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人民日報:見証生態改善 點贊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劉曉宇 白光迪 巨雲鵬 顏 歡
2021年10月09日07: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見証生態改善 點贊美麗中國

《 人民日報 》2021年10月09日 第 0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見証生態改善 點贊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天藍、地綠、山青、水淨,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三位長期在華工作和生活的外國友人日前向本報記者講述了他們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為美麗中國由衷點贊。

“中國生態治理的成果令人震撼”

2019年,潘維廉時隔25年重訪甘肅嘉峪關,滿心滿眼都是震撼。

1994年的嘉峪關,極目而望盡是黃沙,不見一絲綠色﹔25年后,恣意奔放的綠色從古長城腳下一直蔓延到天邊。潘維廉來來回回對比他在同一地點拍下的兩張照片,感嘆道:“中國生態保護的決心讓人敬佩,中國生態治理的成果令人震撼。”

多年前,潘維廉辭去在美國的高薪工作,舉家遷至廈門,成了廈門大學的教書先生“老潘”。定居后,“愛折騰”的潘維廉買了輛面包車,帶著一家子行程4萬余公裡,歷時3個多月,一路西行至寧夏、甘肅、青海等西部地區。途中,汽車幾次陷入沙坑都是在牧民幫助下才得以脫困,“車子和我都成了黃色,鼻子裡、眉毛上也是沙子”。潘維廉被淳朴的民風感動,但又有些擔憂,“這裡的生態需要多久才能改善?50年還是100年?”

答案來得意外地快。2019年7月,潘維廉再次踏上西行之路。這一次,他的觀感被徹底顛覆——在龍岩長汀,昔日水土流失的“火焰山”,如今華麗轉身為“花果山”﹔在蘭州,斷水斷電早已成為“過去時”,豐沛的黃河水、郁郁蔥蔥的植被,將城市裝點成“花園”﹔在嘉峪關,千年古城牆和沙漠綠洲相映成趣……他一路走一路感慨。

見証了中國奇跡的潘維廉將所思所想寫在了新書《追尋中國夢——見証中國四十年來脫貧攻堅歷程》中,“我想把中國故事更多地講給世界人民聽,讓大家都知道,中國本身就足夠精彩。”

眼下,潘維廉又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為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所做的努力上。“福建寧德為實現生態養殖,努力推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三都澳再現碧海藍天,這對於全世界保護海洋生態、實現綠色發展有重要意義。”他說。

“保護環境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潮流”

一副白手套、一個垃圾袋、一個垃圾鉗,這是蘇州首位“外籍河長”何諾巡查河岸時必備的裝備。夏日的昆山天氣炎熱,“全副武裝”的何諾邊走邊撿拾著河岸邊的垃圾,遇到問題就拍照記錄下來,不一會兒便滿頭大汗。“如果有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就要及時發給水利站。”經過岸邊的雨水管道口,何諾俯下身仔細檢查,還很有經驗地告訴記者,“如果晴天有水排出,肯定就是出問題了。”

“何諾、何諾,我對河流有個承諾。”何諾說,自己與河流有不解之緣,也從河流變化中看到了中國生態環境的變化。“轉變不隻停留在外在環境上,更多的是環保理念植根於民眾意識中。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保護環境成為一種文化,一種潮流。”

何諾是法國人,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4年,4年前他來到昆山定居,並於2019年末成為江蘇域內萬千河長中的一員。對於河長制度,何諾十分認可。“據我了解,法國並沒有‘河長’這個概念,中國的做法是對河流治理的一次創新探索,並且行之有效。”如今,何諾偶爾會帶著孩子一起來巡河,讓他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民間河長首先帶動的是身邊人,進而帶動沿線的企業、社區,讓大家都參與到水資源保護中來,自發地保護環境。”

“中國的生態環境必將越來越好”

“中國用很短的時間,讓生態環境發生了非常明顯的改善。”作為一名環保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清水泰雅對生態環境一直有敏銳的感知。

2005年,清水泰雅從日本來到上海創業,這一待就是16年。剛來時,他慕名到黃浦江、蘇州河邊游覽,風景雖是極佳,水體污染也很明顯,“幸好,不久后周圍環境就開始發生變化,這背后是中國舉國上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

“不久前,我看到一位老人家帶著小朋友過馬路,隨手扔了煙頭,小朋友把他拉住,一定要他糾正錯誤。”這一場景,令清水泰雅動容。“對下一代中國人來說,環保已成基本素質,這對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大有益處。”

清水泰雅的工作涉及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或其他節能服務,他告訴記者,“中國的生態環保政策很有智慧”,類似的環保企業能享受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這激勵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會對服務對象充分說明節能改造、削減碳排放的意義和益處,推動實現環境友好型的升級改造。”

16年的中國生活,清水泰雅親眼見証了中國的生態環境改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綠化植被越來越豐茂,城市鄉村有越來越多的鳥語花香、美麗風光。“我確信,中國的生態環境必將越來越好”。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