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區孝陵衛街道:選好服務群眾“小切口” 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27.47平方公裡內坐落著高校、企業、居民小區,人口構成復雜﹔基礎設施陳舊,不少老舊小區人居環境亟需提檔出新﹔毗鄰國家AAAAA級景區鐘山風景名勝區,其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客觀定位,又對區域空間品質提出全新要求……作為最早啟動城市化進程的片區,玄武區孝陵衛街道堪稱南京老城的代表。相對而言,存在宜居程度不高、服務功能短缺等諸多痛點,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這裡便是天然“試驗田”。
近年來,孝陵衛街道以更高站位和更大格局匯智聚力,在化解群眾“急難愁盼”中增進民生福祉,在攻堅城市“臟亂差”中提升面貌形象,在破題治理“堵梗塞”中優化體制機制,選好服務群眾“小切口”,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關鍵在於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基層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靶向發力,穩中求進,統籌發展與民生。”孝陵衛街道黨工委書記章凱表示,今年以來,街道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要求,一方面推進大走訪、大排查、大攻堅“三大行動”,回應民生關切﹔一方面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解開群眾“心結”。望、聞、問、切多管齊下,基層治理到邊到沿,讓居民幸福感與滿意度拔節提升。
拆除后的羅漢巷。王瀟雪攝
推進“三大行動”,回應民生關切
前不久,孝陵衛街道孝陵衛社區書記光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12345工單。工單裡,家住羅漢巷附近的高師傅,表揚了街道、社區在違建拆除、化糞池治理上的成效,來自居民的認同感讓光麗心裡暖洋洋的。
位於孝陵衛街道的羅漢巷,毗鄰南京理工大學1號門,總長約200米,不僅坐落著農貿市場,沿街還分布著面館、鹵菜店等74家商鋪,有著十足的煙火氣。巷子雖不長,治理難度卻不小。過去,羅漢巷道路破損、違停擁堵、油煙擾民等問題頻發,尤其是兩幢臨街平房,將原本不算寬的路幅佔掉大半,嚴重阻礙人、車通行。
今年3月以來,孝陵衛街道黨工委常態化推進大走訪、大排查、大攻堅“三大行動”,羅漢巷居民訴求也借此契機列入民生清單。街道、社區綜合調研后發現,這兩幢平房始建於20世紀90年代,較居民樓建樓更早,已成為歷史遺留問題。走訪中,章凱當即拍板,限期拆除這兩幢平房,還路於民。
好鋼用在刀刃上,優質資源也要匯聚到群眾的“急難愁盼”上。街道積極召開居民議事會、動員租戶遷出、協調施工部門……一系列扎實舉措下,5月31日,城管、消防、安監、公安等多部門與社區聯動,徹底拔出了這一留存30余年的“疤痕”。后期,該地塊還將設置非機動車車棚、充電樁等便民設施。
老城更新,享受到福利的並不止居民。“近幾年,校園周邊環境治理的步伐在明顯加快。”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教師薛彪感嘆,去年以來,羅漢巷雙向停車變更為單向,另一側隔出非機動車道,生長過密的行道樹還“理了發”,整個道路看起來寬敞了不少。更讓人舒心的是,農貿市場門前道路也重鋪瀝青,逢雨積水的坑窪路面不再,沿街無証小商販沒了影蹤,片區環境明顯上了個檔次。
孝陵衛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羅漢巷環境綜合整治,街道還有更長遠的規劃,后續將對居民樓外牆、道路病害、店招門頭、油煙排口等進行系統提升,將這一有煙火氣的小巷打造為既便民、又舒心的網紅街。
孝陵衛司法所就小區地下車庫問題組織開展協調會。王瀟雪攝
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解開群眾“心結”
“太感謝你們了,困擾我們22年的停車難題,總算得以解決。”來自居民的一席謝言在玄武區司法局孝陵衛司法所調解室久久回蕩。這是孝陵衛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訪調對接”工作,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南京市玄武區孝陵衛街49號住宅小區於1999年建成,小區的地下停車庫卻被對外出租,用於開設餐飲、網吧等經營性場所,小區業主22年來從未使用過車庫。2017年,車庫因違規搭建被拆除,現場大量建筑垃圾遺留、污水管道破損,影響出行更危害房屋安全。小區業委會與開發商交涉未果,向街道信訪。
