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園新村:見証沒有硝煙的戰斗

2021年04月19日07:18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梅園新村:見証沒有硝煙的戰斗

一場春雨之后,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上車流如梭,梧桐濃蔭遮蔽。梅園新村民國建筑群中,周恩來銅像身姿矯健、氣宇軒昂。75年前,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就是在梅園新村的3棟民居中,為民主據理力爭、為和平奔走疾呼。

從1946年5月3日到1947年3月7日,國共南京談判在國民黨政府的一意孤行下最終走向破裂。但中共代表團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膽略智慧,與堅持獨裁、內戰立場的國民黨當局展開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向全世界揭露了蔣介石的真實意圖,最大限度地推遲了全面內戰爆發的時間。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裡,一幀幀照片永久定格針鋒相對的瞬間,一件件文物無聲講述波譎雲詭的歷史。胸懷坦蕩、堅忍不拔、無私忘我的“梅園風范”,燭照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奮勇前行。

“群狼環伺”愈顯“梅園風范”

推開梅園新村30號的鐵門,高高的圍牆后,兩株柏樹虯勁挺拔,垂絲海棠花開正艷。與75年前相比,小小的院落幾乎沒有變化。

1946年5月3日,隨著國民黨政府還都,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從重慶移師南京,繼續國共和平談判。包括董必武、陸定一、廖承志、李維漢等在內的代表團成員,就工作生活在梅園新村17、30、35號3棟小樓裡。當時,這個看起來風平浪靜的居民區,其實危險無處不在。

電影《一號目標》真實還原了當年的場景:與梅園新村30號一路之隔的31號,兩個窗口后面總有一雙眼睛虎視眈眈﹔街頭巷尾到處是喬裝成裁縫、鞋匠、黃包車夫、算命先生的特務,每個到訪的客人都會被跟蹤盯梢﹔代表團的汽車一出門,國民黨的“尾巴”立即如影隨形……曾經到訪過梅園新村的郭沫若,在《南京印象》中留下這樣的文字:“仿佛在空氣裡面四處都閃耀著狼犬那樣的眼睛,眼睛,眼睛。”

談判桌上,國民黨毫無誠意,內戰陰謀昭然若揭。走出會場,反動特務“群狼環伺”。表面中立的美國,持續向代表團施加壓力。

1946年6月,短短不到半個月時間內,先是上海“和平請願團”在下關車站遭到國民黨特務包圍毒打,而后民主人士李公朴、聞一多在昆明接連被暗殺。暴力和死亡,嚇不退共產黨人。面對中外記者,周恩來憤然陳詞:“我們隨時准備好了接受李公朴、聞一多同樣的命運,要怕就不敢來談判,來了就不怕!暗殺絕不能阻止我們為中國之和平、民主而奮斗!”

梅園新村30號的車庫裡,一輛車牌為“京1645”的別克轎車,是代表團的“移動會客廳”。周恩來不僅在這輛車上會見了張克俠等一批地下黨員,還曾用它轉移過多位民主進步人士。司機段廷玉把與特務的“游擊戰”戲稱為“遛狗”。在新街口、大行宮、國府路(今為長江路)一帶,這輛車穿梭於車水馬龍,常常利用紅綠燈切換甩掉尾隨的車輛。

“在極為險惡的環境中,代表團以國家和民族的前途為重,與反動勢力斗智斗勇,爭取了朋友,贏得了民心!”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館長沈浩說,盡管談判以失敗告終,但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展現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獨特精神品質,卻在這裡沉澱為“梅園風范”。

一段紅綢見証“新華基因”

梅園新村的300多個日夜,在代表團工作過的同志先后有200多人。他們每天面臨的,是生與死的考驗、正與邪的較量。白色恐怖下,共產黨人展現出與生俱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0個月內,有6對新人在這裡喜結連理。

