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華商大會傳遞沿淮城市加快攜手發展強烈信號

2021年06月11日06:54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奏響遙相和鳴的“淮河協奏曲”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仲夏時節,淮河生態經濟帶吸引世界目光——

6月9日至10日,中國·淮安首屆淮河華商大會召開,來自海內外的知名僑領、華商代表以及淮河沿線5省28個市縣的領導、嘉賓,共赴一場資源集聚、合作共贏的“盛宴”。

這是策應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回應淮河流域攜手發展共同期盼、推動東中部地區經濟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行動。

自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淮河沿線城市在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開啟“加速度”,奏響了一曲遙相和鳴的“淮河協奏曲”。

□ 本報記者 胡蘭蘭 陳珺璐 李爽 顧敏

“抱團出圈”

大會開幕當天,金融商貿、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的37個項目集中簽約,投資金額近300億元。

大會誕生淮河生態經濟帶十佳最具投資價值項目,涵蓋現代農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並現場注資落地,投資額都在1億元以上。

……

豐碩成果傳遞著強烈信號:不如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那般“星光熠熠”,平均實力在中東部地區尚不突出的淮河流域城市群,正在崛起。

作為中國南北重要分界線,浩浩湯湯的淮河帶來了沿淮地區的繁榮富庶,也承載了沿淮人民的苦難記憶——由於水災頻發,“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亦是歷史上多災多難的區域之一,沿淮城市在各自的省份都屬於相對落后地區。

轉折發生於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大約1個月后,國家發改委印發《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千裡淮河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

根據《規劃》,淮河生態經濟帶以淮河干流、一級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經的地區為規劃范圍,涉及上下游5省29個市縣,西至河南桐柏、東至鹽城,橫跨了半個中國。

當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升為生態經濟帶,無疑給千裡淮河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對於淮河流域5省29個市縣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由於長期處於長三角、京津冀、中原都市圈的邊緣地區,沿淮城市“以淮河之名”抱團聯動、整體發展勢在必行。

《規劃》於2019年正式實施。同年4月29日,淮河生態經濟帶首次省際聯席會議召開。5省29個市縣主官齊聚淮安,共同簽署《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省際協同推進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在淮安設立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承擔市長會商會閉會期間的日常工作。

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省級層面,江蘇省成立了省淮河生態經濟帶領導小組,河南省建立了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和沿淮城市合作市(縣)長會商會制度。在市級層面,淮安、臨沂、棗庄、信陽、駐馬店等市成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的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本市專項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的議事協調機構,形成了省市聯動的良好局面。

在爭相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過程中,沿淮各地也在找准自己的區域發展定位。

以地處淮河下游的江蘇為例,蘇中、蘇北八市中,有7個屬於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的江蘇部分,既是江蘇發展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潛力所在。”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王樹華注意到,無論是大力推進蘇中、蘇北的高鐵建設,還是推動優質產業項目向蘇北和沿海地區轉移,江蘇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從交通和優化產業布局等方面著手,推動淮河生態經濟帶江蘇部分的建設。

“千裡長淮,奔流不息,見証了盛世中華,也一直為淮安城市發展賦能。”淮安市市長陳之常說,近年來,淮安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首提首倡城市,搶抓國家戰略疊加機遇,當好打造淮河流域區域協作樣板的領頭羊。“我們舉辦首屆淮河華商大會,是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戰略、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抓手,旨在推動沿淮各省市與僑領華商之間開展全方位、常態化對接合作。”

徐州市發改委規劃處處長唐恆介紹,近幾年徐州以推動淮海經濟區發展為著力點,在淮海經濟區首倡建立協同發展的新機制,連續兩年召開區內十市主要領導參加的協同發展座談會。

從建立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到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再到加強產業合作對接……隨著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淮河沿線城市攜手合作的空間正在逐漸打開。

生態優先

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河是紐帶,生態是前提。

淮河是我國第一個依法進行水污染綜合治理的大江大河。流域內曾長期存在水污染問題,高耗水、重污染企業居多,污水處理工程運行滯后,地下水開採過度,無一不制約著這片土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翻看《規劃》,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被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生態理念貫穿始終。

從建立健全跨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聯動機制、統籌上中下游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到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流域綜合治理和森林濕地保護修復,《規劃》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淮河流域生態發展新圖景。

對照《規劃》要求,淮河生態經濟帶省際合作框架協議的第一條重點內容,便是打造綠色生態走廊。協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首要位置,近期要協同構建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重要生態廊道。

“沒有淮河的一河碧水,沿河省市就失去了生態保障、環境支撐。”在省社科院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周睿看來,《規劃》強調“生態”二字,向沿淮城市釋放了強烈的信號:堅決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發展的做法,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出現沖突時,要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當下,淮河流域上下游之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發展理念不同、訴求不一,生態優先則統一了淮河流域各城市間的發展理念。“如果在生態治理方面各干各、上下游不協同,將很難真正形成生態經濟帶。”

