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2021年05月13日07:35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
 
原標題:【奮進十四五·起好步 開好局】加快面源污染源頭治理 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江蘇:高質量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

鄉村美不美麗,生態是底線。“十四五”時期,江蘇將深入開展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強化源頭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力打造好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蘇台記者郭奉銘說:“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一直是影響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痛點。在我所在的淮安市淮陰區楊廟村,得益於我身旁這台剛剛投入使用的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這個自然村落的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地收集和處理。清水繞人家的美麗願景,正在這裡逐步走向現實。”

相較於城市,江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較晚,短板明顯。特別是蘇中、蘇北的廣大農村,由於人口流動性大、村庄分散,收集處理難度大。面對資金配套不足等問題,淮陰區因地制宜,採用經濟實用的分散式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對小片區內農戶的廚房、廁所用水進行接管。不僅使污水建管和處理費用得到了極大降低,經過處理后的污水水質也達到了一級B標准。項目實施以來,當地已建和在建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超120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從原來不足15%提升到78%,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淮安市淮陰區漁溝鎮楊廟村村民石學國說:“管網改造了以后,我們身邊的小河水變清了。天熱了以后,我們也聞不到異味了、臭味了。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了不少,老百姓的生活指數提高了。” 為有效杜絕農村生活污水設施“晒太陽”,淮陰區還創新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施環境監管。通過手機等平台,就可以對設備進行檢查和操控。破解了過去維護成本高、監管人手不足等難題,實現了微動力污水處理設施長效穩定運行。

淮安市淮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朱長山說:“實施24小時監管。一旦發生問題,我們要求運維人員必須在兩小時之內達到現場,及時地進行維護。確保管網正常地收集污水、設施正常地運行、污水達到有效地處理。” 當前,江蘇已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指標任務納入了全省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考核,並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重點推進。到2025年,蘇南等有條件地區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0%﹔蘇中、蘇北地區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80%以上,促進農村水環境進一步好轉,到“十四五”末要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在農村,極易污染環境的還有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大量農業廢棄物,但如果處理得當,它們則會“變廢為寶”。在養殖大縣——徐州沛縣安國鎮的有機廢棄物處理中心,這裡每天可免費幫助養殖戶和村民運輸和處理畜禽糞污600噸、餐廚垃圾50噸、秸稈50噸,生產生物天然氣15000方、有機肥20噸等有益物質,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徐州市沛縣安國鎮黨委委員馬琳說:“基本上解決了農戶廢棄物的自助處理和運輸成本。另外一個方面也解決了我們安國鎮和周邊幾個鄉鎮的面源污染問題。” 江蘇“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要根本好轉。圍繞這一目標,江蘇將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各項污染源頭整治工作,確保到2025年全省無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以上,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達95%以上,筑牢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曉東說:“在我們已有的取得的非常好的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一些短板補齊。加強治理以外,還要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特別是農村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要不斷地、持續地維護運行,還要培養新型的職業農民。隻有這樣新型職業農民、我們的綠色生態農業以后,我們的生產生活才會從根本上、源頭上控制。減少污染物的產生,農村的生態環境才會長遠變好,美麗鄉村才有后勁、才有活力。”

(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郭奉銘 陳超 周雷 馮水清 楊帆 薛蘇陽 耿潤方 季棟 方祥軍 徐州中心站 編輯/張萌)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編:蕭瀟、唐璐璐)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