1946年5月底,安靜的院落裡突然熱鬧起來,門頭張燈結彩,一場簡朴又熱鬧的婚禮正在舉行,主角就是同在《新華日報》工作的魯明和林岡。1941年皖南事變后,身為董必武政治秘書的魯明因革命需要,擔任《新華日報》首席記者。國共談判期間,年近30歲的他隨代表團輾轉南京,任《新華日報》、《香港商報》、新華社駐南京特派員。這位“大齡青年”的婚事,鄧穎超一直記挂在心裡。在她的撮合下,組織上將出身名門的愛國青年林岡調到《新華日報》南京辦事處,從事編輯工作。

共同的信仰,讓兩個年輕人走到一起。當時,代表團生活清苦,沒有什麼像樣的禮物送給這對新人。婚禮現場,細心的鄧穎超扯來一段紅綢,請德高望重的董必武贈言,董老提筆蘸墨,“天作之合”4個大字一氣呵成。周恩來、鄧穎超、陸定一、王炳南等代表團領導及工作人員紛紛在紅綢上留下名字,以表祝賀。鄧穎超更是現場傳授她與周恩來的“幸福密碼”——互敬、互愛、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諒、互讓。

“說來也怪,文革中我們家被抄得連一本書、一件玩具都沒有了,唯獨這件寶貝完好無損。”中國文化研究會原副會長、魯明與林岡之女林力回憶說,這塊紅綢,父母一直視若珍寶,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建設期間,他們主動將文物捐出。

紅綢上28個密密麻麻的簽名,是代表團肝膽相照、勠力同心的最好寫照,更見証了《新華日報》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從1938年創刊時“願將自己變成一切願意抗日的黨派、團體、個人的喉舌”,到被毛澤東稱贊為八路軍、新四軍以外的“另一方面軍”,再到如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80多年來,《新華日報》的黨性原則和為民情懷一脈相傳。

創新傳承汲取奮進力量

路邊的街心公園,遛鳥的居民在鳥鳴聲裡聊著家常﹔圍牆后的院落裡,不時傳來兒童追逐嬉戲的歡笑﹔巷口的屋檐下,一對老夫妻悠閑地晒著太陽……時光轉眼走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如今的梅園新村歲月靜好。

在嶄新的時代聆聽歷史回響,總能找到情感的共鳴。“希望每個觀眾,都能在這裡接受一次精神洗禮,汲取一股奮進的力量。”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副館長孫烈濤介紹,為配合黨史學習教育,紀念館正進行內部出新升級,5月重新開館后,將用更為豐富的史料文物和更為新穎的展陳方式,讓更多人從那段崢嶸歲月中汲取力量。

“梅園風范”是“周恩來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生在梅園新村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拍成了電影、寫進了書籍。2019年首演的現代京劇《梅園往事》,用兩個小時濃縮了10個多月的艱苦談判。劇中飾演周恩來的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馬翔飛認為:“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梅園新村裡發生過的歷史,但沒有深入了解,用傳統文化形式去講述這段紅色故事,格外有價值。”

紅色資源,因創新表達而生動立體,因活化利用而歷久彌新。去年7月17日起,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首次在夜間向公眾敞開大門,每周五、六延時開放至晚上10點,同時設計了“小小報務員”等實景教育活動,既提升了游覽體驗,又賦能了地方發展。去年,玄武區提出建設長江路文旅集聚區,並組建文旅產業發展聯盟,梅園新村紀念館率先支持,與周邊的六朝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共同構建起長江路上的“文旅矩陣”。

新的時代背景下,“梅園風范”正在成為凝聚人民群眾、激勵黨員干部的精神指引。沿著巷子往北走100米,就是“小紅梅”信仰空間。走進這個由梅園新村社區打造的特色黨建陣地,隨處可見那段歷史的印記。

3月22日,黨史學習教育中央宣講團成員李忠杰來到這裡,與基層黨員群眾開展面對面、互動式宣講。“身處革命前輩們曾經的戰場,我們更應把學習黨史的熱情轉化成為群眾辦實事的實干擔當。”社區黨委書記郝晴晴有感而發,基層工作者是距離群眾最近的人,唯有聚焦百姓急難愁盼,做好一件件暖心小事,才能兌現在黨旗面前許下的錚錚誓言。(盛文虎)

(責編:蕭瀟、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