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京祿口從高風險回歸低風險:7個人的31天

2021年08月27日07:37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祿口:7個人的31天

8月19日,南京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宣布即日起江寧區祿口街道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該街道繼續實施7天過渡期管理。這是祿口街道乃至整個南京全面阻擊此次疫情傳播的第31天,至此,南京全域恢復為低風險地區。

7月20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公布檢測出9份新冠病毒陽性樣本,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由此打響。

從空中俯瞰,面積125平方公裡的祿口街道把祿口機場圍在中間。南京首批公布的9例陽性樣本中,8例來自祿口街道居民。整個街道常住人口13.5萬左右,有機場從業人員近4000人,加上家屬近萬人。可以說,這裡是與疫情短兵相接的最前方。

31天,從高風險回歸低風險,戰疫最前方發生了什麼?

他們的31天,或許能提供一些答案。

1

蘇皖兩省交界處,群山環抱之中,坐落著風景如畫的祿口街道溧塘村。這個有674戶、1578人的小村,離祿口機場僅6公裡,全村147人在機場從事保潔員、服務員、搬運工。

當機場疫情發生后,溧塘村的緊張可以想象。

7月20日夜10點,祿口街道指令通過電話到達溧塘村:一個小時做好准備,連夜全員核酸檢測!在溧塘村干了10年村支書的阮燦樹,快速確定方案:

場地,放在村裡社區服務中心,在一個200平方米的車棚裡。夜裡看不見怎麼辦?天熱怎麼辦?找企業,借來6台大風扇、6盞鎂光燈,安排電工馬上接線,讓燈亮起來、電風扇吹起來。

人怎麼來?讓15名村干部、十幾名志願者,到5個自然村挨家挨戶敲門通知,不能一起喊來,錯時叫人,輪流來做檢測。

“隻用了40分鐘,場地准備好了。區裡10名醫護人員也趕到了。”這個夜晚的細節,阮燦樹記得很清楚。

第二天凌晨1點20分,核酸檢測開始。醫護人員從2組變成4組,最后調成6組,同時採樣,但還是快不起來。因為村民個人信息,要靠志願者手寫登記﹔中途試管用完了,又派人趕到祿口街道醫院取,耽誤了一個半小時。

這個夏夜,溧塘村整夜無眠,到清晨7點半,核酸檢測做完了。阮燦樹沒時間去喘息,新的任務很快來了。溧塘村所轄銅山端自然村,1名機場工作人員確診為陽性病例。必須立即設卡口,對銅山端90戶、203人實行封閉管理!阮燦樹說,全村后來共設11個卡口。

7月26日,溧塘村另一個自然村南夏村發現1例確診病例。當天,全村封閉。7月29日,祿口街道全域成為高風險地區,溧塘村整村封閉,“不進不出”。

這一個月,阮燦樹一次次經歷“緊急時刻”。7月29日晚6點,祿口地區疫情防控前方指揮部打來電話,要求摸排核實機場工作人員及家屬信息,當晚10點前上報。在機場上班的人,相互熟悉,找到這個,問出下一個,滾雪球一般,三四個小時核實到160個人,涉及80多戶。

新的指令很快到來:名單上的人,每戶隻留1人,其他馬上轉運隔離。阮燦樹趕緊安排社區干部,一家一家打電話,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是對大家負責”“早日隔離,早日回家”……這樣的話,有些村民很難聽進去,他們不願離家,有困惑,也有大大小小的困難。留下的老人沒人照顧,年幼的孩子不會做飯,地裡的庄稼,圈裡的豬、雞鴨,甚至貓和狗,交給誰來管,他們都要有一個答案。

“我負責銅山端20戶,電話打了兩三個小時。”阮燦樹說。

當夜11點,溧塘村160名村民趕到等車點,第二天凌晨兩點,陸續登車前往指定地點集中隔離。看著轉運村民的大巴離去,阮燦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辦公室。時間已是凌晨4點30分。

