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豐縣張后屯村:以“紅”帶“綠”助推鄉村振興

豐縣黨員干部在張后屯縣委舊址前重溫入黨誓詞。人民網閆峰 攝
張道品在講解張后屯的紅色歷史。王一峰供圖
57歲的張道品是張后屯村裡最能“說”的人。
張后屯村位於江蘇省豐縣首羨鎮,是江蘇最北部的村庄之一。作為紅色文化講解員,張道品忙的時候,能從早上7點一直“說”到晚上8點,而那些聆聽他講解的團隊或個人游客,有的來自豐縣本地,有的來自徐州市區,也有的來自安徽、山東、河南等周邊省份。
憑借紅色資源,發展綠色產業。張后屯村走出了一條依托紅色資源,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這個曾經村集體收入為零的省定經濟薄弱村,2020年的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了50萬元,村民的年均收入達1.8萬元。
“紅”色是歷史底色
“今年上半年,我已經接待了6萬人左右。”張道品說,“他們主要是沖著‘湖西小延安 紅色張后屯’這個稱號來的。”
張后屯村位於江蘇、山東兩省交界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中共豐縣縣委辦公地,也是豐北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與軍事中心,是湖西革命老區的核心區。
“我們根據原有舊址恢復了地道戰遺址,它再現了當年軍民齊心打‘鬼子’的場景。”張道品所說的地道戰遺址,是當地政府投入300余萬元,恢復建修的張后屯村裡的一處紅色遺址。它貫穿全村地下,包括7條地道網,連通村裡的家家戶戶,去年10月份建成並開放。
作為革命老區,讓紅色文化發揮出紅色效益,並以紅色文化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與振興,是當地政府加大老區開發建設扶持、幫助老區人民排憂解難辦實事的具體舉措。
自2017年起,豐縣在張后屯村實施了紅色文化搶救挖掘工程,並結合農村環境整治,為張后屯村規劃打造了包括紅色文化一條街、縣委舊址陳列館、地道戰文化體驗園等在內的八處紅色文化景點,同時還建起了紅色文化廣場、紅色大講堂、湖西民俗館、村黨群服務中心、紅色飯庄等設施。
“到目前為止,總投入超過了2000萬元。”今年初已經卸任張后屯村黨支部書記的張道省,對村裡打造的各紅色文化景區景點如數家珍。
張道省如今的身份是張后屯村旅游文化公司的負責人,管理著村裡與鄉村文化旅游相關的大小事務,“黨委政府為我們打造的紅色文化景區景點是載體,依托紅色文化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才是鄉村振興與興旺的根本。”張道省說。
“綠”色是發展成色
距張后屯村委會南大約1公裡處,有一處佔地110畝的生態園,裡面種植著草莓、網紅小西瓜、特色西紅柿等農產品。正值西瓜上市的季節,前來採摘的游客絡繹不絕。“一上午就採摘銷售了700多斤。”張道省告訴記者,這個生態園是村裡打造的與旅游配套的農業產業之一,除了農產品採摘,還有垂釣、水上游樂等項目,“去年開園到現在,來了10多萬人。”嘗到了甜頭的張道省說,在村西頭,他們又建了一處佔地26畝的生態觀光園,今年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帶來的人氣,張后屯村以農產品的銷售也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去年一年,村民張永鋒靠售賣大蒜、洋蔥等傳統農作物,就賺了40余萬元。今年,他准備在農產品的深加工上下文章,“開發幾款游客能隨時拎走的快銷產品,交給村裡的老年人代銷,既能拓寬銷售渠道,又能讓老人們有事可做。”
立足紅色旅游資源,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是豐縣黨委政府給張后屯村綠色發展的定位。在這個定位下,張后屯村先后建起了生態採摘園、花卉園、脫水蔬菜基地等農業產業,推出了脫水蔬菜、洋蔥拌醬、菊花茶等品牌產品,農產品品牌達30余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