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舉辦悼念活動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5周年。12月13日是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當天,南京城內17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同步舉辦悼念活動,向逝去的30萬同胞志哀。
上午10時01分,淒厲的防空警報聲響徹城市上空,位於江邊路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中山碼頭叢葬地,來自鼓樓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代表、黨員干部、學生和群眾代表約50人手捧白色菊花,神情凝重,低頭默哀。
85年前的慘痛場景,從未離去。叢葬地盡頭的中山碼頭遇難同胞紀念碑碑文清楚記載:“當時避居國際安全區之青壯難民,在此慘遭殺害者,共達萬人以上。”
1985年8月,南京市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立下此碑。碑身高約4.6米,由3個通體雪白的“人”字緊密相連,象征30萬遇難同胞的白骨。
保護叢葬地,就是保護那段血淚交織的家國記憶。《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2018年頒布實施,明確對叢葬地的保護管理工作責任,對環境和氛圍維護、日常管理和養護都進行明確規定。“我們日常安排隊員24小時不間斷巡查,檢查碑體是否有損壞、周邊環境是否臟亂等。遇到小問題現場處理,復雜事項及時反饋職能部門盡快解決,確保草木整潔,氛圍庄重。”屬地下關濱江管委會城市管理與安全監管處科長楊治國說。
默哀結束后,在場人員依次走進叢葬地,來到紀念碑前,將菊花放下,隨后繞場一周,緬懷逝去的同胞。
鼓樓區下關街道唐山路社區的67歲居民劉同順,帶著婆婆甄愛梅的照片前來祭奠。“婆婆她老人家每年都要來祭奠父親,去年她去世了,我和愛人要把她的習慣繼續下去。”
1937年12月19日,甄愛梅在位於傅厚崗的家裡目睹父親和叔父被日本人帶走,再沒回來過。她執意尋找父親,一找就是70多年。直到2011年,她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哭牆”上,找到父親的名字,這才知道他被拖到中山碼頭的江邊,慘遭殺害。
從那時起,每年12月13日來到江邊祭父,成為甄愛梅老人雷打不動的規矩。盡管她后來患上老年痴呆,但無論刮風下雨,隻要劉同順問她“今天是12·13,還去看外公啊”,她都會點頭表示“好,去”。
劉同順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在參加工作后第一時間選擇入黨,孫女也早早地成為紫金草志願者。銘記和講述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是一家人的責任和志願。
同一時間,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北極閣叢葬地,青山無語,草木含悲。85年前的冬天,侵華日軍在南京鼓樓至北極閣、太平門、富貴山、珠江路等地實施暴行。僅在北極閣附近,慘遭殺害者就達2000余人。
和往年一樣,玄武區玄武門街道高樓門的63歲居民袁金雯,早早就來到北極閣公園。“兒子在外地,昨晚還專門打電話叮囑,一定要代他獻花。”她告訴記者,兒子的母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就靠著北極閣,學校幾乎每年都來這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隻有銘記民族的苦難,才能更珍惜當下的幸福。”
袁金雯還是百子亭社區第十四黨支部書記,叢葬地正是支部黨課的實境課堂。今年,公園對叢葬地周邊環境進行提檔升級,補種綠植,還新增3個監控探頭。“不光是公祭日,一年到頭,來悼念的群眾就沒斷過。”她說,等小孫子懂事,也要跟他原原本本講述這段家門口的歷史,讓真相代代相傳。
緊鄰夾江的棉花堤大街,江水滔滔,鬆柏動情。上午9點不到,南京城市攝影隊成員劉曉光就來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上新河叢葬地。連續5年,他把鏡頭對准這段歷史。
歷史就寫在這片土地上。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后,在水西門外上新河一帶,將2.8萬余軍民以鉛絲縛住手腳,推入水中,用機槍掃射,或蓋上柴草,澆上煤油,活活燒死。劫后,湖南木商盛世征、呂開運私人捐款收埋一批遺骸。1938年1月至5月,又經南京紅十字會在上新河一帶收埋死難者遺骸8459具。
“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8位將近90歲的抗戰老兵從東北趕來。一位老兵淋著雨站在紀念碑前,指著江堤說當年打仗就是在這,說著說著就哭了。”劉曉光回憶,自己從2016年開始參與幸存者的搶救性拍攝,當時拍攝了百余人,如今登記在冊的僅剩54人。
在雨花功德園入口處,蒼翠林木圍合而成的空地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花神廟地區叢葬地紀念碑聳立。慘遭日軍屠殺的7000余中國軍民就長眠在這片土地。
“振興中華,吾輩當自強!”南京市新時代好少年、南京雨花外國語小學六年級學生羅詩琪聲音鏗鏘。羅詩琪說,第一次聽到南京大屠殺是在幼兒園大班,“永遠記得當時老師哭紅的眼睛”。
每年12月13日前后,雨花外國語小學“英雄中隊”“紅領巾學習小隊”都會開展主題班會、隊會,組織尋訪叢葬地。今年參與現場儀式的是“杜富國英雄中隊”。本周五學校還會有一場公祭日主題隊會。
“形狀扭曲的紀念碑,讓我想到那些慘死在屠刀下的人。站在碑前,仿佛能聽到他們竭力而痛苦的哀嚎。”隊員李昕晨說,作為新時代少先隊員,要牢記這段歷史,以史為鑒,努力學習。
儀式結束后,連續9年赴花神廟叢葬地參加公祭日活動的退休教師蔣恆正專程找到雨外小的老師:“你們要多組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他們從實踐中探索,在行動中踐行,讓更多孩子不懼風雨、心向未來。”
燕子磯江灘江濤拍岸,侵華日軍殘殺5萬多同胞的血淚史,銘刻在燕子磯江灘遇難同胞紀念碑上。來自棲霞區的機關干部、駐區官兵、群眾代表等齊聚碑前,參加悼念。“我們成長在和平年代,深知其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更應該立足崗位,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燕子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李瑋說。
85年過去,又一次,警報響徹全城,聲聲撞擊心靈。大江見証,勇毅前行的一座城。(董翔 盛文虎 鹿琳 周敏 仇惠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