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萬畝濕地?滇池不是少數人的“后花園”

2021年05月09日09:37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原標題:私享萬畝濕地?滇池不是少數人的“后花園”

  “我們不需要裝裱,沒有比這塊濕地更好的裝裱”“雲南如詩般的春景,都藏在長腰山院墅的客廳裡”……看到這些廣告標語,是不是覺得充滿了“詩與遠方”的恬靜意味?近日,中央環保督查組的通報,卻讓公眾看到了這套營銷話語背后觸目驚心的生態破壞亂象。

  5月6日,生態環境部公開通報稱,圍繞滇池“環湖開發”“貼線開發”現象突出,在地產商的野蠻開發下,位於滇池南岸的長腰山90%以上區域已被開發為房地產項目,長腰山變成了“水泥山”,生態功能基本喪失。對此,督察組直指昆明當地黨委、政府在滇池保護治理上“隻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沒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滇池”。

  多年綠蔭山林被私人院墅和高爾夫球場蠶食殆盡,以至於長腰山被鋼筋水泥包裹得嚴嚴實實,毫無喘息之地,基本喪失了生態涵養功能。此情此景,不僅令人深感痛心和惋惜,也是對此前村民付出的巨大犧牲的辜負。自2008年起,昆明市實施“四退三還”工程,旨在為滇池騰出更多生態空間。為此,僅草海5號片區就遷走村民約五千多人。

  對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來說,永久遷離故土該是多麼艱難的決定,又該有多麼眷戀和不舍,可為了保護當地生態,維護滇池一泓清水,他們最終還是離開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的付出,卻是為少數人“私享萬畝濕地”騰地方。據澎湃新聞報道,新的房地產開發項目將使草海5號片區增加了幾萬人口。人們原本期待滿目蒼翠的生態涵養項目,搖身一變成為連接成片的別墅豪宅。保護滇池生態、守護綠水青山的當務之急,也似乎被當地拋諸腦后。

  房地產項目的建設絕非朝夕之間,更難以“暗度陳倉”,何況在保護區內還大張旗鼓地打出了不少宣傳標語。那麼,如此肆意蔓延的“環湖開發”是如何被審核和批准的?一些明顯違規的建筑工程,為何遲遲未被發現和制止,以至於造成長腰山90%以上區域都被開發為房地產項目的驚人景象?其中是否存在管理不當甚至利益輸送等問題?這些問題之中,有太多值得當地有關部門嚴肅整改、問責和認真反思的空間。

  在中央環保督查組的下沉督查中,發現了不少虛假整改、玩文字游戲等怪現狀:在滇池東岸,一高爾夫球場侵佔滇池一級保護區,相關單位弄虛作假,將樹枝插入淺層表土冒充植樹,拔出來連根莖都沒有﹔有房地產集團打著健康養老產業的幌子,在滇池二級保護限制建設區內又繼續開工建設別墅,行房地產開發之實……

  對於如此容易被發現和戳穿的伎倆,當地某些監管部門為何選擇視而不見甚至有意庇護?說到底,還是“隻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沒有真正把滇池的生態治理放在心上,寧願對督察組敷衍塞責也不願踏實認真整改。而此次督察組將長腰山過度開發亂象作為公開通報典型案例,並直指“昆明當地黨委、政府政治站位不高,在滇池保護治理上態度不堅決、行動打折扣,標准不高、要求不嚴”的嚴厲措辭,也傳達了滇池保護不容如此“糊弄”的態度。對此,當地還需正視問題,嚴肅問責,從根源上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性。

  值得反思的是,無論是“以最佳視野飽覽滇海風光”的含蓄描摹,還是“造昆明鼎級富人區”等直白宣傳,房地產商都是在兜售和激發一種狹隘的佔有觀念,仿佛要把滇池變為少數人的“后花園”,而無視其是寶貴公共資源的事實。其實,水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又何須刻意用物理空間的佔有來貪婪“私享”?

  當大量建筑掩蓋了山體原有的地形地貌,原有溝渠、小溪被水泥硬化,清水進不去,污染負荷增加,怎能保証眼前綠水青山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破壞性佔有”又有什麼意義?因此,對於此類房地產商的“洗腦”式廣告宣傳,當地有關部門還需加強監管和引導,消費者也應培養理性健康的觀念,避免被這些營銷話術“帶偏”。

  據媒體報道,5月6日,多台挖機作業拆除長腰山在建樓房,眾多工人也在漫山遍野栽種樹苗。拆建之間造成了多少無謂的浪費?這些小樹苗又要歷經多少歲月才能使長腰山恢復往日蒼翠?希望這些代價能讓當地有關部門真正警醒、深入反思,別再讓美麗滇池受此折騰。(任冠青)

(責編:黃竹岩、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