這一夜,他穿著防護服,在3個停車點來回奔波,和十幾名黨員干部一道,變著法子,安慰因為等待而變得焦急的村民。

這樣的場景,此后又有幾次。這一個月,溧塘村轉運隔離237人。

非常時期,總有非常感動。“7月30日,醫護人員上門做核酸檢測,前一天晚上,我在微信群裡讓大家安心在家等,醫護人員從社區走到各家,要花十來分鐘。”第二天一早,讓阮燦樹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社區門口,停著十幾輛電動三輪車,車上插著小紅旗,志願者們自發趕來接送30多名醫護人員。

“核酸檢測做多了,志願者跟醫護人員配合越來越默契,醫護人員手一抬,就知道遞什麼東西。”阮燦樹留心時間的變化:第一次上門檢測,要3個多小時,第12次,也是上門檢測,隻用了45分鐘!

2

“看到他們的車開走了,我蹲在地上,大哭起來。”事情過去十幾天,洪平的委屈還有些沒化開。

7月30日凌晨,溧塘村機場工作人員及家人轉運現場,在焦急和不安中,周官梓村30多名村民看見接他們的大巴,便沖上去,爭著上車。

“慢點,慢點,大家排隊!”洪平的聲音一次次被打斷——“憑什麼要排隊?”這一夜,洪平不知道被村民懟了多少次。有兩個人遲遲未到,打電話去,回答是:“憑什麼要我去?”這位1999年出生的姑娘,隻有一遍遍地解釋,努力保持語氣平靜。

好在,大家一個不少都上車走了,此時委屈不重要了。對於洪平來說,當上志願者,是因為7月20日夜,參加核酸檢測時,她看到志願者的辛苦,想想自己生活在這裡,總該做點什麼。7月23日,她暫時放下公司職員的身份,全身心干起志願者,在多個任務之間飛快切換,每天忙著忙著就過了深夜12點。

配合醫護人員做核酸檢測,是洪平一直做著的事。“到8月20日,全村做了13次核酸檢測,我參加12次,其中社區2次、上門10次。到24日,又做了2次。”每一次,她都有印象。

8月18日上午,第13次核酸檢測,去南夏村做鼻咽拭子,兩個鼻孔都要做,工作量翻倍,450個管子,3個小時就做完了。洪平很開心。

為什麼能快起來呢?人手沒變,還是16個人進村,8名志願者配合8名醫護人員,分成四組,每組“2+2”,1名醫護人員加1名志願者,固定搭配,給村民們做一邊鼻孔的採樣。

隻有把每一個環節都分出來,專人干,有專門的流程,核酸檢測才能快起來。

“剛開始,我們是到現場貼條形碼,跪在地上貼。到村民家,少說要拎3個袋子,裝試管、條形碼、棉簽,還有個手機,手根本不夠用,怎麼快得起來?”

改變,從提前貼標簽開始。不僅減少現場一道工序,還減少混亂。試管-樣本-人,三位一體,必須精准匹配。這方面,洪平和小伙伴們花了不少心思。

在洪平傳來的視頻中,志願者的挎肩包、醫護人員拴在腰間的袋子,各有用處。挎包,裝貼好標簽的試管﹔“腰包”,放採好樣本的試管。有的醫護人員,甚至有3隻“腰包”。有了包,解放了手﹔專包專用,避免混放產生差錯。

一個月過去,祿口街道從“高風險”調整為“低風險”,洪平來不及品味這個“高轉低”,她的任務表上事情還很多。這31天對她來說,還沒有結束。

“苦和累,都適應了!這些天,我穿過20多件防護服。有一天下雨,我把雨衣穿在防護服裡面,結果,更悶、更熱,核酸檢測做到一半,人就暈倒了。后來,我們把一次性雨衣穿外面,隨時能脫掉,這就好啦。”在不同尋常的經歷中,這個22歲的女孩正在收獲著成長。

