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強省 2020年江蘇海洋生產總值增長1.4%

2021年05月10日07:1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海洋強省,“藍色經濟”呈現強大韌性

4月26日,我省發布《2020年江蘇省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GOP)達7828億元,比2019年增長1.4%。江蘇省海洋經濟監測評估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蘇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河海聯通、湖海呼應、人海和諧,著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經濟發展逐季恢復、結構持續優化,表現出較強韌性,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不斷鞏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對經濟社會造成巨大沖擊,風險挑戰空前,但全省海洋經濟破浪前行、穩步增長。

對比《2020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數據,202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0010億元,比上年下降5.3%,而我省全年海洋生產總值7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是少數實現正增長的省份之一。全省海洋生產總值佔本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為9.8%。2020年海洋經濟對江蘇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6%,除海洋旅游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外,大部分海洋產業企穩向好,呈現出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勢頭。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一產業增加值43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73.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16.5億元,三次產業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6%、48.2%和46.2%。

從區域海洋經濟發展來看,江蘇充分發揮海陸統籌、江海聯動作用,非沿海設區市搶佔了全省海洋經濟的“半壁江山”。

2020年江蘇沿海地區(南通、鹽城、連雲港市)海洋生產總值為4116.4億元,比上年增長0.9%,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6%﹔沿江地區(南京、無錫、常州、蘇州、揚州、鎮江、泰州市)海洋生產總值364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5%﹔非沿海沿江地區(徐州、淮安、宿遷市)海洋生產總值70.7億元,比上年增長0.8%,佔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9%。

江海聯動是江蘇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江蘇沿江城市依托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沿江港口全部由“江港”變成了“海港”。2020年,全省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4.9億噸,同比增長3.1%﹔集裝箱吞吐量1837萬標箱,同比增長0.4%。江蘇沿海沿江城市充分發揮國內供應鏈能力優勢,海洋船舶工業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加速復產,全年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好於預期。

2020年,江蘇海洋電力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22%、10.9%、10.3%。得益於南通、鹽城等沿海城市海上風電的迅猛發展,截至2020年底,江蘇省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73萬千瓦,佔全國六成左右,穩居全國第一。

深海技術裝備研發實現重大突破,位於江蘇無錫的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牽頭自主研制的“大國重器”——“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海上風電場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國內首個數字化、智慧化海上風力發電場在鹽城實現並網運行。海洋船舶工業利用“5G+AR”等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運用“雲檢驗”“雲交付”“雲簽約”“雲發布”等工作方式,在保交船、爭訂單方面成效顯著。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科技投入增強,2020年江蘇(南通、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制造業集群項目獲工信部批准,集聚行業資源和成果,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推動海工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我省以促進深海可持續開發利用和海洋安全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深海運載安全(深潛)、深海通信導航(深網)、深海探測作業(深探)等3個研究方向重大科技任務攻關,構建關鍵核心技術融合創新體系,重點打造全省海洋科學實驗室——“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丁蔚文)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