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美麗宜居 江蘇城鄉處處好風景

2021年07月01日07:3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美麗宜居,城鄉處處好風景

□ 本報記者 白 雪

波瀾壯闊的城鄉建設是江蘇輝煌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從逼仄“蝸居”到敞亮“安居”,從基礎設施供給短缺到現代化配套全面“上新”,從破敗凋敝、滿目瘡痍,到勃勃生機、美得有質感有溫度……魚米之鄉的這方熱土,風景獨好。

百年風雨兼程,百年滄桑巨變。錨定讓人民擁有美好生活家園的願景,一代代江蘇人孜孜以求,揮洒汗水,奮勇爭先,讓張張藍圖化作了宜居宜業的現實模樣。

品質城鄉,家門口可尋“詩與遠方”

【樣本】 傍晚時分,南京市民王玉峰夫婦路過黃山路與雨潤大街路口時,被這裡的小綠地吸引,便走進亭中休憩納涼。“坐在這裡,眼前就是花草美景,很適合休閑放鬆。”王玉峰說。

這處小綠地原為街角一處密閉綠化,為滿足市民在家門口“游園”需求,南京園林部門對其“見縫插綠”、提檔升級,打造成了“口袋公園”。

這樣讓市民轉角遇見美的“口袋公園”已遍地開花。“十三五”以來,南京結合環境綜合整治、拆違后空地再利用,讓康盛花園小游園、南衛巷游園等近百個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亮相街頭,有效減少了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盲區,也讓市民享受到更多“綠色福利”。

【數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931”行動消除全省城市環境臟亂差問題8萬多個。

全省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

全省累計建成1800個垃圾分類達標小區、近100個示范街道(片區)、151個省級垃圾分類試點鄉鎮。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99%,300多個鄉鎮全域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截至目前,全省共命名六批365個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特色田園鄉村,覆蓋96%的涉農縣(市、區)。

【解讀】 “我省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數量少、規模體量小、發展質量不高,到改革開放后城市數量逐漸增多,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態勢的轉變。”省住建廳副廳長陳浩東說,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人居環境改善路徑。2019年,住建部確定江蘇為全國首個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省份,為全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探路。

城市向宜居品質邁進的同時,鄉村也在蝶變。

“農村生態環境更美了,農業發展方式更‘綠’了,農民幸福指數更高了,江蘇鄉村就像是散落在人間的‘桃花源’。”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蔡恆說,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已基本普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也在顯著提升,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74.6%,蘇南地區已實現全覆蓋,“白水繞東城”的景色在我省鄉村隨處可見。“戶潔村美”蔚然成風。

自2017年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以來,已實現從點的創建向區域的延伸,鋪展一幅“繁華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的美麗畫卷。

托起安居夢,“蝸居”邁向“宜居”

【樣本】 72歲的陳士興,曾和家人擠在破舊的小屋一熬就是30多年,深受環境臟亂、雨水倒灌等困擾。如今,通過棚改置換,他和老伴住進了徐州市玉棠苑E地塊保障房小區,新房兩居室,寬敞亮堂。他激動地說:“政府為我們辦了件大事,居住條件與之前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不僅是陳家,徐州全市110多萬群眾受益於棚改,圓了安居夢。徐州市副市長王先正介紹,近年來,徐州實施棚戶區改造約6500萬平方米,新開工建設定銷房27.27萬套,成為全國唯一連續三年榮獲國務院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激勵支持的地級市。徐州城鄉面貌也實現了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型。

【數說】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74.09萬套,超1100萬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7.7%。全省改造城鎮老舊小區8729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7平方米,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8倍多。

農民的安居夢也在照進現實。截至2020年底,蘇北地區存量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危房實現“清零”,20余萬戶蘇北農民群眾搬進美麗家園,實現住房“升級換代”。

【解讀】 陳浩東說,住房是民生之要,江蘇從“蝸居時代”到“住有所居”再到“住有宜居”的歷史變遷,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千百年來老百姓“安居樂業”夢想所作的不懈努力。

改革開放后,我省在全國率先試點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實行具有互助性質的住房公積金制度,住房市場快速發展。

為保障人民群眾住有所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又率先提出構建“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和長效化推進”的住房保障體系,扎實推動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同時,在基本實現住有所居目標基礎上,持續推進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省級適老化住區建設等民生工程,向住有宜居邁進。

農村也在發力。聚焦全面小康“拼圖”短板,2018年以來,我省著眼“四化同步”,大力推進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建成了一大批承載鄉愁記憶、體現現代文明的新型農村社區,托起了村民安居夢。

補齊短板,基礎設施邁向現代化

【樣本】 蘇州西美巷的供水管網建成快40年了。今年5月,西美巷完成老舊管網更新,170米供水管材都更換成更耐腐蝕、更環保衛生的球墨鑄鐵管。“水是生命之源,老舊管網‘更新換代’,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解決了管網漏損、搶修次數多等問題。”西美巷居民曹吉根滿意地說。

為讓居民喝上高品質自來水,蘇州古城區很多供水管網都在“上新”。蘇州市自來水公司供水管網所副所長常成說,目前該公司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古城區更新率已近97%,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完成剩余40多公裡的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切實提升居民的用水安全感、幸福感。

【數說】 到2020年底,全省供水能力達3154.5萬立方米/日,經過深度處理達到優質水的比例近93.3%,構建了完整的從“源頭水”到“龍頭水”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全省城市、縣城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污水處理能力達1990萬立方米/日﹔

各設區市、太湖流域縣級城市和蘇中蘇北地區部分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目前,全省已建成運行97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達8.94萬噸,垃圾焚燒處理佔比超80%,位居全國第一,實現了全量無害化處理﹔

近三年,全省新(改)建城市公廁約7000座、新增停車泊位超過58.1萬個。

【解讀】 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從解放初期嚴重短缺,到上世紀50年代后起步籌建,再到改革開放后駛入快速發展期、加碼完善,城市建設在激揚奮進中日新月異。陳浩東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加大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的基礎上,我省更加注重以系統性思維提升城市整體服務功能和環境品質。道路橋梁、軌道交通等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綠色交通、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新理念、新設施得到推廣普及。

農村基礎設施也在向現代化邁進。蘇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我省要求同步規劃、把好配套關,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一步到位,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等公共服務一應俱全,力求配套“零缺位”,讓農民群眾住得安心、舒心。

(責編:李子佩、孟二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聽淮安新安小學的小講解員講“新旅”的故事
  • 首屆江蘇農業科技節暨江蘇農業與科技融合發展大會
  • Vlog|跟著“淮馬”打卡經典淮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