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揚州志願者隊伍晝夜奔忙 配送“最后一公裡”

2021年08月17日07:5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配送“最后一公裡”,他們晝夜奔忙

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斷了人們出行的腳步,但柴米油鹽的日子還要繼續。“買菜”這件小事,在疫情期間成了百姓生活中的大事。記者連日來採訪發現,在揚州大大小小的社區裡,活躍著一支支志願者隊伍,他們不舍晝夜地奔忙著,不計報酬地奉獻著,只是為了讓居民第一時間拿到新鮮的菜,吃上熱乎的飯,領到急需的藥……這股努力打通生活物資供應“最后一公裡”的溫暖力量,也為疫情襲擾下的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溫度。

高風險小區的“擺渡夫妻”

每天為近百戶家庭送藥上門,揚州技師學院團委書記宗樞和妻子葉帥成了封閉小區四季園裡的“擺渡夫妻”。

四季園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共有119棟樓、8000余名居民,居民老齡化非常嚴重。據社區統計,小區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達到42%-45%,有3000多人,70%左右的老人都有買藥就醫的需求。宗樞說,他對接做透析的就有3人,“應急的藥物需求也不少,比如牙痛、被狗咬傷、摔傷等。”

夫妻倆分工協作,負責四季園春竹苑、夏荷苑和冬梅苑的買藥信息收集和送藥上門服務。葉帥負責聯系各個業主群與志願者抗疫群,從線上收集購藥信息﹔對於一些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宗樞則挨個樓棟單元問詢執勤志願者。

每天下午三四點,他們匯總好藥品採購信息。記者看到,表格上清晰寫著樓棟門牌、聯系方式、藥品名稱、數量、單價、總價,是否已對接,備注欄裡還有居民所需的藥瓶藥盒照片,“這些都是我們一一上門拍照的,每天有藥物需求的大概有100多戶,光做這個表格我們差不多就要3個小時左右。”匯總信息后,他們將清單表格轉交給專門的藥品採購小組。當天下午6點和次日上午9點,拿到採購的藥品后,兩人會分時段逐戶分發。

“下午時間比較晚,我們會優先送最急需的胰島素、格華止、降壓藥等……”工作了幾天后,宗樞已經熟悉了很多從沒聽說的藥物名稱,夫妻倆總是習慣將藥物送到樓下,喊居民下來后,在保持防疫距離的情況下,給一些叮囑,“比如說物品要進行消殺,拆開后核對具體的藥物清單。”

宗樞記得,這兩天回家基本都在晚上8點以后了,雖然有些疲憊,但是心裡十分歡喜,經常收到居民真誠的感謝,“春竹苑1棟3單元有個孕婦,孕吐比較嚴重,我們送藥的同時還帶了一些水果,回來以后她給我們發了一段很長的話,祝福我和我的妻子一定會有美麗的人生。”

老百姓的藥無論如何不能斷

“劉師傅,你訂的胰島素到了,你快下樓拿,這東西不能在外面擺太久,記得戴口罩!”8月16日,康樂新村317棟樓下,邗江區財政局的志願者陳國快速撥通了樓裡居民的電話,下午的天氣悶熱,衣服已經完全汗濕,黏在身上。“有些藥,因為需要一定的溫度儲存,不能放太久,這類藥我們都是即訂、即買、即送。”陳國說。

康樂新村目前有1291戶居民,所有藥品的匯總、採購都是由志願者馬杰和陳國負責。“前一天晚上,我們將藥品需求匯總起來,第二天一早便開始採購。每次採購至少要跑三四家藥店,四五個小時才能完成,有一些特效藥,甚至需要走街串巷,才能在特定藥店買到。買藥時,不僅藥品名稱要對,規格、廠家都是不能大意的問題。有些購藥信息不夠明確的,還需要反復確認,這樣才能確保買到居民真正需要、適用的藥品。”馬杰偷偷告訴記者,“特殊時期,為了盡快完成任務,陳國已為居民墊付了4000多元的購藥費用。”談及此事,陳國笑著擺擺手說沒關系,“老百姓的藥是大事,無論如何不能斷!”

