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考研復試分數線高了 培養質量如何“高”上加高

2022年03月25日07:55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分數高了,培養質量如何“高”上加高

3月17日晚,南京大學公布2022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分數線,張雲(化名)才確認自己真的“落榜”了。她今年報考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得知比去年分數線高出41分的成績,一度以為自己“穩”了,“沒想到今年高分這麼多”。

2022年考研國家線公布后,“這屆考研生究竟有多難”等話題一度佔據社交平台熱搜榜單前列。南京大學等34所自主劃線高校相繼公布本校今年考研復試基本分數線,引發新一輪討論。分數提高的背后是什麼?培養質量如何“高”上加高?引發了各方熱議。

考研成“剛需”,研究生教育結構功能發生巨變

今年考研國家線出爐后,不少考研學生就發現,除少數專業外,分數線普遍上漲,去年的絕大部分分數線已不能作為參考。

記者參照2021年考研國家線發現,2022年絕大多數專業的國家線都出現不同程度上漲。學術學位A類考生各專業國家線中,哲學較去年上漲15分、達到314分,教育學上漲14分,文學上漲12分﹔工學(不含工學照顧專業)和理學兩個學科國家線均上漲10分。而專業學位類A類考生各學科的國家線同樣水漲船高。而根據近年資料,考研國家線浮動空間一般在5分左右。

分數線普漲背后是考研大軍不斷擴容。自2016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在高基數上保持高增長趨勢。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457萬人,比2021年增加80萬人,增幅21%。但招生錄取人數增加有限,2022年院校計劃招生人數約110萬人,相比去年增加不過數萬人。

“我考研是為了今后從事體育方面的工作,可以獲得一個比較高的起點。”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應屆生陳丹妮以393分的成績入圍北京大學體育碩士專業的招生復試,“其實去年這個專業復試線不過340分,今年需要380分才能入圍,我只是第五名。”

跟陳丹妮一樣,很多學生考研時已經瞄准未來的工作方向。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說,與過去相比,研究生教育的結構和功能均發生較大變化。很多人考研更多是基於就業、晉升等方面的現實考量。同時,大量職場人也紛紛加入考研大軍。

研究生成了高起點就業的“剛需”,名校更是“考研黨”眼中華麗的“跳板”。相比國家線而言,自主劃線的“雙一流”高校分數上漲幅度更大,個別專業漲幅甚至超過50分。操太聖分析認為,“近兩年來名校推免生的比例不斷攀升,疊加‘考錄比’的上升,熱門專業的考研難度不言而喻,數百人競爭三四個名額的專業不在少數。”

在居高不下的考研熱度中,名校競爭可謂白熱化。與去年相比,南大哲學分數線上升20分,教育學上升35分﹔而專業學位中的出版、社會工作、應用心理學、口腔醫學、護理等專業復試分數的上升幅度在15—20分之間。東南大學學術學位中的教育學、法學以及專業學位中的教育碩士、國際漢語教育碩士等,分數線的上升幅度在25—30分之間。

高分不等於好生源,學校學科間存在“冷熱不均”

“‘考錄比’的上升,從表面看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招到滿意的研究生。”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直言,但是一些學生為了考研,大三、大四的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都沒能好好完成,這樣的生源往往不盡如人意。

不少成功“上岸”的考生坦言,從大一開始就准備考研,日常學習基本圍繞研究生考試科目轉,緊張的應試狀態跟備戰高考差不多。應試背景下,一些模式化、集訓化的考研培訓班也越來越多。“大學本應該轉換高中的思維模式,著重培養創新能力和素質。”一位每年都參與碩士生面試的高校教師坦言,很多考生的知識面、思維表達能力與考研分數並不匹配。

要在大規模考研學生中遴選合適人才,招考方式、評價方式的改革至關重要。“考研隊伍日漸擴大,為了保証招考的公平性,各招考單位從自主命題逐步傾向於統考。這樣做的好處是標准一致,但缺點是對學生能力的考察空間相對有限。”操太聖說。

在分數線“漲”聲一片中,記者注意到,學校之間、學科之間的“冷熱不均”客觀存在。一些相對“辛苦”的專業依舊少人問津,比如農學專業國家線依舊穩定在252分。

錄取分數線上漲較多的,往往是人文社會學科。以南京大學為例,學術學位中的工學、醫學、理學分數線基本持平,專業學位中的城市規劃、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等復試分數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人文社科知識的遷移性較強,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或訓練,就可以入圍競爭,但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學科,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志趣和知識能力綜合考慮。”操太聖說,此外,某些專業的分數線可能會受整個大類學科的影響,“比如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授予的是管理學學位,其招生時會跟商學院和工程管理學院裡有關管理學的熱門專業一起劃復試線,其受到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

分數線普漲下,仍有一些高校研究生生源不足。至記者發稿時,有上百所高校發布調劑公告,其中大多數是非雙一流普通高校。施衛東認為,“招生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隨著‘雙一流’建設的不斷推進,考生必將更加看重‘雙一流’高校的學科,在招生指標確定、生源有限的情況下,現在推免生政策的放開,也會導致地方高校出現優質生源嚴重流失等問題。”

回應社會期待,讓研究生學歷更有“含金量”

南京大學工科專業的袁薇薇知道今年“上岸”無望后,開始咨詢考研班准備“二戰”。今年她報考的法學專碩招收103人,她排到200多名。“明年形勢可能更加嚴峻,但研究生我是早晚要讀的。”袁薇薇說。

“考研熱背后正是各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渴盼,是考生自身對更高成才平台的渴望,建議考生更多關注國家的政策和導向。”操太聖表示,總體來說,研究生招生增量更多面向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面向社會民生急需領域的相關學科,在研究生招生結構方面更多向專業學位方面傾斜。考生要更多了解國家需要、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做好職業規劃。

“研究生教育要主動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在研究生招生指標方面,通過增量傾斜和存量調整,對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集成電路等前沿交叉學科,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等急需的民生領域的學科給予重點支持。”施衛東建議,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招生選拔制度,探索適應新時代研究生發展需要的招生選拔機制,科研能力的考核要與博士生的培養相結合,實踐能力的考核要與社會、企業的需求更緊密,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同時,加大對地方高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進一步增加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因為地方高校培養的研究生可能會更願意扎根地方、服務地方。

“應用型崗位對人員學歷要求逐步提高,會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產生實質性影響。”操太聖表示,目前不少學校專業研究生和學術研究生在實際培養中的區分度還不高,必須在課程體系與教育教學方法上下功夫,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專業性”,回應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推動研究生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