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戰術定了!江蘇這個“萬億俱樂部”新成員,為何要把它刻進城市“DNA”?

2021年04月06日23:52  來源:新華報業網
 
原標題:深度 | 新戰術定了!江蘇這個“萬億俱樂部”新成員,為何要把它刻進城市“DNA”?

新晉“萬億”之城之后,如何跑好新賽程、跑出新精彩?這道題,對南通至關重要,且為外界關注。

答案終於揭曉。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二季度伊始,南通召開一場重要會議,亮出醞釀已久的謀劃。

4月1日,南通舉行創新發展大會,提出將高水平打造“一核、四區、多園”沿江科創帶,構建“如魚得水、如鳥歸林”一流創新生態,建設更高水平的創新型城市。同時正式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統籌全市科創工作。

創新既是宏大命題,又是由格外具體的細微處累積而成。南通為何向創新發力,又如何構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場會議中,足見誠意。

和“優等生”相比差在哪兒?

去年,在疫情沖擊和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之下,南通實現GDP超10036億元,順利躋身GDP“萬億俱樂部”,成為繼蘇州、南京和無錫后,江蘇第四個GDP萬億城市。這被視為南通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的標志性成就,也是江蘇經濟在去年最為耀眼的成就之一。

但“萬億”不是終點,而是更高的起點。之於南通,就不得不正視以及重視發展中面臨的短板弱項。

“去年南通經濟總量過萬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但要清醒認識到,在實現全面小康的這一段賽程中,南通跑得並不算太精彩。”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提醒與會者,改革開放之初,南通與蘇州、無錫、寧波等城市處於同樣的起跑線上,之后經濟總量的差距逐步拉大,直到進入新世紀后發展速度才開始趕上來。

總量的差距在縮小,而在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這一單科較量上,南通與江蘇省內乃至全國的“優等生”相比,差距仍然明顯。

“去年,我市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為2.6%,比全省平均低0.2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5.6%,低於全省平均﹔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列全省第6位、第5位,與南通在全省的經濟地位不匹配。”徐惠民拋出一組數字,點出南通發展亟需破解的難題。

“瞭望君”了解到,這次大會現場,每個座位的材料袋“暗藏玄機”,其中附帶了江蘇招引高新技術企業情況,以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無錫太湖灣科創帶規劃的分析研究。

相關“情報”顯示,去年江蘇13個設區市招引高新技術企業589家,其中有557家遷入南京、蘇州和徐州三市,佔比高達95%。

這一對比,危機感扑面而來。這些數字和規劃,時刻在提醒著南通,“創新”之於城市“強起來”的重要性。

越是缺什麼,越要補什麼。這次會上,南通正式打響創新之戰。徐惠民提出“兩個必須”:進入新的征程,南通要跑出加速度、跑贏新賽程,奮力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滬蘇通核心三角強支點城市”,必須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同時,要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作示范,必須以科技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怎麼把“創新DNA”嵌入城市?

新的布局開啟,創新之於南通,不僅是一個領域、一個行業的議題,更應成為整座城市的一種基本狀態,把“創新DNA” 刻進入在城市發展肌理。

正如徐惠民認為的那樣,“參天大樹,根植於肥沃土壤﹔創新發展,離不開優良生態。創新生態是一個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大學、科研機構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共同參與的群落系統,深度整合人才、技術、信息、資金、載體平台等各類創新要素,與產業相互依存、共同演進。”

因此,南通要建設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必須構建“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一流創新生態,讓各類創新主體高效協同、各類創新要素良性循環、各類創新成果加速涌現。

對於各類創新主體,徐惠民寄予期待。比如,企業家要把創新作為制勝法寶,努力把企業打造成強大的創新主體,通過共同努力,在南通培育出科創企業的“熱帶雨林”,讓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和諧共生﹔

高校及各類科研機構要提高教學、科研活動與南通產業發展的契合度,把更多論文寫在江海大地上、寫在工廠車間裡、寫在新技術新產品中…….

