“獨居老人水表指數”與跨越盲區的善意

2021年04月04日15:18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獨居老人水表指數”與跨越盲區的善意

  從年齡上看,我離“老人”身份還有一大段時間,但每次看到老人受到善待的新聞,都感到特別溫暖。一方面自己也會老去,那可能是自己未來被對待的方式。一方面家裡也有老人,人同此心的安心。尤其當看到老人中最應被關愛、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能“老有所養”時,更感溫馨。

  看一條新聞說,為保障小區內高齡獨居老人的安全,上海普陀區真北三小區在老人家中安裝了一套智能系統,被稱為“智慧六件套”,包括紅外、水表檢測、電流檢測、煙感、門禁和緊急按鈕。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48小時沒有進出大門記錄,這些裝置都會發出預警。老人一旦發生意外,后台會立即得知,並迅速聯系社工前往查看。

  智慧六件套,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之“智慧”,更是人心之溫度。智能化社會,技術上的智能不難做到,但要能考慮到可能被技術忽略、智能之外的人,需要熟練應用智能的現代人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考慮那些“不舒服的人”。看多了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上不了公車、進不了商場之類的新聞,這樣從他們角度考慮的“智慧六件套”尤為可貴。

  此前還看到報道說,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表,若12小時內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干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這些針對獨居老人的安全保障,太值得在全國推廣了。在當下城市,獨居老人面臨的種種困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真問題。

  想起春節后曾在年輕人朋友圈刷屏的“獨居女孩浴室求生”新聞。一個“北漂”女孩,獨自一人租房居住,除夕凌晨洗澡時,衛生間門鎖壞掉,被困在浴室裡長達30個小時,這漫長的時間裡,她與飢餓抗爭,敲擊水管求援,靠自來水維生。然而除了她的貓,沒有人伸出援手。最終,一個素不相識、同樣滯留在北京的陌生年輕人救了她。

  如果沒有她“堅持折騰出各種動靜”,不是那個陌生年輕人伸出援手,后果讓人細思恐極。對於這件事,輿論有很多討論與反思,反思城市孤島和城市冷漠、女孩獨居問題、單身、虛擬社交、過度追求安全帶來的隱患,等等。在我看來,這件事可能只是一個小概率意外事件,不必過度反思,真正反映出的現實鏡像、真正有普遍性的問題,應該是關心那些失能、無助的老年獨居者。一個年輕人遇到這種“絕境”,尚能想到這些方法去應對,讓自己獲救,如果是獨居的老人,這種絕境多麼可怕?

  諸多社會調查和專家調研都提到過老人“孤獨死”這個社會問題。子女在外地工作,無法陪伴在老人身邊﹔子女成家立室后,搬到新房居住,沒有和老人住一起﹔還有當代年輕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都與老人有所不同,也演變成老人主動或被動與子女分居。老人獨居常態化,像這樣的生活困境絕境、疾病突發或意外可能常發生,沒有手機,沒有正常社交,又沒有力氣大聲呼救,最后孤獨淒慘離去。老齡化社會中,這才是真問題,我們都會這樣老去,都可能面臨這樣的孤島和困境。

  智慧六件套,獨居老人水表指數,這些智能設計就站在老人的位置,充分考慮到了獨居的孤島與困境。可以想象,設計出這些方法的人,不是獨居老人,而是自己目前不會遇到這種困境的人,這需要敏銳的共情觸角,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公共情懷,需要跳出自我中心而關懷他者的利他能力。

  回到“獨居女孩浴室求生”那件事,一個同樣滯留在北京的陌生年輕人救了她。這個年輕人反思這件事時,一句話很觸動人心:人們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跟別人發生太多關系,反而會在虛擬的網絡中滿足社交需求。人最重要的就是產生連接,而什麼能產生連接?利他。安全感,很多時候不是建造一個堅固的城堡所能獲得的,而需要利他,關心別人的遭遇,相信它最終會與自己的遭遇相關,在“我看人看我、我待人待我”的連接中獲得心安。水表指數,智慧六件套,一個社會超越代際盲區,讓智能惠及可能在智能科技之外的獨居老人,深刻體現了這種“公共善”精神。(曹林)

(責編:黃竹岩、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