3

8月19日,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情況發布會通報:即日起江寧區祿口街道由中風險區轉為低風險區。

此時,祿口街道群力社區書記王益強正在實地查看,想找一個集中隔離人員返回社區的中轉場所。和大多數祿口封閉區服務保障人員一樣,王益強的時間概念裡,隻有今天、明天和昨天。這些日子,每一件事雖然都清晰記得,但每天都被事塞滿了,隻有翻看手機和記錄本,才能把事件和日期對應起來。

7月20日下午4點53分,接到通知,群力社區一位在祿口機場工作的居民,他的10人混檢試管中出現可疑陽性。

下午5點13分,社區將初步流調情況上報,並通知這位周姓居民已回上海的舍友和所在社區,建議相關人員暫居家隔離。

群力社區是機場北邊最近的一個社區,今年3月,社區做摸底調查發現,整個社區有機場工作人員600名,加上家屬共1100人。

很快,他發現人手嚴重不夠用。

在祿口街道,群力社區常住人口排前三,有6000多戶、1.4萬多人,188幢樓,其中有56幢是不帶電梯的多層。社區8個小區中,有4個是新近入住小區。社區工作人員仍按4個小區配置,總共17人,其中2人正在隔離。

核酸採樣、人員轉運,在前期是社區繁重的任務。群力社區前后轉運走534戶、891人。在7月29日祿口街道被宣布為全域高風險區之前,群力社區已做過四輪全員核酸檢測。

連續10天,每天睡兩三個小時,對王益強和他的社區團隊來說,這不是最難受的。7月27日,王益強以及社區幾個大男人經歷了最為沮喪的一晚。

“有個小區封閉了兩天,那天第一次發物資,居民很期待。我們計劃當晚把菜全部送完,讓居民高興,沖淡一下這幾天關在家的壓抑情緒。”受台風“煙花”影響,物資送到社區已是晚上7點多。由於小區有一名確診病例,所有人員進入這個封閉小區,都要穿防護服。王益強和伙伴們悶在防護服裡,在傾盆大雨中卸貨。面罩后的雙眼視線模糊,摘掉面罩大雨打得眼睛都睜不開。

這個小區30幢樓,都是6層樓,沒有裝電梯,所有物資全靠社區工作人員肩扛手拎,送到800多戶家門口。一個單元,12戶人家,一個人左右手各拎12.5公斤重的包,跑上跑下要來回5趟。

“我們堅持能多送一家是一家。”到深夜12點,他們才送完8幢樓。考慮大家已疲勞到極限,王益強決定暫時放棄。

“當晚的雨水、汗水,都混在一起。想到很多居民會失望,每個人像是打了敗仗。”王益強安慰小伙伴們盡力就好。

第二天凌晨5點30分,大家出發繼續送貨。早上8點30分,30幢樓的居民打開家門,都收到了那包蔬菜。

幾百人在機場上班,加上家屬上千人,王益強的心一直懸著,他不知道社區會有多少確診病例。一接到核查、隔離在家、轉運人員的任務,他一秒都不敢耽擱。

從7月25日小區出現第一位確診病例至今,群力社區共有5位確診病例,其中3位是在集中隔離點確診。

7月24日晚,王益強接到信息,說社區居民老張的10人混檢試管中有疑似陽性。當晚,這10個人全部被轉運,暫時實施集中隔離,同住的家人按“次密接”轉運。就在轉運前,老張的兒子報告說,母親出現發熱症狀。社區趕緊把老張單獨隔離,並向指揮部報告,安排專車轉運。第二天,老張被確診為陽性。

另一位在社區發現的確診者,是一位單獨居住的空乘人員。7月20日,她在機場核酸檢測檢出陰性后即接到社區通知:戴好口罩,做核酸檢測,居家不要外出,不要接觸他人。此后,她在社區連續參加4次全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7月30日,她被檢出陽性,爾后確診。