而為上述主體持續創新創造土壤,正是政府優化服務的重點所在。

此次,南通重磅發布史上最超值創新大禮包——“創新30條”。從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到高新技術企業再到龍頭企業,從初創人員到高端人才,各類對象都能從中精准匹配適用於自己的扶持政策。

比方說,甄選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高端家紡、集成電路等16個優勢產業,建立市領導挂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制度,力爭通過2-3年時間,培育8個超500億級的產業集群、8個在行業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高地。

為此,南通將對這些“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每年拿出5000萬元,市縣聯動實施“揭榜挂帥”攻堅計劃,單個項目最高資助500萬元。

除此以外,南通還將在優勢技術領域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在未來產業“無人區”開展前瞻性技術研究和布局,實施產業創新“紫琅專項”,讓更多原始創新成果誕生在南通。在要素集聚循環方面,大力實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構建“募-投-管-退”全生命周期創投體系,高標准布局重大創新平台、新型研發平台、技術交易平台、創新服務平台等,努力形成南通創新發展的“強磁場”。

南通市市長王暉表示,把創新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首位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南通將力爭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提升至3%和70%,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挺進20強。

今年,南通的總體目標是,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6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5%,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50億元,招引、培育科創型企業100家左右,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超10件。

科技創新“殺手锏”如何打造?

創新,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攻堅”,更離不開機制體制的“突破”。

所以,南通此次的新動作之一,就是新設科技創新委員會,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相關市領導任副主任,負責統籌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精准破解創新思維部門化、創新管理常規化、創新成果一般化問題,以及政府創新資源分散、科技創新政策和管理不能“一竿子到底”等梗阻問題。

借鑒無錫“太湖灣科創帶”、杭州“城西科創走廊”、鬆江“G60科創走廊”等有益經驗,南通市科創委成立后重點推進的第一個重大創新發展戰略項目,就是沿江科創帶。

這或許將成為南通創新之戰的 “殺手锏”。沿江科創帶區域內集中南通70%的省級以上開發園區、80%以上的國家特色產業基地、80%以上的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85%以上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資源,規劃中的江海快線與現有的寧啟鐵路線貫穿沿江科創帶各板塊,區位優勢明顯、創新要素集聚、交通條件優越,是南通最有條件、最具資格打造創新高地的地區。

根據部署,沿江科創帶將構建“一核、四區、多園”的發展格局。

“一核”,即南通創新區,突出首位度、顯示度,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要素,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創新資源集散地,形成科技創新“中樞”﹔

“四區”,即南通高新區、海安高新區、如皋高新區、市北高新區,重點建設科創資源集中承載區,集聚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區域性的創新戰略支點,帶動區位相鄰、產業互補的開發園區提檔升級﹔

“多園”,即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如東經濟開發區、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區、啟東經濟開發區、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范區,重點建設各具特色的創新經濟發展引領區,以造鏈、強鏈、補鏈、延鏈為重點,打造標志性特色產業鏈。

南通明確,力爭到2025年,初步把沿江科創帶打造成為創新資源富集地、創新人才集聚地、創新平台承載地、高新產業主陣地,成為南通建設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重要地標、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重要成員和全國構建一流科技創新生態重要樣板,最終目標是打造成帶動上下游、輻射長三角的沿江創新發展戰略支點。

可以說,南通正在布局的創新突圍之路,同樣是這座城市的蝶變跨越之路。它將以何種方式重塑南通,推動南通馳騁於江海,“瞭望君”相信,答案應該不會太遠。

撰稿 新華日報記者 胡蘭蘭

值班主編 孫巡

編輯 谷雨

新華日報社全媒體時政新聞部出品

歡迎轉發 侵權必究

版 權 說 明

如需轉載本公眾號內容:

1.須保持圖文完整,拒絕任何形式刪改﹔

2.完整標注版權及本公眾號ID、作者、二維碼﹔

3.未按此規定轉載的,本公眾號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責編:唐璐璐、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