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通:穩糧增收,鄉村振興筑基石

2021年09月17日14:54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穩糧增收,鄉村振興筑基石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三農”事關民生福祉,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攻堅克難,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

五年,從傳統到現代,從粗放到精細,從靠天吃飯到精准智慧,我市不僅穩糧增收,實現糧食生產十四連增,為“中國碗盛中國糧”貢獻了南通智慧,更夯實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根基。全市新建高標准農田234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南通模式”在全省推廣﹔建成新型合作農場330家,經營面積18.1萬畝,實現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無縫對接﹔全市在庫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104個省、市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均超過45萬元。

高質量脫貧一個不落下

6月,在通皋大道西側一座嶄新的藍白相間的鄉村加油站內,陸續有司機駕車前來加油。該加油站是目前全國首家由扶助資金入股、成功助力村集體增收的加油站,成為南通全市域推進“強村加油站”建設的標杆。

如皋市九華鎮營防村、郭洋村、絲漁村是南通市級經濟薄弱村,因地理位置偏僻、資源要素匱乏、發展理念落后等因素,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為了增強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2018年,我市首先在如皋開展加油站項目建設試點,2020年底,小馬橋加油站已經順利建成。市農業農村局經管站負責人周晟介紹,按照小馬橋模式,我市18個強村加油站建設全面展開,每個縣(市、區)明確1家國有企業牽頭,每個加油站扶持3個經濟相對薄弱村,每村每年收益不低於35萬元,3年一輪換,讓加油站收益惠及更多經濟相對薄弱村。

這是我市致力高質量脫貧的縮影。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我市嚴格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精准扶貧。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平根說:“至2019年底,對照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的標准,全市在庫建檔立卡55561戶、96105人全部脫貧,104個省、市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均超過45萬元,提前一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我市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力阻“病根”變“窮根”,各種項目、基金再發力,群眾生活底氣更足、信心更強。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安市墩頭鎮雙溪村67歲的村民紀發林,前不久因老慢支、肺心病發作,被家人送進墩頭鎮中心衛生院治療,前后住院10天,總花費4172.04元。得益於“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出院時,他隻需自掏417.21元。

高標准農田推動大跨越

8月底,市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全市2020年度35萬畝高標准農田項目全部建成,2021年度40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全部完成招投標,總體進展良好。

曾經南通人多地少、田塊零散不連片、河渠密布。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堅持“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實行融合發展、區域化整體建設,打造了江蘇省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南通模式”。“十三五”以來,全市新建高標准農田234萬畝,是“十二五”建設面積的217%。農業經營實現“規模”“產業”大跨越,項目區的土地規模經營比例從過去不足20%,迅速提升到現在的56.4%,平均流轉規模300畝。通過土地流轉,村集體既可以獲得土地平整5%-10%溢出耕地面積每畝700-800元的流轉租金,還可以獲得每畝50-100元的流轉服務費,項目實施村年收入穩定增加20萬元以上,項目區人均增收700多元。

9月10日,在海安市大公鎮高標准農田項目區,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修貴正在進行田間管護,他介紹,自高標准農田項目完成后,自己流轉了2000畝地進行稻麥輪作,糧食種、管、收全程機械化,小麥平均畝產由之前的近400公斤增加到550多公斤,水稻平均畝產由之前的60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去年盈利近200萬元。

今年,圍繞“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南通農地、農技並舉,從耕地質量提升、綠色生態農田、宜機化改造、高效節水、智慧農業、精准管護等多方面,綜合施策,立體推進。目前,我市2021年度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市50個項目完成開標項目48個,在全省位列第五。

此外,今年我市全面啟動省級示范區建設。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南通市關於高水平打造全省高標准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示范區的實施方案》要求,以“十項工程”為抓手,突出示范片建設,強化組織領導,細化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全市將進一步提高建設標准,新建和改造提升200萬畝高標准農田。

新型合作農場勇探新路

市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南通鄉村人口較10年前減少93.55萬人,然而,去年南通糧食產量、種植面積卻繼續保持10多年以來的穩定增長,“一減一增”背后,是我市大力發展新型合作農場,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成果。

5年來,南通以整市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為基礎,創造性地將家庭農場與農民合作社有機結合,探索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起領辦,農民自願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參股,鼓勵村干部和種田能手參與經營的新型合作農場,走出了一條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成新型合作農場330家,經營面積18.1萬畝,經驗向全省推廣。

發展新型合作農場,農田設施、土地集中流轉和新型職業農民,是三個關鍵支撐。“十三五”以來,我市共投入資金52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夯實了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新型合作農場的農田基礎。同時,建好農地合作社,全市330個村成立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農民入社10.2萬戶,集中土地18.1萬畝,用於稻麥種植17萬畝,既賦予農民更加明晰的土地財產權,又夯實了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新型合作農場的產權基礎。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村干部的領頭羊作用,因需培育、因材施教,330個村的合作社共有以村干部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具備資格)1500多人,並定期接受免費專業培訓,為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新型合作農場儲備了人才。

勇探農改新路,健全“經營、分配、考核”三項機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查勇介紹,各地形成了合作社直營村干部集中管理、村組干部分包經營片管理、招聘能人參與管理以及本村農民合作經營等四種模式。對參與經營的相關人員採取定管理費、定產定量、定成本投入、定利潤分成的辦法,調動新型合作農場生產經營者積極性。合作社利潤先按60%的比例上繳村集體經濟組織,用於農業生產和發展公益事業,再對入股農戶進行分紅,實現了農場共建、利益共享。

本報記者 唐佳美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