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江蘇:五級河長,共護“水韻江蘇”

2021年10月14日07:24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五級河長,共護“水韻江蘇”

金秋時節,漫步南通五山地區江岸,一邊是鳥語花香的森林,一邊是波瀾壯闊的江面,猶如行走在畫中。

從臟亂差到美如畫,離不開河長制的施行。南通市河長辦副主任、水利局局長吳曉春介紹,該市依托四級河長機制,一把手領導挂帥,一系列措施跟進——沿江20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全部關停並轉遷,數萬平方米的違法建筑全部拆除,居民小區重新規劃建設,長江岸線上93個利用不合理的項目全部清理整治。

南通的“滄桑巨變”是江蘇通過河長制大力開展岸線清理整治、落實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一個縮影。

江蘇是河長制的發源地。201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重大決策部署。五年來,我省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省級總河長,省委、省政府其他領導擔任副總河長、20條流域性河道河長、14個重點湖泊湖長,5.7萬名各級河長承擔起治水責任,推動解決了一批河湖管護方面重點難點問題。2019年、2020年,江蘇河長制工作連續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今年6月,江蘇河長制實踐作為治國理政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典型案例,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向世界發布。江蘇多地河長制實踐被國家部委在全國推廣。

“作為省河長辦主任,回顧這幾年的河長制實踐,我覺得,河長制的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關鍵是集中黨政力量、集中部門力量、集中社會力量。”省水利廳廳長陳杰說,在中央規定的基礎上,我省在村級創新設立河長,確立了“省級河長抓推進、市縣河長抓治理、鎮村河長抓管護”的體系,形成了分工明確、協調有序的格局。

常州市武進區湟裡鎮的葛庄村,有小微水體60多個,一度水面減少、功能萎縮、水質惡化。2017年開始,村黨總支書記、村級河長蔣紅明,帶領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治水環境。他們還採取網格化管理措施,村民發現問題就及時處理,或者向鎮河長辦報告。村裡還特意投放了一些魚苗,作為水質“監督員”。如今,水質好了,回鄉的村民也多了。

2016年以來,我省清除農村河道淤泥11.3億立方米,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96個、農村生態河道339條、水美鄉鎮212個、水美村庄1608個。

河湖是重要的公共資源,河湖治理不僅需要行政主導,更需要全員參與。在南通海安市白甸鎮施溪村,有一支成立於2017年的“銀發護綠水”志願服務隊,共有18名老黨員、老鄉賢。5年來,每月20日,他們身穿志願者紅馬甲,在路邊、河邊、溝渠旁,清除雜草,打撈垃圾漂浮物。這些志願者,既是河道保潔員,更是義務宣傳員。

在江蘇,類似這樣的河湖治理社會自發力量,還有“企業河長”“媒體河長”“專家河長”“外籍河長”“郵遞員河長”“河小青”等多種形式,全社會愛水、護水、惜水的生動局面逐步形成。

省水利廳河湖長制工作處處長王嶸介紹,隨著河長制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江蘇河湖面貌明顯改觀,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洪澤湖兩萬余名住家船民上岸兩年任務一年完成,全省超過70%的重點河湖生態達到優良,國考斷面優Ⅲ類比例從2015年的62.2%提高到2020年的87.5%,長江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如今,在長江江蘇段又能看到江豚戲水的景象,極度瀕危的達氏鰉魚、銷聲匿跡20多年的鳤魚等魚類也悄然恢復。

□ 本報記者 吳 瓊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