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真抓實干獲“五連”點贊

中國政府網近日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2021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在質量強國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文旅產業發展、養老服務、創新優化督查落實方式方法等五方面,南京工作成效明顯,獲激勵通報。
工信部日前公布36個典型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前五名分別是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和南京。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真抓實干,勇於擔當,南京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數字城市”更近一步
9000平方米的車間內,一排排整齊的機械設備自動作業,數據監測屏幕實時顯示作業情況,兩三名員工偶爾來回檢查設備運行……南鋼打造的世界首條專業加工高等級耐磨鋼配件工廠“JIT+C2M”智能工廠,完全顛覆傳統鋼鐵生產。
數字化、智能化改變了生產生態,精益、效率、柔性都隨之提升——該工廠生產技術人員僅有38人,人均生產效率提升近4倍﹔工廠直通終端,訂貨所需周期隻有傳統工廠的1/3﹔產線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利用“5G+工業互聯網”技術建立柔性制造系統,滿足個性化定制生產需求。
近年來,南京以“智改數轉”為關鍵抓手,加快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至去年底累計推動實施1500多個工業企業自動化技術裝備升級項目,成功培育4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智能制造優秀場景,9家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49家省、市級智能工廠,106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
從工廠到城市,新技術賦予更大創造力。基於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礎設施,關系城市未來競爭力。在南京,“數字城市”建設有明確路徑。
南京正在組建“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在綜合指揮調度中心基礎上,建設城市運行感知、輕應用開發和分析研判等產業功能中心,打造數字經濟的風向標、試驗場、孵化器和項目庫。南京引入華為作為“一網統管”的城市合伙人,吸引更多生態企業落地,整體帶動本地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和“走出去”。
細微處展現能級進階
南京市鼓樓區莫愁新寓小區居民王克勤,癱瘓在床十多年,屬於重度失能狀態,生活完全靠子女照料。向所在街道申請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后,江蘇悅心養老產業有限公司對老人住所進行適老化改造,將智能化設備、信息化數據與人工服務相結合,實現24小時信息化管理及生命體征監測。
南京現有戶籍老人162.86萬,老齡化率達22.1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47個百分點。南京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周新華介紹,南京96%以上的老年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普遍期待“養老不離家”。
在此現實情況下,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讓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到機構同等服務,同時可節省費用30%以上。目前,南京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8700多張,相當於80家中等規模養老院。
南京還著力破解養老服務配建設施不足、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短缺、存量資源改建養老設施限制多等難點、堵點問題。全市嵌入式養老服務綜合體覆蓋70%以上街鎮,建成1369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內容涵蓋助餐、助浴、助醫、上門護理、開發家庭養老床位等多個方面。從養老兜底保障,到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從點到面,南京織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
從家庭的一個養老床位、到遍布城鄉的老人助餐點,從拐角處的街頭小景,到大型實景全沉浸式互動演出,這些變化無不體現著這座城市在往更高能級進階。
2020年升級為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今年入選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工作激勵地方名單。南京全市文化產業園區達到140余個,形成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新動能。
服務一跟到底落到實處
近日,南京市玄武區質量小站發布《知識產權保護互動指南》,轄區內企業紛紛表示“很實用”。此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指南》,玄武質量小站第一時間推送給轄區企業學習參考,但不少企業向小站工作人員反饋內容太多、不易快速查找,且缺乏具體案例,影響學習效果。於是,一份經拆分后的“關鍵詞”版《指南》通過政務公眾號推送給企業。
圍繞全市15個高新園區和重點產業鏈,南京創新建設15家質量小站,將計量、標准、認証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等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匯集,貼身服務企業。
今年1月,全國首個“沉井式”停車場在建鄴區投入運行。創新運用垂直盾構技術向地下要空間,兩座“沉井式”車庫,佔地僅相當於一個籃球場,卻新增車位達200個。
這一2021年建鄴區民生實事項目,建設並非一帆風順。“工程管理不規范、部門之間溝通不暢,項目一度進展緩慢。民生實事專項督查發現問題后,政府督查部門牽頭每月組織項目協調會,發送督查提醒函8次,推動項目如期投用。”建鄴高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建鄴區因“高度重視重大決策部署督查落實工作,在創新優化督查落實方式方法、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
建鄴區政府辦副主任孫國良介紹,建鄴區推動實現“效能+督查”“專業+督查”“數字+督查”“協同+督查”,整合力量,促進跨部門協同的職能融合和流程再造,探索形成跨部門綜合執法“一支力量”、集成調度“一個中心”、規范監管“一套標准”。
□ 本報記者 許雯斐 胡明峰 鹿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