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強國建設江蘇試點實踐滿三年 打通經濟“大動脈”

江蘇是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省份。交通運輸部於2020年8月起先后批復江蘇交通強國建設14項試點任務,包括多層次軌道網融合發展、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打造樞紐經濟新格局、智慧交通關鍵技術攻關、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將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高質量發展“最迫切”任務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先行軍加以推進。三年來,江蘇緊緊圍繞目標,勇於突破、先行先試,14項試點任務均取得顯著成效,在多個領域形成了全國率先的試點成果。近期,記者對其中一些試點項目進行了調查。
融合發展,綜合立體網日趨完善
“我最大的感受是,現在乘坐高鐵出行非常便捷。”2019年到蘇州上學、老家在連雲港的學生李路對比今昔,對高鐵把蘇南蘇北連成一體感觸頗深。
目前,全省高鐵裡程達2212公裡,躍居全國前列,12個設區市通高鐵,設區市全部通動車。當前,南沿江城際鐵路正在鋪軌,明年中旬具備通車條件。寧淮城際、滬蘇湖、滬蘇嘉和滬蘇通二期鐵路等在建項目穩步推進。
不久前剛開工的北沿江高鐵,將填補我省長江北岸地區的高鐵空白。“目前,工程建設有條不紊,進展有序。”北沿江高鐵滬寧段項目黨支部書記王學介紹。11月30日,通蘇嘉甬高鐵江蘇段開工,建成后將大大縮短蘇北、蘇中及蘇錫常都市圈與杭州都市圈的距離,實現長三角南北兩翼客運快速化。
“全面推進高效暢達、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暢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經脈,這三年,江蘇交通路網越織越密。”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聚焦“多層次軌道網融合發展”,三年來,江蘇通過完善鐵路規劃體系,基本構建了多層次軌道網規劃體系,南京都市圈多層次軌道網也初步構建。蘇州南站、太倉站、海門北站等開工建設。推動重點鐵路設施建設,建成運營連鎮、鹽通、徐連等高鐵等項目,基本實現設區市之間2.5小時通達,高速鐵路縣級節點覆蓋率達65%,持續推進“開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鐵路項目。
聚焦“打造樞紐經濟新格局”,三年來,交通樞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有力支撐“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交通樞紐網絡格局基本確立,南京國際性和蘇錫通、連徐淮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連雲港港國際樞紐海港、蘇州國際鐵路樞紐場站、淮安全國內河主要港口納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南京、蘇州、連雲港入選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樞紐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今年1—9月,全省機場貨郵吞吐量增幅居華東第二,連雲港港貨物、外貿貨物吞吐量增幅分別高於全省4.6、4.1個百分點。一批樞紐經濟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南京臨空經濟示范區初步形成了航空制造業和航空物流業兩大產業集群,集聚20多家航空制造企業和60多家航空物流企業,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8.1億元,同比增長1.9%。無錫航空產業園已集聚瑞麗航空、航亞科技、亞太航空、屹信航天等一大批航空航天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連雲港徐圩新區形成盛虹石化、衛星化學、中化國際三大石化產業集群,今年1—8月徐圩新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34%、40%。南通通州灣建成海門綠色精品鋼基地、洋口LNG能源島、三夾沙高端裝備制造園等產業基地。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吸引現代物流、綠色建材等產業加速集聚,規上企業41家,產業園2021年工業總產值、服務業營收超50億元、13億元。蘇州北站高鐵新城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科技領域吸引注冊企業超1000家,產值超400億元。
物暢其流,運輸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日前,記者來到漣水縣成集鎮余圩社區的農村物流服務站,不時有村民前來寄取快遞。服務站工作人員余學群介紹,“每天要發出去100多件快遞,有六七百件到站。”
漣水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萬洪濤說,目前,鎮、村物流網絡節點覆蓋率達100%,解決了農村物流進出問題。
省交通運輸廳運輸管理局副局長李雲飛介紹,我省農村物流原來配送平均需要2—3天,目前基本上在1天半左右。
“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鄉村巨變。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省農村公路二級及以上佔比達20%,列各省區第一,率先實現建制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覆蓋﹔鎮村公交開通率100%﹔全面建成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率先實現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100%,所有行政村設置“村郵站”。鄉鎮至普通國省道、行政村至縣道、自然村至等級公路平均時間分別縮短到20分鐘、12分鐘、6分鐘。
貨物流通暢達,江蘇正彰顯著自身獨特的生機與活力。