在國家戰略規劃的引領下,淮河上中下游一系列跨省份協同發展的機制正在探索:

2019年12月,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河南省信陽市共同發起成立淮河生態經濟帶水利專委會,合作探索淮河流域水利科技攻關、水利技術推廣和合作共治新路徑。

去年7月,鹽城牽頭組建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聯盟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探索建立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長效機制。

……

“一盤棋”思想逐漸成為共識。

“為下游提供一江清水,是上游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信陽市發改委地區科科長向芳勝介紹,《規劃》實施以來,信陽“鐵腕”關停了淮河沿岸120余個畜禽養殖場,水源地周邊所有餐廳搬離,實現域內12個國省控河流斷面全部達標,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

宿遷市發改委經合處處長高家郎告訴記者,宿遷不僅在省內與徐州、淮安、連雲港簽訂生態補償協議,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也跨省與安徽宿州建立定期溝通、通報制度,推動上下游聯動治理。

“淮河東流入海,鹽城是入海口。”鹽城市發改委區域處處長朱春天說,作為世界遺產地,鹽城如果不主動牽手流域兄弟城市把淮河保護好治理好,若干年后,鹽城獨此一份的海邊生態也將必然受到影響。“共守淮河安瀾,所有兄弟城市都要聯起手來。”

“窪地崛起”

目前,沿淮各城市仍是所在省份的“發展中”地區。比如,江蘇沿淮7個市都集中在蘇中和蘇北,山東4個市都位於相對困難的魯南地區,安徽有8個設區市屬於“淮河系”,但其經濟總量之和,僅佔全省38%左右。

如何在打造淮河綠色生態走廊的同時,形成產業走廊,助力淮河流域“窪地崛起”?

基礎設施短板太過突出,成為沿淮城市的集中“吐槽點”。

“說出來難以置信,即使是現在,從蚌埠開車來淮安還不能實現全程高速,車子甚至要走一段‘土路’。” 從蚌埠到淮安,全程246.2公裡,不算長的距離卻花費了蚌埠市發改委地區處處長崔文蕾4個多小時。高速公路尚不能通達,快捷的高鐵更是談不上。“坐高鐵的話,我們要先到南京,再轉車到淮安,還不如開車。”

向芳勝對此也深有感觸。“交通不暢,我們的資源出不去,外面的投資進不來。”雖然《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沿淮高鐵,但現在還屬於國家規劃中的遠期項目。“不只是鐵路,水運也是,雖然具備基本的通航條件,但航道等級偏低、上下游航道建設標准不統一,都極大影響淮河航運作用的發揮。”

“內部交通暢達,才可能是真正的經濟帶。”王樹華建議,當務之急是要提升淮河流域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著力打造適應生態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

產業短板也要補上。王樹華說,從江蘇的角度來看,相對蘇南地區而言,蘇中和蘇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中心城市帶動能力相對較弱,產業發展的特色不明顯。“打造增長極,要做好‘特’的文章,立足淮河流域生態優勢、特色資源,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淮河經濟帶主導產業向特色化方向發展。”

淮河生態經濟帶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機械、汽車及其零部件、紡織、食品加工以及現代綠色農業等。

立足淮河沿線飲食文化豐富等特點,本次大會上,淮河沿線5省28個市縣的150家企業聯合組建“淮河生態經濟帶食品產業鏈聯盟”,涵蓋糧油、肉品加工、酒類、休閑食品等領域,全面提高淮河食品生態圈發展水平。

“構建‘朋友圈’,也要跳出‘朋友圈’。”周睿建議,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要把握“內協同外開放”的原則,不能僅盯著淮河流域內部,而要對外聯動長三角、京津冀等都市圈。“不僅要積極接受產業轉移,參與梯度分工,而且要成為鏈接南北、溝通長三角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新紐帶。”

淮河生態經濟帶從東到西分別有淮安、蚌埠和信陽3座區域中心城市,這和其他以某個大城市為核心、呈放射狀的都市圈並不相同。不少沿淮城市也提出,缺少龍頭城市帶動、重點項目推進緩慢等問題,影響了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的落地。

但周睿認為,不用過於放大中心城市的影響,實際上從研究來看,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會產生“涓滴效應”和“虹吸效應”,即中心城市並不一定會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一個項目的落地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相較於地理區位等傳統因素,營商環境正逐步成為項目落地更重要的因素。“淮河沿線地區要更好抓住戰略機遇期,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優化營商環境,以高效暢通的市場打造吸引項目落地的磁場。”

(責編:李子佩、孟二波)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