7月25日,一位因為“密接”被集中隔離的居民檢出陽性,一接到消息,群力社區馬上通知居家人員和所在單元集中隔離。網格員熊家歡來到這個未被納入社區管理的小區,發現兩個單元相通,趕緊匯報。祿口街道指揮部當即下達指令:兩個單元居民全部轉運集中隔離。第二天,那位居民確診。8月2日,被集中隔離的另一個單元,有一位居民確診。

群力社區最終確診5位,同住的家人共有7位,所幸都沒被感染。

31天過去,王益強不再擔心人手,他的伙伴有很多:市區機關干部、國企人員80多人下沉社區,每幢樓都有志願者,他們迎接集中隔離的居民回家,引導居民按要求在小區動一動。

這裡,和祿口街道的很多小區一樣,正在期待並且即將重啟他們熟悉的生活。

4

“我本是來南京旅游,沒想到變成‘旅居南京’。”張羽英說。

“這是我們‘旅居南京’的第31天,在這期間我非常感謝南京幫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白衣天使及志願者們,你們辛苦了!”8月19日,來自貴州德江的張羽英像往常一樣在抖音上發布她滯留南京的生活。

張羽英一行21人從貴州德江來到華東旅游,最后一站是南京。南京游玩結束后,7月20日入住祿口銅嶺路一家旅館,計劃第二天清晨6點從旅館出發,到祿口機場乘坐8點15分飛往貴州荔波的航班。“20日夜11點多,我們接到南京導游電話,告知我們全部要留在旅館不能出去,航班也取消了。”張羽英說,21人紛紛和家人通過電話,都留了下來。

德江的這個旅游團有60歲以上老人18人,其中70歲以上10人,年紀最大的78歲。張羽英說,一開始大家也不接受,誰也不知道要在南京留多久,就想早點離開。可大家心裡清楚,發生了疫情,必須聽當地政府的。

因為臨近機場,銅山老集鎮那一帶有上百家酒店旅館,像張羽英這樣滯留在祿口街道的人員有1500多人,有外地旅客,有租客,也有參加考研培訓的學生。滯留人員和當地居民一樣參加每輪核酸檢測,從7月29日開始,因為祿口是全域高風險地區,要實施全封閉管理,滯留人員的一日三餐由指揮部安排盒飯,通過志願者送餐上門。

“早餐有牛奶、雞蛋和面包,中餐、晚餐有葷有素,還有一小盒酸奶和一個水果。”3位老人每天需要服藥,降血壓藥、降血糖藥,包括貴州人習慣的辣味調味品,像老干媽、辣椒醬之類,這些需求都交給片區志願者,志願者到定點場所代購。

困在祿口的日子裡,每天唱歌、鍛煉,還有兩三天就有一次核酸檢測,張羽英都在視頻平台上進行直播。她說不管發生什麼總要積極面對,不能任由焦慮擺布,多少要給老人們做個榜樣。

有老鄉在張羽英的抖音下開玩笑,“你們是南京的親戚吧,把你們留那麼久,照顧得這麼好。”

更多的人在評論區問她什麼時候回家,“快了快了,就在這幾天。” 視頻中的張羽英看上去很歡快。和一群老人在異鄉的旅館裡足不出戶,一呆就是31天,張羽英說這是她一生難忘的經歷。

5

退役軍人管偉,自認為過去46年的人生中,見過一定世面也吃過不少苦,沒想到這次在祿口做志願者,仍會感到體力耐力處於極限挑戰,差點就堅持不住。

7月20日祿口機場發生疫情公布當晚,自由職業者的管偉立即報名做志願者,第二天就到謝村上崗。祿口機場疫情發生后,謝村是確診病例最多的一個村。

8月15日清晨,一位外地來寧的女游客,在酒店房間情緒失控。按社區指派,志願者管偉和片警、女輔警前去安撫處理。3人花了個把小時,大汗淋漓,才幫女游客穿好防護服,送往祿口醫療救治站。

