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京"老破小"換新顏:自主更新能否蹚出一條路

2021年11月24日07:44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南京市鼓樓區老舊小區整治穩步推進。本報記者 邵丹 攝

近日,住建部發布通知,決定在包括我省南京、蘇州在內的全國21個城市(區)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通知提出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的總體思路。看到這條消息,67歲的南京市民張玉延既振奮又欣慰,他堅持多年的“一件大事”,這回終於有了國家政策文件“撐腰”。

張玉延的“大事”,是南京市鼓樓區虎踞北路4號05棟更新改造項目。這是南京首個產權人自籌資金、對危房拆除后在原地翻建的自主更新項目。這個項目,不但關乎數十名小區居民的“安居夢”,更探索了一條城市“老破小”自主更新的新路子,因而備受關注。

第七代人終於能住下去了

“下周就能拆腳手架,這個月底房子基本能完工!”11月9日,南京市鼓樓區虎踞北路4號05棟前,張玉延激動地對記者說,年底前,自家老房子將迎來新生。

他身后正在施工的二層小樓,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當時“頂配”的樓房。“青磚大瓦房,有自來水入戶,還配了紅漆木地板,當年能分到這個房子的都是高級工程師。”張玉延說。

隨著時代變遷,05棟房逐漸衰老,慢慢成了小區甚至周邊房齡最老、居住條件最差的房子。2013年南京城西干道橋改隧,05棟距離工地僅百余米,不少居民發現,房子出現牆體開裂、天花板牆漆掉落等問題,后被鑒定為C級危房。張玉延牽頭,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訴求,翻建之事提上議程。

原址翻建老房子,這樣的“自主更新”鮮有先例。家在市中心卻住著老破小,不少老舊小區居民都有過這樣的念頭:“能不能自己來更新改造?”

在南京市秦淮區馬道街39號,許慶家的房子已經迎來新生。站在拔地而起的二層小樓前,73歲的老許激動地說,“我們許家第七代人終於可以繼續住下去了!”

難以想象,就在一年前,同樣位置上是一座破爛不堪的瓦房。老房子建於上世紀60年代,冬天漏風,夏天漏雨,衛生間與臥室還隔著院子,生活極其不便。

即便如此,老許也不想離開。“我家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馬道街,到孫女這一輩已是第七代人,我在這裡出生、結婚、生子,這裡就是我的根。”秦淮區2015年啟動小西湖片區綜合整治,經過摸底走訪,像老許一樣故土難離的居民,有400多戶。經過鑒定,他們的住房不少已屬於C、D級危房。

“老舊房屋作為城鎮化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是工作重點也是難點。”南京市規劃資源局秦淮分局局長李建波介紹,秦淮區是南京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重點片區,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佔全市21%,歷史文化街區佔全市2/3,實現文化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的“兩全其美”,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探索、改變規劃工作思路。與老門東不同,小西湖片區變征收開發方式為產權主體自願選擇去留,居民參與其中,自下而上自主更新。

從今年3月動工,到10月竣工,歷時7個月,老許家的老房子蝶變重生。“一樓是主臥,二樓做次臥給孫女備著。裝修已經掃尾,再通上天然氣,就能回來住了。”老許說。

更新“路”上幾多坎坷

自主更新老破小,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卻挺難。其實,早在2000年左右馬道街拓寬時,老許就想“翻修”,多方聯系街道社區和相關部門,最后“不了了之”。

“哪有這個事兒?”這是2013年,虎踞北路4號05棟居民第一次到鼓樓區住建部門詢問房屋翻建時得到的回答。居民們翻遍了能找到的相關文件,終於在當時的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辦法中,找到了有關危房的翻建依據,但辦法主要針對農村,對城市沒有明確規定。“能不能比照農村執行?”他們開始了漫長而曲折的摸索之路。

作為牽頭人,市、區兩級住建和規劃部門,張玉延跑了不知道多少趟。跑的次數多了,部門科室的人頭都認熟了。有人“指點”張玉延,“區裡說沒辦過,你請區裡給市裡打個報告,下級的請示上級會給批復。”2014年夏天,原南京市住建委批復鼓樓區參照相關條例批准虎踞北路4號05棟的翻建。居民們喜大普奔:“這事終於有人管了!”

