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通通州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是怎樣“煉”成的?
一個月前,生態環境部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名單揭榜,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榜上有名。殊不知,通州區數年前曾因環境問題被生態環境部督查督辦。前后對比反差明顯,它是如何煉成這塊“金字招牌”的呢?
“我們的法寶,一是持之以恆的努力,二是鍥而不舍的堅守,三是全區聯動共建,四是上下齊心爭取。取得這項國家級榮譽,是全區干部群眾共同努力的成果。”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張健說,近年來,通州區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作為突出的民生工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以“永遠在路上”的姿態持續深入開展治水治氣治土治廢行動。
創斯達科技集團驗收通過的環保設施。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榮譽背后歷經陣痛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企業不可缺位。“我們每年環保設施改造投入超1000萬元。為達到環保排放要求,我們放棄了硝酸酸洗工藝,對冷酸線進行工藝改造,花費200多萬元從瑞典購進酸過濾回收系統,從源頭上杜絕了硝酸霧的產生。此外,為配合通州區Vocs專項治理工作,我們從今年2月份以來,積極對Vocs污染治理設備進行升級換代,又投入數百萬元對冷軋機配套油霧淨化器進行改造。”江蘇甬金金屬科技有限公司張培告訴記者。
今年4月,某公司因車間Voc含量較高以及重復利用含有危廢的廢抹布,被通州區生態環境局處罰10萬元。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即行整改,投入360萬元建了三棟密閉屋,同時投資增加環保處理設施,在專家輔導下,這些設施9月份全部驗收通過。
“榮譽怎麼來的?”張健給出答案,“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打造是不斷動態發展的,是易碎品,所以這份榮譽既是干出來的,也是熬出來的。我們熬出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熬出了空氣質量連續五年全省前列、水環境連續三年全省前列。”
但在5年前,通州區通靈橋區域11家化工、印染企業因暗管偷排等環境污染問題遭到當地老百姓連續舉報,被稱為該區環境污染“重災區”,中央環保督察組曾對此督察督辦。2017年9月,通州區拿出鐵腕治污的決心,將11家企業全部關停並拆除。
三年來,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牽頭,與紀委、檢察、法院、公安、司法等部門聯合建立履職風險“五聯防工程”機制,共開展聯防活動60多次,防范各類風險120多個,會商解決疑難案件80余件,對環境違法行為起到了強大的威懾作用。記者從通州區生態環境局獲悉,截至今年11月11日,當地針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立案數375件,處罰金額1036萬元。
在張健看來,鐵腕治污下,雖然稅收少了,但老百姓有了藍天和綠水,居住環境也改善了,此次獲得的榮譽也是對老百姓最好的交代。
構建綠色生態經濟體系
鐵腕治污帶來的是空氣質量和水環境的明顯改善。2020年,通州全區空氣質量(AQI)達標率85%,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PM2.5濃度31微克/立方米,PM2.5濃度全省54個縣(市、區)中排名第八﹔2020年,全區12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優Ⅲ,5個考核水功能區水質全部達到Ⅲ類目標要求,入江支流斷面水質持續消除劣Ⅴ類,年度水質在Ⅲ類及以上,創“水十條”實施以來最好成績。該區環境質量水平和改善幅度也在全省63個縣(市、區)排名第七。
鐵腕治污只是手段,如何構建綠色生態經濟體系是關鍵所在。“污染的制造者是我們關注的重點,隻有這些企業老板的家人願意在廠區生活,污染防治才能做好。企業老板是我們打好生態文明持久戰的‘同道之人’。而我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者、引領者和污染防治攻堅的組織者,必須時刻熱血沸騰,深入一線干出作為。”張健認為。
據介紹,通州區對印染、化工等傳統型、資源型產業強化資源環境倒逼機制﹔對整治無望的落后產能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對可整改提升的企業,按照節能減排要求,引導其通過實施集約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環保技改,降低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產能,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資源、環境質量的破壞和影響。近年來,全區共關停整治化工企業72家,生態紅線及敏感區域范圍內18家印染企業全部關停退出,排查整治“散亂污”企業61家。
此外,通州區通過實施燃煤鍋爐淘汰整治工程,完成了全區35蒸噸/小時及以下所有燃煤鍋爐淘汰工作,累計減少煤炭消費總量60.89萬噸。同時,當地還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區域用水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分解與執行,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強計劃用水戶規范化管理。
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產業轉型發展。結合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通州區堅持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全區生態經濟發展的重點,充分發揮南通高新區、錫通科技產業園和濱江新區的主導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電子信息、新裝備等新興產業項目,形成國家集成電路零部件產業園、半導體光電產業園等若干個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的新興產業集群。
當地夢幻島水天一色美如畫。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榮譽只是起點
“要治標治本結合、當前長遠結合,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固廢處置能力,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通州區委書記陳永紅表示,通過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切實優化了經濟發展、改善了人居環境質量、提升了城鄉生態品質、增強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能力。
生態立區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天藍了、水清了、村庄綠了、居住環境變美了,這是我們村民出門就能看到的。”通州區劉橋鎮長岸村村民張建國告訴記者,幾年前,長岸村可不是這樣,河道污染嚴重,居住環境臟亂差,呼吸的空氣也不如現在這麼清新。
長岸村是江蘇省生態示范村、江蘇省水美鄉村、南通市美麗鄉村,2020年通過江蘇省人居環境示范村驗收。村干部房燕介紹,該村按照區鎮兩級黨委和政府要求,全力建設生態宜居村居,先后實施垃圾分類、廁改、生活污水治理、水環境治理等多項行動,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對照《通州區農村人居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的目標任務,當地融合特色田園鄉村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在全力推進“兩成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中突出示范引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改造農村戶廁4.1萬座,建成水美鎮村27個、美麗宜居村庄160個,創成省“四好農村路”示范區。
此外,通州區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落實水質監測、巡查管養、活水保質等長效管理措施,打造生態樣本河道410條(段),城區實現無黑臭水體。通過生態河道的示范引領,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河長制”的工作成效,“水美通州”的生態名片越加靚麗。在農村,該區積極貫徹落實《南通市農村河道疏浚整治三年(2018年~2020年)行動計劃》精神,高標准治理農村黑臭河道144條,實施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水環境面貌。
“拿到榮譽以后怎麼干?”張健表示,“這只是我們的起點,同時也是支撐和召喚。我們要拿這個榮譽召喚我們的環保人以及百萬通州人,讓大家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的戰略任務,通州區生態文明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據悉,通州區從制度上進行完善,構建起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系列保障機制。
通州區提出,將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為目標,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切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現代化,努力打造工業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通州樣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