10月27日,連雲港至聖彼得堡北冰洋航線成功首航,全程運輸時間僅30天,比常規蘇伊士運河線路縮短15天,江蘇與“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連接更廣泛、更緊密。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打造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三年來,江蘇加快連雲港港國際樞紐海港、通州灣新出海口建設,強化徐州鐵路樞紐、淮安機場貨運樞紐功能,打造面向新亞歐大陸橋等國際海陸聯運網絡,有力支撐了“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樞紐能級方面,連雲港港國際樞紐海港功能取得突破,30萬噸級進港航道全面建成。南通通州灣新出海口起步港區開港運營,新出海口由藍圖變為現實。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更加穩定,連雲港—漢堡、南京—荷蘭蒂爾堡、南京—老撾萬象等23條中歐(亞)班列國際物流通道陸續開通,覆蓋歐亞等22個國家、76個城市。
在南京龍潭港區,每天有大量貨物通過鐵路專用線運進運出。南京港龍潭集裝箱公司總經理助理段昌尉介紹,列車從這裡出發,可將南京及周邊地區的貨物直接運往上海,借助海運發往全球各地。南京晟海多式聯運有限公司總經理時青鬆說,“貨物通過龍潭港運輸,我們會根據流向,宜鐵則鐵,宜水則水,優勢互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1月23日,搭載著食品飲料、牙膏等物資的“深圳平湖南—蘇州太倉港”快速貨運班列抵達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用線浮橋作業站,標志著蘇州至粵港澳大灣區開辟了一條新的物流通道。太倉鐵海聯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學家說,本次班列抵達太倉港后,通過公路、水路迅速配送,輻射華東地區。該班列與原有運輸模式相比,整體時間可縮短2—3天。
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局局長王敏勇說,接下來,太倉港將充分利用豐富的鐵路、航線,便捷的疏港高速公路資源優勢,為腹地企業提供物流成本更低、運輸效率和穩定性更高、綠色發展水平更好、前景更廣闊的對外開放新通道。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長江經濟帶運輸結構調整”,三年來,江蘇充分發揮水運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推進大宗貨物、集裝箱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及集裝箱多式聯運。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裡”,目前,已形成干支有效銜接、多式高效聯運的現代鐵路集疏運系統,南京港、鎮江港、蘇州港、連雲港港等4個主要沿江沿海港口和徐州、無錫、蘇州、淮安等4個內河港口實現鐵路進港,沿海主要港口鐵路專用線覆蓋率達80%。
通道線路持續拓展加密。目前,全省共有國際航線89條,基本覆蓋美西、中東、非洲、日本、韓國、東南亞等重要貿易地區和國家。全省共有88條內河集裝箱航線,輻射長江干線、淮河水系、京杭運河。全省共開行100余條穩定運行的多式聯運線路。向東形成銜接國際近遠洋航線的海向多式聯運網絡,向西形成直達中西部主要城市、長江中上游港口、銜接中歐班列的陸向多式聯運網絡。
發展新動能,數字驅動交通運輸“加速跑”
在蘇州高鐵新城和金雞湖畔,有一批特殊的公交車,它們乍看與普通小巴無異,但細看可見,車身上下安裝了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傳感設備。公交車無人駕駛,可實現跟車減速、變道超車、停車掉頭。
目前,蘇州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規模處於全國前列。其中,自動駕駛巴士線為全國首條常態化運營的5G自動駕駛公交線路,總長15.3公裡,位居全國第一。除了巴士外,蘇州還積極推進無人清掃車、智能巡檢車、無人配送車等場景應用。
蘇州相城區作為我省首個省級數字交通示范區,已累計改造智能網聯道路超60公裡,示范應用運營車輛500余輛,公開測試道路測試裡程超過200萬公裡,試乘體驗超15萬人次。
“通過示范應用場景,蘇州已帶動魔門塔、輕舟智航、智加科技等一批服務於自動駕駛領域的創新型企業落地集聚。”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智慧交通關鍵技術攻關”,三年來,江蘇重點圍繞高新技術在交通行業的融合應用,推進實施一批數字交通重點工程。目前,無錫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及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雙智”試點城市。已在五峰山未來高速完成了車路協同條件下的單車自動駕駛以及重載車隊編隊自動駕駛的實車測試。建成全省和沿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可實現減少設備作業人員約70%、碼頭作業效率提高近20%。
數字讓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負責人介紹,圍繞實施“道路貨運行業數智化工程”,江蘇加速推動互聯網+車貨匹配和網絡貨運發展,以實現物流需求和供給高效匹配、精准對接,促進我國公路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打造出行業大數據雲平台,開發了高效路徑組合和召回等算法,結合拼車、回頭車等業務,顯著提升了車貨匹配效率和運輸效能,平台司機滿載率較線下司機高出近10%。運輸管理系統累計服務3000家以上中小物流企業,實現物流可視化管理。
“先行先試,率先探索交通強國建設路徑,江蘇在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中始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布局與城鎮化發展、交通運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立體互聯、有機融合,實現整體性推進、一體化發展。”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階段,將系統梳理試點任務推進中經驗做法,盡早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江蘇經驗。
□ 本報記者 許願 梅劍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