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寫實“原生態” 行穩美麗連雲綠色未來

2022年01月14日13:1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連雲港市連雲區河道全流域整治修復,把好入海口生態關。徐文政攝

2021年全年,在江蘇省連雲港市連雲區,依山傍海的連島菠蘿山上,“鄧小平和人民在一起”雕塑公園迎來了全國各地近150批次6000余位學員前來接受黨性教育。從自然和人文資源出發,連雲區蹚實歷史足跡,建設雲台山抗日石刻群等4個主題教學點。借力新技術,先后開發《在大海中永生》等20余項全媒體黨課教程,運用5G+VR、聲光電等實現時空交互,在“青山藍海”間孕育特色鮮明的紅色文化。

生態美、產業優、文化興。近年來,連雲區持續優化發展要素,以資源稟賦為軸塑造多極優勢,以環境保護“加法”帶動產業調整“乘法”,推動綠色項目“聚起來”、高質發展“跑起來”。

以點帶面守住生態家底

日前,連雲區榮獲“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國家氣候標志,成為江蘇省首批獲此標志的兩個城區之一。地處東部沿海中部,受海洋環境調節和影響,連雲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由此衍生出的生態優勢作為先天資本得到重點保護和綜合開發。

“在支流適宜河段我們進行河道底質改良,還要構建底部生物載體、生態淨化廊道、旁路人工濕地,以及河道曝氣系統、一體化水處理設施。”連雲生態環境局生態環境科副科長呂江莉正在從事的北排淡河全流域治理項目,在1650萬元環保資金的扶持下,已取得較大進展。“守住內陸河就是守住入海口。”呂江莉說。目前,連雲區162個入海排口點位已全部完成溯源工作,常態化取樣監測持續進行中。

“百裡藍灣,十裡金沙”。依托沙灘、海島、森林和自然集聚城鎮等獨特資源,連雲區努力展現海濱城區風情風貌。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西連島綜合開發成效顯著,實施中心漁港、海濱民宿、漁村客廳等多項工程,以傳世匠心打造獨具魅力的黃海明珠。同時,推進高公島漁業風情小鎮、連雲民國風情小鎮、宿城森林康養小鎮的有序開發,統籌生產、生態、生活,兼顧科學保護、開發、留白,努力鋪展“半城青山、山海相映”的美麗畫卷。

漁民們下海布苗,牡蠣養殖帶來新盼頭。朱華南攝

以退為進養護海洋牧場

“村裡養得很成功,今年我也准備試試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公島養殖大戶劉道喜就在紫菜行業摸爬滾打。新年伊始他退養一部分紫菜海域,計劃改放2萬籠“三倍體”牡蠣,走上從紫菜“黑金”到生蚝“白金”的轉型之路。

“大伙觀望、猶豫,村集體就先走一步,做給大家看。”高公島村干部朴實的想法為漁村轉型找到出路。原來,近兩年紫菜行業急劇擴張,養殖密度過大帶來減產,市場行情多變導致收益不穩。而泡沫浮體、清除雜藻的酸劑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更讓產業調整迫在眉睫。

在區海漁部門和漁技專家的全程陪同下,漁村黨支部、養殖大戶北上取經,開始探索貝類養殖。“我們的海水營養豐富適合育肥,南下的牡蠣苗種30來天便能增肥3、4厘米,價格至少翻一番,管理成本還比紫菜低。”村主任張祖寶算起了經濟賬。

不遠處的連島海域上,“南北接力”的間養模式效益凸顯。“貝類汲取海中浮游生物的營養,藻類主要靠光合作用,空間和食物鏈上都能達到平衡狀態。”青年漁民吳波在轉產路上展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他主動退出近海養殖,將原本幾十分鐘可到的養殖區挪到了需驅船一個多小時的深海,而今2000畝的籠養貝類穿插於紫菜網帘之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提升。

元旦期間糖畫等非遺項目街頭亮相,備受青睞。張言華攝

以舊謀新弘揚漁家文化

陸橋起點、老窯港埠,在優良海洋生態的千百年呵護下,獨具特色的漁家文化如明珠點綴。新的一年到來,百年石城“連雲老街”以鮮明的海洋特色,與“一帶一路”交織出舉世歡慶的節日氛圍。以“格蘭諾克”號巨大游輪模型為背景,剪紙、面塑、布藝等傳統技藝,與各式“海味”小吃的“煙火氣”一道,展示著“一帶一路”沿線的風土人情。

據了解,連雲老街匯集了貝雕畫、葫蘆烙畫等大量非遺館藏,成為市非遺研學旅游基地。“貝雕畫極具海洋特色,傳承的同時還研發出活性炭貝雕、瓷器貝雕等多種產品,在連雲港自貿區注冊公司后,營銷更為專業,並走向國際。”連雲老街文旅開發負責人洪亮介紹。

“致廣大”又“盡精微”。如今,馬鮫魚丸、涼粉、麻蝦醬等非遺美食以制作場景化、技藝體驗化融入景區餐飲服務﹔民宿在裝飾設計、員工服飾、器具使用上植入非遺元素,帶來沉浸式體驗﹔隨處可見的特色伴手禮、非遺文創,和景交車上的沿途播放的傳統曲藝、漁家故事,更讓游客全身心融入。在傳承文化資源基礎上,連雲區通過踐行無限定空間思路,不斷迸發開發靈感、豐富文創供給,真正讓海洋元素“動”起來、“活”起來。(易敏)

(責編:張妍、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