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打造“長三角最美湖灣城”,常州武進如何“經得住遠眺、耐得住細看”

馬燾燾
2022年05月16日11:3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微風拂來,滿眼綠蔭,漫步在常州市武進區滆湖公園的生態步道上,遠處的湖面泛著粼粼波光,不時有野鴨、黑天鵝在湖中游曳。“這兒原本荒蕪一片,現在成了茶余飯后的好去處。”家住聶家塘的劉先生說。

五年來,武進區全面推行深化河長制,積極改善滆湖水質,讓居民低頭見魚、推窗見綠。2021年,武進在常州市率先實現跨界骨干河湖聯合河長制機制全面覆蓋,洮滆片區也成為全國18個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之一。“借勢‘兩湖’創新區,建設經得住遠眺、耐得住細看的‘長三角最美湖灣城’,武進將打造長三角最具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創新經濟發展高地,在更大格局中謀劃高質量發展。”常州市委常委、武進區委書記、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喬俊杰表示。

目前,武進區有13條市級“五好河道”,河道生態不斷改善。武進區河長辦供圖

河長制當先 全階層參與河道治理

走進武進高新區方家浜,清澈的小河緩緩流過村落。

71歲的吳黔芳從菜園子裡擰下來一根黃瓜,拔了一些“雞毛菜”就起身去准備晚飯。“小黑河不見了,蔬菜吃起來才放心嘛!”據吳黔芳介紹,曾經的方家浜是遠近聞名的臭水溝,甚至踢球的孩子去河裡撿球,都免不了“白襪子進、黑襪子出”。自從2017年推行河長制,方家浜開始發生變化。

“有垃圾就撿起來,管好自己這片小河道。”今年57歲的吳建國說。為了把河長制延伸到河道管理的最后一米,保証巡河、護河常態化,武進陸續發展了一批黨員河長隊伍,清淤、取樣,河長們一馬當先,穿著大雨褲深入河道,風吹日晒,也總有河長在大小支流附近守護。如今,志願者河長在武進區逐漸推行開來,僅高新區北區10個社區,就已有60人的黨員河長隊伍。

在武進洛陽鎮東尖村,村民們對家門口東尖引河贊不絕口。“這是我們自己的河流,現在已經干淨得能洗澡了!”然而曾經這裡由於東尖村三面環水,水域遭到大小魚塘的切割,導致水系不通,排水不暢,內澇嚴重。小流域改造更是因資金問題一度停擺。

“自己籌錢干!”村黨總支書記沈建忠說,百姓看到身邊的環境越來越好,改善水質正是他們心頭所盼,在村民的支持下,他將村裡承包的三個魚塘全部收回,把全村的水系打通,每個出資的村民從此再也不會隨手把塑料袋扔進河裡,看到有違法行為,村民也會主動報告到村委會。沈建忠認為,這裡每一個村民都是河長,也隻有這樣的“主人翁意識”才能讓村民真正把東尖引河當成自家的河流。

“武進成長起來的一批‘河長’,是基層力量、草根力量的創舉。”武進區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劉建榮表示,近年來,武進區黨委政府鼓勵並支持河長隊伍發展壯大,不斷通過項目獎勵、技術指導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給予引導和支持。

“武進為全省水利工作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和河湖長制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陳杰指出,武進水利工作要在蘇南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先導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發揚苦干實干精神,加快補齊鄉村水環境治理短板,堅持系統規劃、整合資金、整體推進,加大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文化弘揚力度,真抓實干,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為百姓打造留得住鄉愁的“水美家鄉”。

湟裡鎮大墩浜,水清岸綠景美。武進區河長辦供圖。

軟硬件融入 夯實治污“最后一公裡”

滆湖縱跨武進區和宜興市兩市(區),保護范圍總面積192平方公裡,其中,武進境內141平方公裡,佔73.4%。作為太湖的前置庫,滆湖在太湖湖西水系中有重要的緩沖作用,其污染控制和水質淨化對太湖水環境改善有重要意義。

據武進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通過控源截污、面源治理、濕地修復3項措施,已成功讓滆湖水污染減負,逐步實現河暢水清湖美岸綠。監測數據顯示,滆湖水質改善明顯,總磷和總氮同比分別下降16.7%、20.3%。“目前,武進區正在加快建設5萬畝滆湖‘以漁控藻’生態修復試驗區,通過恢復區域水生生物種群規模,減輕水體營養鹽負荷,起到‘生物壩’和‘生態屏障’的作用。同時,採取人工修復、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提升滆湖自淨能力。”

