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教育

2024年開始江蘇中考全省統一命題

2022年08月31日08:30 | 來源:荔枝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2024年開始,江蘇中考全省統一命題!

荔枝新聞訊 今天,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的通知,明確2024年全省統一中考命題。

記者梳理了文件重點:

1.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勞動”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

2.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

3.嚴禁組織“幼升小”“小升初”以及以分快慢班為目的的“分班”考試。

4.小學一二年級不得進行紙筆考試,小學三至六年級、初中各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各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

5.不得針對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跨校際的考試。

6.各學校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不得以測試、測驗、限時練習、學情調研等各種名義變相組織考試。

7.對中考組織時間、總分值、考試時長等進行相對統一的安排,減小各市中考方案的差異性。自2024年開始,實施具有江蘇特點的中考全省統一命題辦法。

全文如下:

省教育廳關於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

課程標准(2022年版)》的通知

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號)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加快構建高質量義務教育體系,現就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堅持素養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總體目標

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促進每一名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堅持德育為先,改進智育方式,切實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推進課程綜合化、實踐化﹔努力構建新型課程實施體系,推進考試評價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打造教學新常態﹔努力構建新型保障體系,推進課程實施監測,以數字化建設為重點,整體提升課程教學資源保障水平。

三、重點任務

(一)優化課程設置,完善課程結構

嚴格落實課程政策,開齊開足國家課程,提高地方課程的實施質量,規范校本課程建設。

1.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勞動”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各學校要在保証勞動課程課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推動勞動教育的整體實施,加強對學生在校內勞動的統籌,利用班級衛生、宿舍衛生、包干區、食堂志願服務等渠道,增加學生的勞動實踐,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出力流汗”﹔要對學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勞動進行必要的規劃,與家長一起,提高學生家庭勞動的教育品質﹔要對學生在社區和校外實踐基地中的志願服務性勞動、體驗性和實踐性的生產勞動,進行課程化的設計和實施,全面提高勞動育人的質量。

2. 小學一至六年級,繼續開設“科學”“道德與法治”課程,2022學年、2023學年使用現行教材,2024年秋季學期自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修訂后的教材。

3.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義務教育一至九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每周不少於1課時。要嚴格落實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加強學生綜合性、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可分散安排,也可以相對集中安排。要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班團隊活動、科技文體活動、課后服務、興趣小組活動等的統籌實施,提高課程整合水平。

4. 2022年秋季學期繼續在義務教育三至九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總課時數不少於規定要求。2023年秋季學期自小學三年級、初中七年級開始,將現有“信息技術”課程調整為“信息科技”,使用修訂教材。

5. 其他國家課程自2024年秋季學期小學、初中各課程的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修訂后的國標教材。

6. 各學校要嚴格執行《江蘇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22年修訂·試行)》(見附件),在保証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開齊開足的基礎上,推進課程的整體化實施。要規范校本課程開發,建立課程審議和審查制度。要落實教材管理政策,立足學校特色教學資源,以多種呈現方式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原則上不編寫出版教材,確需編寫出版的應報主管部門備案,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進行嚴格審核。

(二)推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

要堅持素養導向,落實育人為本理念,堅持把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強化學科實踐,推進教學的活動化、實踐化,加強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要堅持推進綜合學習,加強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整體理解與把握學習目標,在任務化、主題化、項目化教學方面加強研究與探索,促進學生素養提升﹔要堅持落實因材施教,通過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推進教學方式多樣化,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1. 加強基於各學科課程標准的教學指導。2022年年底前,組織全省教科研人員、骨干教師和高校專家,完成《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教學指南》的研制,幫助教師准確、科學、全面地把握課程標准,建立學科教學規范,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課程實施質量。

2. 分層、分類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根據課程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准確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總體方向和實施要求,在全省層面對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總體指導,打造教學新常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教學改革作為高水平、高質量實施課程方案、課程標准的中心工作,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推進改革。

文化類課程的教學改革,要堅持以學習任務為中心,改變機械灌輸、死記硬背的偏向,組織學生在目標引導下,完成主題式、項目式的學習任務﹔體育與健康課程要貫徹落實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教體藝廳函〔2021〕28號)精神,通過教學改革,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要在省、市、縣三級組織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堅持“教會、勤練、常賽”,進一步明晰體育的價值、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藝術類課程要堅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改變單純注重知識和技藝的傾向,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保証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勞動課程要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中心,注重動手實踐、手腦並用,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在“出力流汗”的過程中,習得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感悟和體驗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各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要不少於本學科課時總量的10%,活動組織要充分體現綜合化、實踐化特征,讓學生在綜合運用的過程中發展學科素養。

3. 充分發揮省、市兩級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的示范作用。要切實以育人方式轉變為中心,在對項目建設經驗進行總結提煉的基礎上,加強經驗推廣,形成江蘇特色。

4. 進一步發揮教科研工作在推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強教科研機構的自身建設,建立教科研人員的專業標准,推動教科研方式的轉型。教科研人員要圍繞新方案新標准的實施,抓住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教科研活動組織方式改革,幫助每一個教師高水平高質量實施課程,實現專業成長。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各地各學校要充分關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2022年版)》與現行課程方案、課程標准在整體結構、具體要求方面的差異,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

1. 規劃隊伍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會同地方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針對勞動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全面開設問題,藝術課程內容的增加問題,原有的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技術以及其他課程專任教師不足問題,解決民辦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隊伍建設問題,在全面、科學測算的基礎上,以學校為單位抓緊形成師資隊伍建設規劃並付諸實施,切實解決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和可能存在的總量不足問題。

