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揚州十二圩的“門道”

金沙人
2022年10月27日11:19 | 來源:揚州日報
小字號

十二圩地處江河交匯處,能夠在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有一席之地,他們也是鉚足了勁的。經過幾年努力,歷史肌理清晰了,街巷的歷史滄桑感可感可知﹔文化傳承有望了,文物史料的整理頭緒清爽﹔社會參與強化了,凡有利於十二圩重振輝煌的工作都得到支持。所做的一切,都是想通過場景再造,使十二圩成為江河交匯處的一道亮麗風景,由此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十二圩的歷史像過山車,清末民初的高光時刻,估計儀征縣城的人都要嫉妒。1924年北京大學出版的世界地圖上,十二圩與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樣赫然在目,而儀征縣城居然沒有標注。熟悉那段歷史的人知道,十二圩在那時有“東方鹽都”之稱,聚集的人口有二十萬之多。就是放在現在來說,二十萬常住人口的小鎮也是光彩奪目的,更不要談還有官鹽在此集散,其服務業的繁盛可想而知,名商大賈絡繹不絕,販夫走卒摩肩接踵,茶樓酒肆鱗次櫛比,天下奇貨爭奇斗妍,那一派繁榮景象至今都在被人津津樂道。

要說開放程度,當地人說起來更是眉飛色舞。居然聘請外國人坐鎮十二圩,專門稽核鹽稅收入,在那時絕對是稀罕的。與洋火、洋油、洋釘相關的舶來品,十二圩人是領風氣之先的。那時電報局的老照片盡管斑駁,但盛況依稀可見,一溜邊拖著辮子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工作的場面,讓人嘆為觀止,可見當時的電報業務是多麼繁忙,鹽運生意是多麼興隆。發電廠的大樓盡管沒有了機器的轟鳴,但歷史的回響猶在耳邊。龍江巷的華洋旅社雖然物是人非,但牆上的銘牌告訴我們,民國鼎鼎大名的大律師曾下榻於此,居然是受“鹽運十八幫”之托,為他們的利益訴求對簿公堂,那時的鹽運工人竟然也會想到依法維權,這個做法就是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這些歷史距今也不過是百年左右。時至今日,繁華不再,但十二圩人夢想依舊。他們不甘心沉湎於落日的輝煌,更多的是創新創造,讓差點被歷史湮滅的小鎮再度輝煌。當地的頭面人物竭盡全力奔走呼號,既有大手筆的宏觀謀劃,也有工筆畫的精描細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積小勝為大勝,十二圩沉悶局面為之一新。文史專家為此不遺余力,他們一頭鑽進故紙堆裡,扒梳史料,試圖總結十二圩興衰沉浮的規律。他們參加鹽運學術活動,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在講台上為十二圩重新正名。他們邀請專家學者到十二圩把脈問診,建言獻策,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他們動用一切可能的辦法,搜集與十二圩鹽運有關的文物,辦起了鹽運博物館。巫晨先生近年來發的文章、出的書,都在為十二圩殫精竭慮。金小平先生雖年輕,卻是十二圩的活字典,繪聲繪色地講解,令人肅然起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利用工作之余撰寫十二圩的文章,無論是十二圩的前世今生,還是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無論是文物的新發現,還是史料的新披露,都放在自己開的公眾號上與大家分享。令人欣慰的是,當地的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很支持,這也許是巫晨、金小平等當地文史專家能樂此不疲的重要原因。

十二圩地處江河交匯處,能夠在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中有一席之地,他們也是鉚足了勁的。經過幾年努力,歷史肌理清晰了,街巷的歷史滄桑感可感可知﹔文化傳承有望了,文物史料的整理頭緒清爽﹔社會參與強化了,凡有利於十二圩重振輝煌的工作都得到支持。所做的一切,都是想通過場景再造,使十二圩成為江河交匯處的一道亮麗風景,由此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風景怎樣更有“錢”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吸引更多的人到十二圩旅游,留下消費,帶走愉悅,得有點門道。中國不缺古鎮,千鎮一面的旅游,人們早已厭倦,拿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招徠人得動腦筋。別人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鑒,但更應有與眾不同的門道。文化始終是拿魂的,保護傳承利用的“三部曲”得會唱,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傳承,找到利用的門道需群策群力。

美食似乎是首選項。迎春酒樓的早茶聞名遐邇,在當地的名聲絕不亞於富春、冶春,即使在今天,雖然沒有城市的客流做支撐,但生意紅火也不是吹的,真材實料,手工制作,原汁原味,還是能慰藉鄉愁的。本地人以請人到迎春酒樓吃早茶為榮,外地人慕名而來,就是為嘗一隻蒸餃,吃一個包子,叉一口魚湯面。十二圩的美食又何止一個早茶,“十二圩茶干”早已耳熟能詳,“洲八樣”也完全可以成為響亮的品牌,如何合理規劃,有序推進,讓“十二圩美食”成為旅游響亮的開場鑼鼓,值得期待。

文化名人是擋不住的魅力,且不說章士釗為“鹽運十八幫”仗義打官司的傳奇佳話,就說一個黃質夫就讓人瞠目結舌了。黃質夫在《自傳》中寫道,“一八九六年的春天在揚子江一個小小的市鎮——儀征十二圩誕生了我。”這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民國歷史人物,可惜他湮沒在十二圩的街巷裡,隻有幾行無關痛痒的介紹。“五四”運動后,大批仁人志士為傳播真理、開啟民智,各展所能,大多踐行教育救國。現在提到曉庄師范,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其實還有一個黃質夫,也是發展鄉村師范教育的先賢,在全國也是名噪一時,為時人所敬重。前后20年,他跋山涉水,創辦過界首師范、棲霞師范、湘湖師范、貴州師范,其“生活教育”理念至今仍散發出不朽光芒,“鄉村學校化、學校鄉村化”的主張依舊還有參考價值。作為中國鄉村教育的先驅之一,我們應該反躬自問,黃質夫先生的鄉村教育理念,我們發掘得夠嗎?令人欣慰的是,十二圩已著手在龍江巷修建黃質夫鄉村教育史跡陳列館。把黃質夫的故事講好,對當下的鄉村振興意義不言而喻,對莘莘學子進行鄉賢教育,對鄉村旅游提升文化品位,對外地游客增強文化吸引力,更是一個值得開採的富礦。

老鎮依然有值得懷念的地方。電報大樓、發電廠舊址、華洋旅社等歷史建筑,有著講不完的故事。魚骨架老街巷流傳的千年傳奇,如能融入時代價值,運用新媒體傳播,足以調起大家的好奇心,產生百聞不如一見的沖動。鹽運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因其獨特性,不但專家學者會來考察研究,而且旅游者也會產生看稀奇的沖動,使博物館成為引流的優質旅游資源,由此撬動板結的旅游市場。站在鹽運碼頭的青石板上,恍若穿越繁華的過往,遙想十二圩舟楫競渡、檣帆林立的盛景,情不自禁地為好地方拍手叫好。揚州地區最早的黨組織舊址,讓大家好奇追問黨組織為什麼首先在十二圩建立,惲代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傳播真理的感人事跡,使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老鎮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多著呢,關鍵看能否提供優質文旅產品,為社會各界喜愛。

十二圩文旅發展是一個長線課題,既有策劃規劃計劃的紙上談兵,也有投資籌資融資的實操難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找到門道。紙上得來終覺淺,上述隨想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空泛議論,是否有效得靠實踐來檢驗。如能拋磚引玉,激發大家的興趣,共同為十二圩發展支招,摸到柳暗花明的門道,讓十二圩成為人們非去不可的地方,那也就達到目的了。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