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社會

南通通州:打造發展新高地 建設硬核首位區

2022年11月22日18:15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21日下午,在“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發有為建設硬核首位區”2022通州高質量高賦能發展高峰論壇上,江蘇省委《群眾》雜志社副總編輯、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程驊,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張國華等知名專家學者先后發表主旨演講,為通州建設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高賦能發展的硬核區獻計獻策。

構建現代產業生態

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支撐、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引領作用,圍繞主導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集聚度和競爭力。”目前,通州區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智能裝備“三大地標”產業,“一主一新一智”三大產業集聚規上企業已超200家,三大產業產值佔比超過60%,“鏈主企業+骨干企業+高成長企業”的產業生態基本形成。

“推動重點產業發展一體化,要充分發揮大產業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張國華建議,通州可以在汽車、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等領域加強合作,推進產業協同新發展,同時,採用總部經濟、飛地經濟等共建產業園,推進區域合作新模式,探索一條合適的產業生態高質量發展通州路徑。

當前,落戶通州或毗鄰通州的南通新機場、通蘇嘉甬鐵路、通州灣新出海口、海太長江隧道等重大工程加緊推進,臨港經濟、空港經濟日益興盛,通州迎來騰飛發展新機遇。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姜朝暉認為,通州已成為多重國家戰略的疊加承載區,構建“都市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產業體系是通州高質量發展根基,在先進制造業方面,要繼續做大做強“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導產業,提升改造傳統優勢產業,重點發展潛在的臨空產業,推動通州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已然成為實體經濟、產業發展不可或缺、互融互通的力量。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院長韓劍建議,通州要抓住數字貿易的新機遇推動工業品貿易數字化轉型,支持南通紡織業發展“產業帶+跨境電商”模式,以面向B2B的一站式垂直類紡織平台做數字化支撐,積極打造跨境電商供應鏈體系和拓展海外倉建設。

打造科技創新集群

積蓄高質量發展動能

科技創新的腳步越快,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就越足。近年來,通州區始終把創新驅動和人才支撐作為強區之本,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加快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著力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

“科技集群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李程驊表示,科技集群往往是頂尖企業、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通州可以對接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機遇及借力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大力建構“滬蘇通科創圈”,大力打造蘇錫通高端紡織時尚產業集群,推進南通與通州的科技創新集群建設,積極融入打造長三角科技共同體,快速進入國家科創平台“四級”布局體系,實現區域和中心城市能級的躍升。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能,人才則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十年來,通州區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近千名,數十家人才初創企業實現產業化。在吸引人才方面,李程驊提出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推進,以“青和力”全力吸引人才,讓人到通州更有為。張國華建議,從高度重視招商引資轉向引才用智先行,全力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要求落到實處,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韓劍認為,要不斷打開人才對外開放大門,在發展全球人才方面多向賦能、多向發力,通過建設海外人才供需對接平台,建設國際人才服務中心,暢通人才“雙循環”,吸引集聚全球各類人才近悅遠來,全力打造國際人才硬核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高科技企業集群和產業創新水平不斷提高是通州建設硬核區的主要支撐。”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區委書記張建華表示,通州擁有南通唯一的國家級高新區,通州將以南通高新區為主陣地,堅持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打造富有特色、活力迸發的產業創新高地。

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

激發高質量發展潛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部署。其中首次提出,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通州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出,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對外開放新模式,加快面向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合作。

“高水平開放是通州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潛力。”韓劍表示,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雙循環對外開放新格局下,通州要把高水平開放作為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最大前瞻性變量,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建設滬蘇通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硬核區,提升在全省乃至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的位勢能級。他還建議,通州要重點把握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機遇,提升對外開放戰略定位,做大做強“開放”文章,實現從流量到質量到能量的不斷提升。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是通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姜朝暉表示,在上海“1+8”大都市圈中,通州位於長江戰略協同區與沿海戰略協同區的融合區域,首位區地理條件進一步突顯。當前全球面臨新一輪能源危機,全球產業鏈重塑或將為通州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爬坡期”,他建議,通州可以以近期丹麥落地的產業項目為“觸媒”,力爭將更多中丹重大合作項目納入《綠色中丹聯合工作方案》,以實現更高質量的長足發展。

當前,全國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張建華表示,邁上新征程,通州將進一步聚焦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把通州發展放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戰略中去思考和謀劃,把通州的基礎優勢、區位優勢、機遇優勢、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出來、利用起來,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努力為南通打造“一樞紐五城市”和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挑重擔、扛重責。(張水蘭 李慧)

(責編:周夢嬌、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