2. 促進專業發展。各地各學校要根據新方案新標准,提高教師專業培訓、專業發展的針對性、實效性。要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在職教師培訓的范圍,增加專項培訓內容,幫助教師切實解決在開設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等新設課程,常態化實施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進課程教學綜合化、實踐化,以及在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等方面存在的專業能力問題。要與師范院校共同合作,增加相關課程的師資培養計劃。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報考教師資格時,要增加相應的專業類別,抓緊解決專業教師不足問題。

(四)強化課程資源建設,支持保障教學改革

要通過課程資源建設,推進義務教育現代化,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1. 注重專用場館、設施設備以及實驗室、圖書館建設。科學課程的加強、理科實驗要求的提高、藝術課程內容結構的改變、體育課程課時的增加、勞動與信息科技課程的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及所有課程對綜合化實踐化教學要求的強化,對各類教學條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和學校要以課程實施為中心,及時調整基本條件建設的方向和結構,切實保障新課程政策得到全面、充分、准確的執行。

2. 推進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地方和學校要進行專門的規劃,對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的課程資源進行配套和延伸式的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平台,提高課程實施的均衡化水平,提高課程實施質量。要進一步豐富地方和學校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在已有線上教學資源開發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國家、地方和學校一體化的、相互協調和補充的整體資源格局。要以教學改革為中心加強現代技術的應用,加強數字化教材的研究、開發和創新。在國家數字化學科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國標教材的數字化載體﹔根據新方案新標准,修訂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信息科技(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現有教材,加強課程資源的立體化多樣化建設﹔以數字化為主要形式,推進校本課程資源的迭代升級。

(五)推進考試評價改革,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考試評價改革是落實中央“雙減”精神,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推進育人方式轉變,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義務教育體系的重要渠道。

1. 堅持把評價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有機環節。要樹立全面發展的質量觀和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強化過程評價,改進結果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學習習慣與學習表現、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評價,通過綜合化的項目、任務的完成考核學生的學習表現﹔要創新評價工具和手段,積極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開展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

2. 推進學校考試管理改革。要嚴格執行《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規范》(蘇教基函〔2021〕33號)要求,注重發揮考試在診斷學生學習情況、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教學質量等方面功能。嚴禁組織“幼升小”“小升初”以及以分快慢班為目的的“分班”考試。小學一二年級不得進行紙筆考試,小學三至六年級、初中各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各年級從不同學科的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不得針對小學各年級和初中非畢業年級組織區域性、跨校際的考試。各學校不得組織周考、月考、單元考試等其他各類考試,不得以測試、測驗、限時練習、學情調研等各種名義變相組織考試。

3. 建立完善學校、區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整合教育督導、教育評估、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內容,探索建立學校、區域教育質量新型的整體評價體系。依據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13年教育部《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文件精神,制定並實施義務教育學校、區域教育質量評價標准和評價辦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育人質量。

4. 深化中考改革。堅持中考“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高中學校招生考試”兩考合一的定位。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和優化全省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台建設,堅持提高過程性評價在高中學校招生錄取中的實際應用。對中考組織時間、總分值、考試時長等進行相對統一的安排,減小各市中考方案的差異性。加強理化生實驗技能、藝術素養、體質健康水平考查的研究與探索,分類形成實施方案和評價標准。完善全省初中畢業生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的組織機制,進一步發揮教育考試部門的主管職能。從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高中學校特色化發展出發,完善高中學校招生辦法。加強中考命題評估,提高命題質量,進一步發揮中考對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加強研究與規劃,形成具體方案,自2024年開始,實施具有江蘇特點的全省統一命題辦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課程教學管理水平

要加強省、市、縣、校四級課程實施組織領導。省教育廳統籌組織、全面領導課程改革,形成基教、體衛藝、師資、教科研、人事、財務、宣傳、督導、評估、考試、電教與裝備等處室(單位)相互協調的關系,提高推進課程改革的效能。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研制、實施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落實新方案、新標准的具體辦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要在全面、完整、系統理解的基礎上,深刻把握改革的重點、難點,充分關注課程實施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把課程實施的組織領導真正變成義務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過程。

(二)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

要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標准(2022年版)國家級示范培訓”課程,組織所有教師和管理者,完成國家級的全員培訓。在國家級培訓的基礎上,形成國家、省、市、縣、校五級培訓機制,分類組織,突出重點。省教育廳重點組織地方教育行政人員的專門培訓,組織教科研人員、骨干教師等培訓﹔設區市教育局重點加強學校管理者、學科骨干教師的培訓﹔縣(市、區)教育局重點完成分學科的教師全員培訓﹔學校重點完成課程實施的過程性培訓。

(三)加強經費保障

各地要根據課程結構的變化和教學要求的提高,適時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准,確保新方案新標准的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按課程實施的進度要求,做好年度經費預算,保障新課程培訓的順利實施,保障與課程配套的設施設備建設與教學條件改善。要對教育數字化改革發展進行專門的規劃,增加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課程教學的現代化、信息化水平。

(四)加強對改革過程的監督

要加強對課程改革的督導檢查,把新課程的實施、學校教學改革的推進納入到督導評估的體系當中,推進義務教育的內涵發展。要探索建立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監測體系,建立省、市、縣、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的組織機制和網絡平台,全面監測義務教育學校課程政策的執行情況、課程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情況、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情況、教學改革的情況、課程教學資源的建設情況、教師的工作過程和學生學習方式、學習質量情況,切實關注課程教學的實際過程,努力實現具有江蘇特點的課程實施組織和機制創新。

(五)加強輿論宣傳

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改變育人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改變學校環境與文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充分重視輿論宣傳的作用,在教育系統內部,營造積極濃厚的改革氣氛,激發改革的熱情﹔在全社會,要把深化課程改革與落實“雙減”目標結合起來,加強與學生家庭、社區的溝通,為改革推進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育人環境。

附:江蘇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