確實難!自主更新“第一關”是所有產權人都要同意。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楊凱佳介紹,“小西湖片區有自主更新意向的十幾家,目前真正在做的隻有兩家。一個常見現象是,住在房子裡的人想翻建更新,其他產權人則想拆遷拿錢。”

虎踞北路4號05棟的問題更為棘手。05棟有21個自有產權人、5個產權單位,裡面有幾十年的國企老員工,也有后期幾經轉手購入房屋的業主,從決定翻建,到測繪圖、設計圖、施工圖,每一步都要所有產權人簽字同意,眾口難調,相當長時間項目“走走停停”。

第二道坎是流程太復雜。“拿規劃許可要提供各種材料,建筑的原始圖、實測圖、總圖、分圖、水電圖等等,這麼專業又復雜的事情,我們全是外行。”

在漫長的“拉鋸戰”中,南京的相關政策也發生了變化。2018年,原先在區裡的審批權又回到了市裡,需要提交的材料增加了好幾項。虎踞北路4號05棟的審批材料一次次被打回重新提交。去年9月,經過漫長的6年時間,終於拿到規劃許可時,張玉延淚洒當場。

最大的難題還是人。所有人都同意翻建,但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願意努力推動翻建、積極搬遷,各產權人懷有各種各樣的心思。“搬遷過渡我住哪裡?”“過渡期費用誰來報銷?”“我家能不能多點面積?”……張玉延說,隨著新房設計圖紙畫得越來越細,產權人的意見、矛盾也越來越多,24戶產權人每家想法都不一樣,甚至一家人內部之間也有不同的想法和訴求。

記者採訪中發現,直到現在,依然還有很多居民對翻建這件事“不滿”。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居民說,“剛開始告訴我們每家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但現在政府補貼后還要近4000元,是不是應該有人給個解釋?”

“走一步,停一步,個中酸甜苦辣難以形容。”這條路有多難?張玉延說,醞釀翻建時,他的女兒剛懷孕,現在外孫都上小學了,房子還沒完全蓋好。

相比之下,小西湖片區的自主更新項目推進要“順利”得多。老許告訴記者,在自家翻建過程中,街道批復安全鑒定后,從房屋鑒定到規劃條件申請再到房屋設計,幾乎全過程都有政府部門“代辦”。

別讓宜居夢“再等8年”

採訪中,老許連說自己很“幸運”,老宅能夠成功翻建,是搭上了小西湖歷史風貌區整體改造“快車”。

2015年,原南京市規劃局會同秦淮區政府組織東南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活動,探索歷史地段更新機制,採取“小尺度、漸進式”的更新方式,延續生活態、融入新業態。對於像老許一樣不願意離開的居民,政府“幫助”更新,“自主”更多是指“自主選擇去留”。

虎踞北路4號05棟項目能“落地”,也有很多“偶然”因素。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按規定翻建必須遵循“原面積、原地址、原高度”,虎踞北路4號05棟一度“無路可走”。規劃部門說“建筑面積不得超過體塊外框線尺寸,不符合審批條件”,設計師說“保証每戶面積不少於原產權面積,又要達到南北通透的設計要求,方案沒法更改”。最后在專業人士指點下,05棟重新測繪、重新公示,才拿到規劃許可。“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能夠走到如今,也是后來引起了相關部門和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居民楊陽說。

自主更新是新事物,很多流程和環節此前並無成規,“好事多磨”亦屬正常。從制度層面破題,去年5月19日,南京市印發《開展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對建成區范圍內簡易結構房屋較多、建筑密度較大、使用年限較久、房屋質量較差等危破老舊住宅片區進行更新,這一政策今年初在全國推廣。《南京市城市房屋消險治理專項方案(2019—2021)》中提到,對符合規劃用地性質、住戶改造意願強烈,具備翻建施工條件、暫無征收計劃的零星分布的危險房屋,鼓勵“自助改造”,依法實施翻建。

“C級危房翻建費用按照市、區財政和產權人2:2:6比例分攤,D級危房翻建費用按照3:3:4比例分攤。”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翻建費用誰來出”的問題,現在已有明確規定。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后,南京正在編制相關方案,將合理規劃城市更新單元,完成一批有代表性、具有示范效應的城市更新項目,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用於老舊小區改造。

但在張玉延看來,這些還不夠。“普通老百姓不具備消防、規劃、圖紙設計這些專業的知識,隻能一遍遍去試錯。”他建議,危房自主拆除重建需要有明確的規范細則和標准化的操作流程,讓居民知道具體需要做什麼事情、准備哪些材料,街道社區也應關注居民意見的收集和矛盾的協調。

近年來,省內外一些地方也在展開探索,積累了經驗。去年,常熟市首個城中村自主更新示范單元竣工,常熟市更新辦、街道建管所、社區和理事會“四方聯動”,一片老破小“蝶變”一棟棟嶄新的二層小樓。今年初,深圳發布全國首部城市更新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將“必須100%產權人同意”變成了“95%”等。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分析,住建部本次試點強調“改”和“留”,鼓勵試點城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對試點城市來說,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是機遇,也是挑戰。

□ 本報記者 鹿琳 徐睿翔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