對於這場糾紛,孝陵衛司法所第一時間介入,進行詳細調查,協同律師和人民調解員共同研判案件。隨后,小區業委會採納孝陵衛司法所的建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事件的症結在於,開發商公司已處於歇業狀態,部分股東也移居國外,不管法院判決車庫歸誰所有,開發商都無資金投入改造,居民亦難以在短期內籌集幾十萬元的前期改造費用。‘誰來進行修復,誰應享有車庫相關權利’的疑問待解。”孝陵衛司法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解開基層矛盾調處的“方程式”,必須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將治理重心下沉一線,形成矛盾協同化解、事件聯動處置閉環模式。案件審理過程中,孝陵衛司法所與法庭、城管中心、社區等多次前往開發商公司調解。
去年11月,開發商表示放棄主張地下車庫的權利,將地下車庫全權交由業委會管理,業委會負責清理車庫,使車庫恢復停車功能。今年5月5日,車庫裡原先一米多深的積水終於被全部抽干,遺留在車庫裡的各種雜物也被全部清運。地庫40多個停車位,極大地緩解了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
“街道、社區是社會肌體的‘最小細胞’,層級不高、資源有限,但卻是回應群眾關切的‘第一渠道’。如果居民的‘家長裡短’‘急難愁盼’不能及時回應處理,很容易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孝陵衛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市最早啟動城市化進程的片區,孝陵衛街道歷史遺留問題多、困難人群數量大,近年來,街道通過扎實推進“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年”行動,強化信訪積案化解,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確保各類矛盾糾紛發現在小、處置在早,轄區社會秩序明顯好轉。
出新后的雙拜巷151號小區。王瀟雪攝
辦好民生實事,“幸福”觸手可及
“改天來我家做客,帶你看看我們的新小區!”家住雙拜巷151號小區的居民周亞玲,在電話中高興地對朋友發出邀約。日前,雙拜巷151號小區綜合整治正式竣工。小區居民“原地”遷新房。
雙拜巷151號小區始建於20世紀90年代,因建設時間較長,小區建筑立面陳舊,院內圍牆、道路破損,機動車停放無序,花園綠地被侵佔,衛生保潔缺失,還有居民違規種菜、私拉電線等行為。為持續提檔人居環境,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去年3月,雙拜巷151號小區出新被列入玄武區整治“清單”,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下,該小區還納入全區重點打造的2個系統性綜合化標杆樣本小區之一,趟出中心城區老舊小區一體化整治“新路”。
人民網了解到,與粗放式、零散化小區出新不同,雙拜巷151號小區自整治伊始,就注重系統性與整體性。小區出新風格與周邊居民區協調統一,立面、屋頂、道路、管線、綠化、公共設施等一體化施工布局,避免二次破土。此外,小區在平衡消防通道、停車位及綠化面積的基礎上,為增梯預留了空間,讓小區兼具美觀度、功能性與可成長性。
與早期老舊小區改造、街區整治出新等項目主要由政府主導不同。雙拜巷151號的出新過程中,民眾有了更多話語權。孝陵衛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區在出新前后,街道黨工委書記共組織數次居民議事會,與居民代表溝通出新方案。“停車位是否需要增多?”“小區老年人多,能不能增加健身設施?”……小區出新方案修改了超15稿,游園廣場、文化長廊、適老化設施,一項項居民的“心願單”落地成為現實。
“我在這裡住了10多年,如今看著小區一天天變得更好。”周亞玲感慨道。過去,出門都是腳步匆匆,現在小區綠化好了,設施新了,飯后閑余時她總愛在小區裡四處走走看看。作為此次整治的文化配套,雙拜巷151號小區還有了新的名字——“雙拜新苑”。
“新”的不僅是小區,還有服務。小區硬件提檔的同時,街道積極聯動物業,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物業管理服務。依托新建成的文化長廊,街道、社區也引入黨建元素,豐富社區文化服務供給,營造社區文化氛圍,讓小區更新、服務更暖。
“著力推進中心城區老舊小區一體化整治﹔協調解決中山門大街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停車難’問題﹔為盛和家園社區居民協調延伸公交車線路﹔更換童衛路6號存在安全隱患的防護欄……從這些‘群眾有反映,干部有響應’的事例不難看出,民生‘大幸福’由居民點滴‘小確幸’而匯聚。”章凱說,后續,孝陵衛街道仍將深耕民生“田”,把穩安全“舵”,加快完善實現高效能治理的制度體系,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