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來論:老人遭遇“看電視難”,到底“卡”在哪?
“開機后不能直達想看的電視節目”“設備多(機頂盒、電視機),不知道互相怎麼切換”……近日發布的《2022中國適老化電視調研報告》顯示,不少老人在面對智能電視時無所適從,近五成老人找不到想看的電視節目。
隨著智能電視日益普及且功能越來越多,操作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早已不是開機就能看電視,而是要用遙控器在不同界面之間切換選擇。面對各種各樣的界面和步驟,年輕人尚且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對於習慣“按部就班”的老人來說,“隨機應變”無疑更復雜、更困難。稀裡糊涂按來按去,想看的電視節目沒出來,反倒可能彈出付費點播內容,更使一些老人產生“不敢用”的心理疙瘩。說到底,老年人遭遇“看電視難”,還是“卡”在了所謂的“智能關”。
難道,老人就因此不看電視了嗎?調查顯示,“問孩子”“網上搜索”“打電話問廠家客服”是老人們最常用的求助方式。然而,兒女忙於工作和學習,未必總能及時答疑﹔網上搜索猶如“大海撈針”,上網本身對一些老人也是“課題”﹔致電廠家客服,不僅頗費口舌,而且效果不佳。簡言之,在許多老人眼中,看電視變“麻煩”了,智能電視不智能,反倒增添了很多困擾。
不得不說,老年人在數字時代遇到的新問題遠不止“不會看電視”一項。出示不了“健康碼”,一些老人出行遇阻﹔不會網上挂號或購票,面臨新的“看病難”“出行難”﹔不懂APP預約,一些公共場所都進不了……凡此種種,老年人屢屢遭遇“數字鴻溝”,在智能化生活中碰壁,不容小覷。
社會必須意識到,老年人在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知識結構、使用習慣等方面與新技術進步存在“錯位”,很多新技術的發展隻迎合年輕人的需求,忽視了老年人,更不能想當然地要求他們迅速“與時俱進”。幫助老年人克服“智能關”,要有針對性,更要從多方面著手。
有關部門已經出台相關文件,要求深入研究老年人在智能技術中遇到的困難,提高涉老智能產品的適老性。有關導向很明確,那就是讓智能產品“適配”老人,而不是讓老人“適應”智能產品。對設計者和生產者來說,應當進行針對性研發,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智能產品強調智能,應主動向老人靠攏。智能不是“概念”,隻有真正人性化才稱得上智能。
有關工作得以推進,已取得一些成效。比如,手機APP推出“老人模式”,不僅放大了字體,而且將最主要的功能放在最顯著的位置,方便老人使用。按照這個思路,智能電視機也可以提供“適老模式”,盡可能簡化流程,便於老人直觀操作。同時,許多老人還希望“擺脫遙控器,通過語音控制電視機”。老人們的這種願望並不是“奢望”,隨著語音識別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完善,實現語音交互功能也變得愈發成熟,一些智能電視機已運用相關技術,這也為進一步方便老年人操作、改善其使用體驗帶來了可能。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統計顯示,截止2021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4.2%。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和機遇並存。服務好“夕陽紅”,也能創造“朝陽產業”,破解“智能門檻”,服務“銀發經濟”,同樣前景廣闊。讓辛勞大半輩子的老人共享時代發展紅利,於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中安享晚年,這也會給今天的中青年帶來力量和希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