這輪疫情發生后,南京抽調68名醫護人員,在祿口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組建醫療救治站。居民的用藥需求匯總到救治站,有就診需求的,派專人專車接診。處置不了的危急重症患者,再轉運至南京市區定點的醫療救治中心。祿口街道全域封閉管理以來,救治中心每天接診450-580人次。

管偉送來的女游客,經醫療救治站和其外省的家人聯系后,被初步診斷為雙向情感交流障礙症,需送往南京腦科醫院治療,但這位病人非危急重症,高風險地區人員進入主城,必須上報待批。臨近傍晚,管偉一行得到指令,可以將病人送走。不料,等他們來到南京腦科醫院,女患者的家人在電話中表示無力支付入院費,於是片警四處聯系,為病人申請社會救治。等這名女游客入院,已是深夜12點。

一直到入院前,這名女游客始終在鬧,時不時要跑,穿著防護服的管偉和片警、女輔警,又熱又悶,分秒不離地守著。從接到任務到達旅館,到完成任務離開南京腦科醫院,中間十五六個小時,管偉3人沒吃過一口東西,沒喝過一口水,嗓子渴得發干,一直強忍著。在南京腦科醫院四五個小時,為安撫病人,3人不便坐下,始終站著。等病人終於入院,他們和司機完成自身消殺后,摘下面罩、口罩,長舒一口氣,想吃點東西,可手機都用到沒電關機了。片警借來充電器,充上電,到超市買了4瓶飲料,4人一飲而盡。

8月19日,管偉很忙,當天的忙碌卻讓他看到回歸正常生活指日可待。上午去街道領回物資,下午清理垃圾,傍晚卸物資,夜晚再跟隨大貨車去領物資。

“這些物資,大部分是為在外面隔離的村民准備的。”管偉說,確診病例的家庭,不少生活物品都被消殺清理掉,在他們回來之前,指揮部把生活物資補充到位,有床單、被單、枕頭、毛巾、碗筷等,生活基本所需都有了。

6

8月19日上午,在素有“南京菜籃子”之稱的眾彩農副產品批發中心(下稱“眾彩”)卸完一車胡蘿卜,張建趕到南京市中醫院去做核酸檢測,他計劃第二天早上拿到報告后,帶一車貨回山東,再拉一趟胡蘿卜回南京。

祿口機場發生疫情后,張建這位山東臨沂小伙往南京跑了四趟,運的都是胡蘿卜,這是祿口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急需的蔬菜。封閉期間,指揮部為居民提供的是方便轉運又耐儲存的蔬菜,像蘿卜、土豆、洋蔥、茭白、包菜、西蘭花之類。

張建說,祿口機場發生疫情消息公布后,司機不願往南京跑。祿口街道被全域納入高風險地區時,在幾家貨運平台上,跑南京的單往往挂很久也沒人接,因為跑了南京,就意味著去不了其他地方,人家不讓下高速。這種訂單,一般會加價。

往南京送貨,張建不拒絕。他跑貨運11年,兩年前剛買了車,每月要還貸,他想多掙一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眾彩物流有位批發商戶是張建的老朋友,他提出需求,張建很少說“不”。

7月29日晚,這位商戶得知張建剛好在山東壽光,要他趕緊運一車胡蘿卜到“眾彩”來。第二天6點,張建就到當地醫院排隊,等待做核酸檢測。下午4點,他取到核酸報告后,馬上去大市場配貨。張建在車廂的三面鋪好棉被和薄膜。3個小時后,從冰庫搬出的一箱箱冒著冷氣的胡蘿卜,裝滿整個車廂,張建再在車廂后背包上棉被和薄膜,邊角縫細細碼平,這才驅車啟程。張建說,從壽光的市場到南京居民的手上,至少要有兩三天時間,天氣熱,路上這一夜的保溫很重要。

