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京核酸檢測一線的“准醫生”們:疾風驟雨中淬煉成長

2021年07月28日07:42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踐行醫者初心,疾風驟雨中淬煉成長

在南京市鼓樓區世茂濱江社區,20多名醫學、藥學等專業的大學生志願者投身疫情防控、核酸檢測的第一線。 本報記者 吳俊 攝

在南京市鼓樓區世茂濱江社區,20多名醫學、藥學等專業的大學生志願者投身疫情防控、核酸檢測的第一線。 本報記者 吳俊 攝

風雨無阻,第二輪南京全員核酸檢測採樣人員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那就是醫學院的“准醫生”們,他們在疾風驟雨中淬煉成長、踐行醫者的初心與誓言。

7月25日,南京大學醫學院接到通知,組織340名醫學生分兩批赴南京市建鄴區6個街道69個核酸檢測點,支援25、26日兩天的核酸檢測工作。

“新兵”報到,沒有時間適應,考驗的是過硬本領和心理素質。來到咽拭子採集點,同學們接過一次性防護服、口罩、面屏、手套、鞋套等物品,在專門的小房間穿戴妥當。完成緊急培訓后,同學們換下已超長時間工作的採樣人員,開始12小時的採樣工作。

記者了解到,醫學生尤其是博士生大多沒有暑假,他們都是利用學習之余進行志願服務。大家分為3個班次,從晚上8:00到凌晨2:00,凌晨2:00到次日上午8:00,早上8:00到當天18:00,保持檢測點24小時運轉。而不少博士生在完成凌晨的工作后稍作休息,就立刻趕回實習的醫院。

“剛進入採樣點時,很多同學的鞋子、褲管都是濕的,大家顧不上晾干就直接進入工作狀態。” 95后吳梓瑜是臨床醫學博士一年級學生,她輪值的是夜班,從25日晚上8:00到凌晨2:00。

晚上7點半,她提前上了崗。雖然咽拭子取樣早在課程中學過,但在社區做大規模的混檢還是首次,而且社區也沒有照明設備、壓舌板這些輔助。出征前,學校專門做了培訓,到了檢測點老師自己作為被檢者,讓大家模擬採樣,“深度夠不夠,范圍夠不夠,老師一個個過關。”

“剛開始一兩管我還不熟練,不能一下子找到棉簽的缺口﹔每次做完一管,都要涂抹消毒凝膠,再抓牢試管手就感覺有點滑……”不過,做了四五管之后,吳梓瑜的動作越來越熟練,她一隻手迅速從消毒的病毒管中取出長棉簽,輕輕將棉簽伸進被檢測者的咽喉部位,蘸取咽拭子樣本后,在棉簽缺口處折斷,把採樣成功的棉簽頭沒入試劑盒的透明藥水中、標記信息、封閉儲存,“前幾個小時人比較多,我大概經手了近兩百個樣本,在1號位的同學王雨晗更多,大概兩百多個樣本。”

吳梓瑜說,在核酸檢測工作中,更深切體會一線醫務人員操作之嚴謹、工作之辛苦、責任之重大,“過去我們進病房隻負責一塊區域,而社區醫院的醫生,不僅參與採集工作,還要組織統籌,負責人員調配、物資運送、及時處理醫療廢棄物等等,工作內容比較龐雜,更需要耐心和細心。”

“每個人的咽反射不同,感覺不一樣,有的人稍微一碰就感覺惡心,一直往后縮。”在南京曉庄實驗小學檢測點的博士生施勇告訴記者,這時候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多做示范,引導對方再多堅持一下,打開咽后壁。由於社區裡有個別老人腿腳不便,在社區書記、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施勇還到老人家裡採集了樣本。“大家的防疫意識都很強,哪怕是深居簡出的老人,也及時與社區溝通,落實自覺防疫的責任。”吳梓瑜說,凌晨1點多,檢測點已經沒什麼人,有對夫妻結伴而來,不僅戴著雙層口罩,臨走時還主動用消毒凝膠洗手,全程沒有觸碰檢測台任何東西。

能夠前往一線,同學們最想表達的是榮幸。“2020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老師們身先士卒,把我們擋在身后。”吳梓瑜表示,“我們也並不總是被保護的那群人,也能有一份光發一份熱。今天,我們做到了!” 整個服務過程中,吳梓瑜時時感受到暖意,“有對母女剛坐下來,四五歲的孩子就在媽媽教導下用稚嫩的聲音說‘阿姨辛苦了!’讓我感覺心裡甜甜的。”

工作期間,防護服內炙熱難耐,不停地說:“來,抬起頭,張大嘴,啊……”嗓子已沙啞。南大醫學院博士生呂中陽直言,但是聽到市民一聲“謝謝”,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呂中陽家鄉在河南,他在朋友圈寫下,“家鄉河南洪災,第二家鄉南京疫情,能夠做的很有限,盡量出一份力。”

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章偉這個暑假留在省中醫院實習,24日晚下班前,學院的群裡發布了緊急招募800名學生支援南京市各核酸檢測點的消息,“我們年輕抵抗力強,我們先上!”“我是醫院的一份子!”同學們紛紛在群裡刷屏“搶購”名額。

“我沒多想也趕緊報名了。”章偉告訴記者,之所以“沒多想”不只是因為他是一名醫學生,還因為他是湖北人,去年疫情時他的老師紛紛支援湖北,他終於有機會回報一些溫暖。

當天20點,他從漢中門校區趕往仙林校區參加培訓,回到寢室已經是23點多了。由於25日凌晨5點就要集結出發,他4點多就起了床。“在黑蒙蒙的天空下,同學們紛紛向操場集合,說實話那個場景,有點熱血。”章偉笑著說。

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級中醫學(九年制)專業學生秦媛媛說,“2020年疫情期間,我在家裡,為上前線的醫務工作人員加油打氣﹔2021年,我終於也有幸成為了其中一員。”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蔣明睿

(責編:蕭瀟、孟二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