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輿情·評論

想做賢官不妨學學阮元

金沙人
2022年05月11日14:35 | 來源:揚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沙裡淘金】金沙人:想做賢官不妨學學阮元

阮元是揚州人的驕傲,不僅官當得大,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而且學問做得好,是揚州學派的重要代表,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富五車,著作等身,被譽為一代文宗。更難能可貴的是久經官場能自律,家風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見賢思齊。官不論大小,想做賢官肯定是每個人心底的自覺追求。一個封建官吏在今天仍被人記住,且津津樂道,自有道理。日前看到《報刊文摘》上關於他的故事,更加引發我的興趣。說的是枯水期漕運受阻,上千飢民隨時都有搶糧的可能。接報后,他不是簡單派兵鎮壓,而是將飢民組織起來做纖夫,讓他們有口飯吃,這樣兵不血刃將飢民哄搶漕糧的風險輕鬆化解,還大大提高了漕運的速度,一舉兩得,皆大歡喜。他的道德文章、官德人品、精明能干,令人肅然起敬,你說阮元是不是賢官?

想做賢官,心中得有國家人民。像處置飢民哄搶漕糧的創新之舉,如果沒有家國情懷,任何人都會亂了方寸。正是心中有國家人民,才能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先把迫在眉睫的危機化解再說。先斬后奏的風險很大,弄不好會丟烏紗帽,說不定還會有身家性命之虞,葬送來之不易的錦繡前程。可以斷言,如果心中隻有烏紗帽,就不會急中生智,也不會痛下決心。

想做賢官,得有大格局真本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個年代的讀書,往往讀聖賢之書,隻為金榜題名讀功利之書,而世界之書、社會上其他之書,為博取功名,大多讀書人並無興趣。阮元卻能博覽全書,睜眼看世界,一部《疇人傳》,是專門為科學家立傳的,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發掘他們的科技思想,旨在喚醒國人的科技意識,用科技推動社會進步,改善民生。天文地理歷法諸多領域的杰出人士皆榜上有名,而且還介紹了哥白尼、歐幾裡得、利瑪竇等37個外國科學家。由此可見,阮元不僅學術視野寬,更心胸格局大。

解決老大難問題光靠發號施令是不頂用的。他在浙江做官時,發現金華一帶重男輕女現象嚴重,不少家庭生了女孩便將其溺死,官府屢禁不止。他經過深思熟慮,出台賞罰並舉的新政,用自己的俸祿建立獎勵基金,規定誰家生了女孩,就到縣學報告注冊,獎勵一兩銀子,但這銀子必須在一個月后由縣學官查驗后方可兌現。事實上,經過一個月的撫養,家人與女嬰之間已建立感情,不再忍心將其溺死。一個喊了多年的空口號,經阮元的實招數而變現,從此溺死女嬰的事幾乎絕跡。實踐証明,要做成事,不僅要有情懷擔當,而且還得有智慧謀略。

想做賢官,得育新人推賢人。阮元每到一處都大辦學堂,他在杭州、廣州、昆明等地創辦的學堂,至今仍是薪火相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反對純粹為了科舉考試死讀書,主張經世致用,認為“讀書當明體達用,徒鑽時藝無益也。”學堂理念先進,導師教學獨特,造就人才頗多,走出來的學子們,告別了愚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到各地開枝散葉,培育了一代代新人,使這些地方成為人文昌盛之地。前些時候揚州北湖公園重新面世,讓人又想到了阮元在那裡誨人不倦、諄諄教導的場景。鄉鄰焦循一介布衣,潛心學問,與之既是族親,又是志同道合的學友,阮元無私地資助,不遺余力地推介,使得焦循學術思想流傳至今,並在其故后為之作傳,盛贊焦循為“一代通儒”。這種育新人推賢人的胸襟是何等的開闊!

阮元是一個賢官,官名頗佳,道德文章、家風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家族也是興旺發達,能人輩出。遠在上海的阮儀三先生是功德無量的文化大家,保護了像平遙這樣的古城,也為揚州古城保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邗江的阮衍喜退休后筆耕不輟,為整理先祖詩文嘔心瀝血。市級機關的阮錫安退休后專司阮元研究工作,廣為傳播阮元思想。阮家偉致力於阮元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盡管很難,但仍勤勉不已。家風好,澤被子孫﹔官風好,福蔭百姓。

一個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干部,更應從先人賢官身上傳承優秀品質,按照新時代好干部的標准,把忠誠放在首位,干淨放在心中,擔當扛在肩上,以實干不負組織重托,以實效檢驗使命擔當。昨天市紀委舉辦《江蘇歷代賢吏為官之道》學習交流會,會上領導平易待人,提煉得當,娓娓道來,既是要求,更是分享﹔專家解讀到位,精彩紛呈﹔代表暢談心得,發自肺腑。作為與會人員坐在會場,聽著高見,想到阮元,有感而發,寫下心得。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