與此同時,武進區正著力補足污水處理短板。位於西太湖科技產業園的濱湖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10萬噸/日,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能力5萬噸/日,配套鋪設污水管網67.3公裡,總投資4.5億元,其中污水廠建設3億元,廠外管網等1.5億元。由於濱湖污水處理廠一期處理負荷已超過80%,目前,濱湖廠二期擴建項目已加緊啟動前期工作。

通過“武進河長通”APP,前黃鎮黨委書記、鎮總河長龔新宇可以查看自己每日的三維村查路線,並把浮萍、雜草、垃圾等巡查細節一一拍照上傳至手機服務器。“以前我需要把這些東西形成文字和紙質材料,然后再向上交辦,現在直接在手機上搞定。我權限之內的,也可以直接指派人員到點位上解決問題。”

據了解,各級河長通過APP,不但能在三維地圖上記錄巡查路線,還能把巡查中發現的河道問題實時上傳至后台,由河長辦快速交辦,真正實現了河道即查即治。而在河長信息管理系統的“指揮中樞”,各級河長的巡查長度、巡河時間、問題處理率等履職情況都顯示得一清二楚。

發現問題更要解決問題。

2020年6月,武進區首個河水淨化固定設備投入使用,在長溝河與戰斗河交界處,一個鋼壩門分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水質。西邊的長溝河沉寂稍濁,東邊的戰斗河卻靈動清澈。武進區水利綜合管理服務中心湖塘分中心負責人董偉介紹,水質提升設施由取水泵站及高效水質淨化站組成,以長溝河為活水補水水源,每日可“吞取”水量20000立方,利用回流污泥高密度顆粒及未被充分利用的藥劑,實現污染物與水的快速分離,最后將“清洗”過的水排入戰斗河,實現河水循環淨化。

滆湖的改變,也是武進區聚焦“兩湖”創新區建設的“代表作”。常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特別把“兩湖”創新區建設上升到“承載常州的未來和希望”的高度,舉全市之力來專班推進,武進區亦將“兩湖”創新區建設作為新一輪發展的最大機遇。

綠建區地處“兩湖”創新區核心區,在規劃建設之初就植入了“綠色低碳”基因。武進區委宣傳部供圖

立足低碳產業 擦亮生態底色

在常州綠色動力環保熱電有限公司內,SER高分子脫硝系統正保障氮氧化物日均值穩定在80毫克/立方米以下。“這個標准已經遠低於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要求的垃圾焚燒企業氮氧化物不高於120毫克/立方米的整治要求。”該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主要為利用城區生活垃圾及其它可接受的垃圾進行焚燒發電,每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42萬噸。2021年6月,綠色動力開展氮氧化物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投入了200多萬元進行了低氮改造。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武進區已有19家規模企業進行了設施升級改造,環保方面整改提升總資金投入為2441.1萬元。對污染源頭進行精准把控,以提升污染防治能力促產業升級。

武進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與資源的矛盾日漸突出,環境保護的壓力日趨加大。企業作為大氣和水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頭,其污染防治工作的扎實開展對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至關重要。而隨著環保標准的日益提高,部分企業治污設施陳舊、老化,治理效能較差,不能滿足環保新形勢下的新要求。

走近武進綠建區的江蘇綠和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長長的分解管道內,大大小小的建筑垃圾正在被分解成不同類型的再生骨料。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核心的破碎篩分系統,再生骨料在這裡被進行拆分和歸類后,可以被加工成干混砂漿、混凝土制品等環保建筑材料。

“公司的年建筑垃圾處置能力為190萬噸左右,2021年資源化處置建筑垃圾99.47萬噸,相當於減少開採天然砂石約360萬噸、節約填埋土地約1400畝,並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50萬噸。”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武進區建筑垃圾循環利用項目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節能循環經濟和資源重大項目。

同樣把節能作為主要賣點的還有素來聞名的石墨烯產業。常州天蓬烯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司總經理朱嵩表示,公司生產的涂料產品與傳統材料相比,可節約能耗40%至60%。“公司位於綠建區,交通便利,還可提供技術與人才支持,其‘低排放、低能耗、高性能’的環保理念也與我們相符。”

作為全國唯一的綠色建筑產業集聚示范區,綠建區是武進乃至常州發展綠色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目前,綠建區產業涵蓋了綠色建材、綠色裝備、智慧城市、設計檢測等領域。“成立10年來,綠建區從無到有走出了綠色建筑產業的‘武進之路’,可謂‘豎了牌子、搭了台子、掙了面子、提升了裡子’。”在喬俊杰看來,當下,搶抓“兩湖”創新區歷史性機遇,園區要發揮在綠色建筑示范引領、綠色產業集聚上的優勢,以“智”造謀發展,以“綠”動建未來。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