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文博場館“溫度連接”更多觀眾

2021年05月18日15:07  來源:無錫新傳媒
 
原標題:文博場館“溫度連接”更多觀眾

昨天,引爆無錫博物院的“深空深海重大科技成果展”閉幕,刷新了博物院自開放以來的單日接待紀錄,也為“5·18”國際博物館日的系列活動的舉辦開了個好頭。在公眾觀展熱情日益高漲的當下,文博場館的展覽、服務以及延伸產品該如何提升?隨著時代發展,知識邊界不斷被打破,肩負著知識傳播功能文博場館又該如何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

趨 勢

探索公共教育新模式

縣前西街79號的無錫美術館正在展出“江蘇省青年美術家提名展”,周末,前來看展的學生和家長排起了長龍(如圖),這令無錫美術館副書記顧瑋倩喜出望外。無錫市書畫院名譽院長王洋在無錫美術館工作了20多年,他用了“史無前例”來形容此番景象。顧瑋倩道出了火爆觀展現象背后的原因:除了高品質展覽自帶流量外,以博物館教育的新政策為契機,在教育部門的強力推動下,學生們開始主動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文化場館攜手校園,彼此擴圈,場館成了最生動的藝術課堂。

在這樣的趨勢下,錫城的文博場館不斷打破傳統收藏、研究、展示文化遺產的服務范疇,努力探索公共教育的新模式。日前,省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江蘇省博物館教育優秀案例示范項目,我市有“‘行走’系列研學旅行之‘倪迂之境’”等多個項目入選。無錫博物院開放部主任陶純怡介紹,“倪迂之境”圍繞元四家之一的無錫人倪瓚以及其畫作《苔痕樹影圖》進行活動開發,設置有AR課解析畫面、臨摹畫作、黿頭渚實景寫生等內容。館內小課堂,館外大課堂。陶純怡透露,目前市博物院正在進行第二期“行走”系列研學線路開發,將把各地優質的文博資源轉換成公共教育系列課程。

破 圈

講好故事才更具吸引力

據數據統計顯示,我市博協會員單位共計58家,其中,有地方綜合性大館,也有鴻山遺址博物館、宜興陶瓷博物館等專題館,還有各地美術館、名人故居、民辦博物館。錫城各大文博場館吸引了上海、南京、蘇州等多地觀眾來參觀打卡,而且逛博物館的觀眾越來越年輕。“考古熱、文博熱折射出的是文化自信,大眾走進博物館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明的多彩,滿足了他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在江南大學教授庄若江看來,文博場館隻有講好故事,才能更具吸引力,“在這個過程必須深挖文化內涵,並將晦澀的語言轉化成大眾能夠接受的語言。”

最近,西漳公園內的江南蠶桑博物館重現採桑養蠶、抽絲結繭的盛況。“以前周末,一天來幾十個人不錯了,現在周末有上百人次參觀,還有很多預約參觀。”博物館負責人周天文表示,無錫是絲碼頭,為了更好地呈現江南蠶桑文化,今年,該館改進了展館結構,辟出養蠶體驗館,聘請了省蠶桑研究所的專家專職養蠶寶寶。西漳公園配套種植有40畝的桑園,游客來不僅能看見一齡到五齡的蠶寶寶,還能親自體驗採桑養蠶。

文創在這幾年日益紅火,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走進文博場館的原因。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文創“超活化青銅小分隊”,發布以來銷售量已突破1.2萬件,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也是每天售罄。近年來,錫城各個文博場館的文創產品從數量到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文創產品是文博場館頗具溫度的載體。”庄若江說,無論是展覽的引入還是文創產品的設計,可以通過大數據統計,掌握受眾的觀展偏好、消費習慣等,從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樣才能開發出更有“人氣”的產品。

提 升

“博物館城”建設正在推進

今年的博物館日,無錫將推出博物館奇妙夜、光陰二十四節氣展、故宮大講壇等多項主題展覽和互動,不少市民已經提前進行了觀展預約。“觀眾多了,如何匹配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務也是每個文博場館必須思考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以往,大多數文博場館認為,文物保護保管、文物研究、展覽展示是主業,而如今,觀眾接待服務工作越來越重要。“辦展理念的轉換,才能讓一時的‘流量’轉化成‘留量’,讓場館真正走進市民心中,與觀眾形成更有溫度的連接。”

市文廣旅游局副局長張曙峰也表示,我市正在推進“博物館城”的建設,促進博物館行業資源開放共享,推動博物館更充分、更多元的發展。另外,打造“智慧博物館”,推動數字化、大數據、VR、AR等新技術、新標准在博物館行業的應用,進一步發揮傳播知識文化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功能。

(張月、韓玲 圖文報道)

(責編:蕭瀟、張妍)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