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家門口”的紅色資源

2021年04月15日07:0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用好“家門口”的紅色資源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各地紛紛用好紅色資源,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學習黨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與井岡山、雨花台烈士陵園等知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相比,“家門口”的小型紅色資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同樣需要用好。

  紅色資源雖有大小之分,在教育意義上卻無明顯“長短之別”。知名的紅色資源,能夠讓參觀者在詳盡的史料中感受歷史的厚重,並系統地學習一段黨史。而“家門口”的小型紅色資源,則能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潤物無聲地影響人培育人:文化上的相近,讓人們更容易對家鄉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空間上的相鄰,讓人們更便捷、更經常地接觸到紅色文化。可以說,小型紅色資源同樣是一個精神寶庫,在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其發掘好、保護好、使用好,黨史教育的矩陣就更加立體,效果也更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重視程度不夠、保護意識淡薄、經費短缺、研究開發力度不夠等原因,一些“家門口”的紅色資源被冷落,有的甚至被破壞、損毀。有媒體報道,一些小型紅色資源出現損毀現象:“會師橋”被洪水沖走,國共合作談判舊址變成“便民服務中心”,無名烈士墓缺乏文字介紹說明……群眾身邊的紅色資源黯然失色,令人扼腕。各地應珍惜富有地域特色的小型紅色資源,籌措資金、聚集人才,讓遍布全國的小型紅色資源煥發新生。

  “家門口”的紅色資源缺的不是數量,而是開發與保護的意願和能力。在保護利用方面,江蘇各地有不少成功實踐且體現出三種主要路徑。其一是“串珠成鏈”,提升綜合體量。紅色資源種類極多,既有基於地域、建筑、檔案資料等的實物資源,也有基於人物事跡、宣傳口號、經典故事等的精神資源,隻要沉下心來仔細挖掘,就能把零散的紅色資源點串聯起來,形成合力發揮更大價值。如宿遷市界集鎮將朱家崗烈士陵園、山子頭戰役遺址、張道干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串點成線,打造黨史學習教育“實境課堂”。其二是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一抹“信仰紅”。相當一部分的小型紅色資源分布在鄉村,其宣講、教育價值往往大於文旅、經濟價值,讓其獲得常態化保護,就需要找到與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的結合點,為鄉村增添魅力。如南京市溧水區的紅色李巷,讓紅色舊址、故居成為美麗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安市孫庄街道打造“紅色記憶 綠色印象”文化教育基地,依托生態資源和紅色資源,走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其三是原地重現,讓紅色文化代代傳承。因各種客觀原因,許多紅色事跡難以保留下遺存,但在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點進行黨史教育,仍然會極大地增強教育效果。如南通市崇川區虹橋街道把“虹干線”黨史學習專列開到長江上,提出“學習百年黨史,守護一江清水”的倡議,凝聚長江大保護的共識。

  紅色資源承載著閃光的歷史記憶,是重溫黨的輝煌歷程、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和平台。立足百年大黨新起點,用好“家門口”紅色資源,必將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愛國熱情,匯聚起人民群眾奮勇向前的磅礡力量。(袁媛)

(責編:黃竹岩、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