夜色下,張建一路往南。以往出車,他盡量不走高速,高速費用能省就省。有了疫情,省道每幾十公裡就設卡口查驗,張建不能耽誤時間,這次他隻走高速。高速不設卡,但一路電話不斷。新沂、淮安、金湖、寶應、滁州……凡經過的地方,很快就有當地的電話追過來,問清張建有沒有停靠,有沒有下貨。“可能有南京行程記錄,我的行車軌跡被各地監控。老家臨沂的派出所和村書記,分別聯系過我。他們知道我去過南京,告訴我,如果回家要隔離21天。”

接到各路電話,張建不嫌煩,反而感到安穩。他說,一切都在政府掌控中,百姓不是更安全嗎?

疫情對張建的挑戰在於他要算准時間。祿口機場發生疫情后,南京連續多輪全員核酸檢測,張建在南京無法取得當天的核酸報告,他要在壽光核酸採樣后的48小時內,把胡蘿卜送到南京,再趕緊找到運單,從南京帶貨趕回壽光。如果在南京配不到貨,放空回山東,他的利潤就所剩無幾。

初步算了算,過去的這一個月,張建比往常多掙了萬把塊錢,把8月8214.53元的車貸還完,心情特別放鬆。

8月2日凌晨4點,張建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趕到“眾彩”。不到一小時,他運來的胡蘿卜開始被分發,足足有兩三百人的作業場上,五六種蔬菜被依次放進每個包裝袋,每一包都有張建剛運來的胡蘿卜,一包有五六根。

想到幾個小時后,祿口的居民就能吃上新鮮的胡蘿卜,張建心裡甜甜的。

7

8月19日下午4點28分,看到網格員在微信群通知居民戴好口罩可下樓有序走動時,李陽正在定點取貨處幫居民收取貨品。一周前,居民們就開始打聽可以出門的時間。李陽想給愛人打電話,讓她帶女兒出去透透氣,又想著家人肯定也知道了,還是把貨運回小區再說。

7月21日一大早,李陽像往常一樣開車上班,卻發現通向城區的道路設了卡口,不能出去,他隻好向單位請假返回家。前一天晚上,他看到新聞說祿口機場查出陽性,但沒想到這事會對自己影響這麼大。

緊接著,社區招聘志願者,要求注射過疫苗、無任何身體不適症狀、沒接觸過機場工作人員及家人,李陽全部符合要求,第一時間成為祿口街道招商依雲郡小區貨品代購代取志願者。

小區封閉一個月,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從米、面、油到肉、蛋、蔬菜,還有洗衣粉、牙膏、卷紙等,這些基本生活物品由祿口地區疫情防控指揮部保障,按戶統一發放。

而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則由志願者到定點商場和定點藥店採購。李陽就是一名服務居民個性化需求的代購兼送貨志願者。

每天9點到10點、下午4點30分,是李陽和志願者搭檔帶著通行証,為居民購物取貨的時間。取到貨,他們再一家家送上門。小區組織13輪核酸採樣,每家門上貼上字條注明有幾口人,以方便上門的醫護人員做好採樣准備。很多家庭把這紙條變成了手繪的畫,五彩繽紛,寫著祝福鼓勁的話。從這些畫前經過,李陽覺得心情也跟著輕快起來。

每天都有居民在微信群裡給李陽發紅包,100元的紅包,一個接一個,李陽從不接收。

幾天過去,居民對李陽熟悉起來。有居民加他微信后說,志願者同志,實在不好意思,能不能代買女性用品?李陽回復:沒事,你把物品名或圖片發我。居民的慢性藥,還有精神類用藥,都是李陽經常要代購的藥品,每每收到這些需求,他更是覺得沒有誰容易,尤其是疫情期間。

□ 本報記者 顏芳 孫巡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