從社區門口接過陳國採購來的藥,志願者蔡向存、蔣睿、朱進、石昕等人負責上門給居民分發。蔡向存還記得,8月14日,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雨打斷了他們的送藥進程,他們還是冒雨將滿滿一大箱藥搬進樓梯口,挨個撥打電話,一戶一戶地請居民下樓領藥。

保供父子檔送貨齊上陣

揚州市經濟開發區抗疫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對“父子兵”,父親趙俊嶺和兒子趙蘇豫開著自己的汽車、自貼油費為抗疫一線搬運物資。

趙俊嶺清楚地記得,和兒子搭檔的搬運物資小分隊組建於8月6日晚。“花園小學即將到達一批防疫物資,誰有時間過來幫忙?”當天晚上11時許,揚州經開區團委、婦聯向招募的群眾志願者群發出集合令。“我帶上兒子一起來。” 趙俊嶺看到消息后立刻喊上兒子開車出發了……短短20分鐘后,父子兩人趕到花園小學物資儲備點,與其他志願者一起開始進行卸貨、搬運、整理等工作。8月7日凌晨3點,三卡車物資整齊有序地堆放在倉庫。

8月13日,揚州市經濟開發區婦聯接收市婦聯捐贈的一批物資,需要有人前往領取、裝車、分發,可疫情期間車輛緊張,婦聯負責人幾次聯系,都沒有找到小貨車。“我們馬上就到。”看到志願者群發布的信息后,下午2點,趙俊嶺和趙蘇豫父子火速趕往揚州東區的華美達酒店,在兩人齊心協力奮戰下,物資很快完成裝車﹔隨后,他們又趕赴八裡、施橋、揚子津三個地方的指揮部,當時外面下著暴雨,父子兩人渾身濕透,但他們全然不顧,及時將116箱防護物資送到。

趙俊嶺是一名黨員,曾在部隊服役13年,退役后,目前在揚州開車送貨﹔兒子趙蘇豫考取河南洛陽理工學院后,保留學籍入伍,退役后繼續讀書,目前是一名大二學生。這個暑假趙蘇豫本打算學習一些智能車輛的線上課程“充電”,但疫情一發生,他和父親心有靈犀地走上了共同的“戰場”。

愛心車隊為社區配送蔬菜5000多份

在廣陵區,由團區委發起的青年愛心車隊已經招募了10余名愛心司機,負責防疫和生活物資的配送,重點解決特殊人群緊急出行等需求。晗韻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包恆華就是其中一員。

“我住在瘦西湖景苑,每天晚上會在網格員群裡吆喝一聲,誰要買菜,大家收集一下。”包恆華告訴記者,志願者抗疫突擊隊的小伙伴在各自小區都成立了送菜隊。每天收到40多份訂單后,他先是趕往聯誼蔬菜批發市場,再將菜一一送上門。別看隻有40多份,包恆華說一開始都要送上2個小時,“現在大家都熟悉了送菜時間,過程也流暢多了。”截至8月16日,包恆華和小伙伴們已為社區配送蔬菜5000多份。

在不少道路封閉阻斷的時候,他們用自己的車輛銜接起對特殊人群的關愛。包恆華記得,8月5日,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打電話過來,給他“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徐大姐因為女兒血液病復發撥打12345熱線求助,除了想聯絡醫療單位之外,她還想買一些清淡的蔬菜和鯽魚。為了買到最新鮮的蔬菜,6日清晨6點,包恆華趕到菜市場,買了足夠吃1個星期的新鮮蔬菜,還有一條孩子最想吃的鱸魚。兩個小時后,包恆華就將物資送到,臨走前還不忘再三叮囑大姐,“有什麼需求直接給我打電話啊!”

“不能讓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沒飯吃”

郭靖,這個有著極高“回頭率”名字的普通人,既是“抗疫老年人送餐援助志願隊”隊長,同時也打理著文峰街道社區中心廚房東園小館。

8月16日清晨5點,“郭隊長”的館子裡就開始忙碌起來——拿著頭天夜裡整理出來的需要助餐老年人的名單,明確當日分工,為轄區內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送去可口飯菜。“一直到晚上8點,將食品留樣、清掃衛生、消毒完成后才回去休息。”郭靖描述著疫情發生以來自己的作息。

郭靖直言,社區實施管控后,東園小館就是附近唯一營業的酒店了,“因此特殊時期,身上的使命感更重,我們不能讓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沒飯吃。”也正因為他的堅持,東園小館在文峰街道成為一座“燈塔”。

受到郭靖影響,張宏博、蔣泓耀的干勁也被激發出來。他們倆是滯留在揚的人員。“我們不要隻被支援,也要去做志願服務!”張宏博說,在經過留揚19天健康檢測、蘇康碼綠碼以及3次核酸檢測陰性等程序之后,自己終於順利成為了志願者。

完成了“身份轉變”,兩人開始分工協作——張宏博用私家車進行配餐,蔣泓耀上了廚房專車。16日下午1點,溫度雖然不高,但他們卻忙得滿頭大汗。“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一定能取得勝利!”張宏博留給記者忙碌背影的同時,信心滿滿地喊出這句話。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洪葉

李睿哲 顧敏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