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加快大門戶建設 融入一體化發展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承擔著省委賦予的建設江蘇開放門戶的重大使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加快建設大門戶,融入一體化發展,勇當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堅持以落實多重國家戰略為統領,著力打造雙向開放支點,提高面向“兩個市場”配置資源要素的水平,助力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主動融入和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打造跨江融合樣板,更高起點推進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建設江蘇“新蘇南”、上海“北大門”,成為深層次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標杆城市﹔著力打造沿海崛起龍頭,堅定向海發展,實施江海聯動,建設全國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為南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戰略空間支撐。
注重互聯互通,建設綜合交通新樞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南通‘好通’”的殷殷囑托,堅持交通先行,推動協同建設,構建公鐵空、江海河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實現全球“聯通”。圍繞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以國際一流標准建設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打造江蘇遠洋集裝箱運輸核心港區、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集裝箱干線港,力爭到2025年集裝箱吞吐量達500萬標箱。圍繞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重要組成部分,高起點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力爭“十四五”開工建設,未來形成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的“軌道上的機場”,與浦東、虹橋機場共同構成上海多機場體系主樞紐,共建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加快促進跨江“暢通”。圍繞實現更多“天塹變通途”,推動北沿江高鐵以及通蘇嘉甬、如通蘇湖等鐵路盡快開工建設,推動海太過江通道和張靖皋長江大橋年內開工建設,加快形成“八龍過江”格局,完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網,實現與上海、蘇南交通同城化。加快推動市域“快通”。圍繞提高市域通勤效率,著力打通斷頭路、構建快速路,織密干線公路網。加快江海快線、機場快線等市域鐵路規劃建設,穩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建設,促進市區與其他城市組團間快速通達。加快全域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市,完善全市暢聯的交通運輸體系。
注重協同協作,構筑產業創新新高地。深入落實與蘇南城市跨江融合戰略合作協議,深化產業鏈協同發展、創新鏈精准對接、供應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高端制造新中心,盡早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二十強。打造產業協作強聯盟。聚焦培育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五大重點產業集群,與蘇南深化產業協作聯盟建設,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產業鏈條合建,提升在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推動各縣(市)區深化對接上海、蘇南板塊,加強與沿江、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交流合作,持續辦好長江經濟帶江海聯動發展論壇等活動,推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落戶南通。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深入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和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發揮南通創新區核心帶動作用,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核四區多園”沿江科創帶。組建南通科創投資集團,市場化設立創新發展基金,持續優化人才政策,營造與上海、蘇南同質化創新生態。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與上海、蘇南大院大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和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共建上海電氣南通中央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等創新載體平台,建設長三角引領性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合作園區升級版。積極探索園區合作新機制,加快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建設,依托蘇錫通園區建設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提升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跨國跨江合作園區發展水平,打造產業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重要承載區和引領區。
注重共保共治,匯聚生態保護新合力。堅定推進長江大保護和沿海高質量發展,協同打造長江口綠色生態門戶,共同守護“母親河”,扮靚長三角。共同保護生態空間,編制實施沿江、沿海發展空間規劃,強化長江口(北支)濕地保護區等重要生態空間建設管理,統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到2035年沿江生產、生活、生態岸線比例由現狀40:6 :54調整為22:17:61,沿海由35.5:13.1:51.4調整為40:20:40。規劃建設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到2023年建成447公裡貫通江海的可車覽、可騎行、可漫步的景觀大道。深入落實南通—崇明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規劃協同、生態共治、三鎮共建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建世界級生態島。共同抓好污染防治,協同抓好港口船舶、重點飲用水源地等領域治理,實施全市區域治水工程,打造更多干淨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確保“一江清水入海流”。攜手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力推動揚塵治理、秸稈禁燒等重點工作,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加快固廢危廢區域利用處置合作,健全垃圾分類長效管理機制,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共同加強環境監管,探索實施市域內部水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引領區,共同構建市場化、多元化環境經濟政策體系。開展長江漁政等領域聯合執法,推進環境聯合監測、數據共享和應急聯動,不斷提升區域環境治理一體化水平。
注重同城同質,創造宜居宜業新福地。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在一體化中創造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幸福城市。共創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抓好教育“雙減”工作,實施上海交通大學南通基地、澳門大學合作辦學等項目,建好新時代教育之鄉。切實筑牢疫情防控銅牆鐵壁,協同建立高效精准的區域應急管理體系。加強與上海、蘇南在雙向轉診、遠程會診、學科專科共建等方面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設上海仁濟醫院南通分院,共同打造健康長三角。深化醫養結合、普惠托育等試點,用心辦好“一老一小”民生實事。共享舒心愜意的宜居生活,高標准規劃建設任港灣、五龍匯、高鐵西站等重點片區,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破舊片區更新,精心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讓新城老城各美其美、交相輝映。堅持“房住不炒”,全域推行地價房價“雙控”政策,完善“從一張床到一間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讓青年和人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突出五山、濠河等重要生態節點,建好綠廊、公園、小游園等綠地網絡,展現“山水相融、水城相依”的美好畫卷。實施航母主題公園、郵輪母港等一批文旅融合項目,精心打造新型消費商圈,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共享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拓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和長三角電子証照互認應用合作,促進市場主體“活之又活”、推動行政審批“簡而再簡”、服務企業發展“好上加好”、優化扶持政策“實而更實”,打造全省“辦事最便捷”城市。深化長三角共建張謇企業家學院,大力弘揚張謇企業家精神,持續營造尊重創造、重視實業和愛護企業家的濃厚氛圍。(作者為南通市委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