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南京浦口樣本

顧姝姝
2022年12月31日10:22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回眸“非凡十年”,寫就精彩華章﹔面向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步履鏗鏘。作為東部發達地區,江蘇的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早、成果頗豐、代表性強。為了探尋現代化發展路徑、觸摸現代化現實模樣、暢想現代化美好未來,人民網江蘇頻道推出“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今天聚焦南京市浦口區在文旅現代化方面的實踐。

從南京市區乘坐地鐵S3號線,幾站路便到了蘭花塘站,這裡的4000多畝高標准農田讓城市繁華與田園風光快速切換﹔在梔子花開的季節,到響堂村喝“梔咖啡”的都市人絡繹不絕﹔老山腳下的民宅變民宿,游人慕名而來的同時也為鄉親帶來了增收……在南京浦口,這個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的魚米之鄉,既能看見都市的繁華,也能體驗“風吹稻花香兩岸”。近年來,當地立足生態、區位和科技優勢,通過科技賦能、文化加碼,持續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青山綠水掩映下的黎家營民宿村。受訪對象供圖

青山綠水掩映下的黎家營民宿村。受訪對象供圖

立足優勢 堅定融合之路

生態和區位優勢是浦口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的底氣所在。

南臨長江,北枕滁河,百裡老山橫亙其間,“一代草聖、十裡溫泉、百裡老山、千年銀杏、萬隻白鷺、十萬畝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對浦口自然資源的生動寫照。當地先后獲評“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區”等。在中國氣象局網站公布的2021年中國天然氧吧名單中,浦口“榜上有名”。

而在交通上,隨著多條過江通道的開通,長江北岸的浦口與主城的時空距離大大縮減。

“生態與區位優勢讓我們成為大都市人群鄉村休閑游的重要承載地。”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飛說,“有好生態、好環境、好產品,不怕沒有好市場,因為我們背后有千萬人口。”

每逢節假日,老山沿線的景區人頭攢動。休閑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信息、人才、人氣的匯集,這些又反過來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的發展和農產品的銷售。農文旅融合,讓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產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家裡的民宿目前有穩定的客源,我有時間就想想如何創新服務。” 眼下,24歲的朱葉童正籌劃創新民宿服務,增加婚慶產品。朱葉童的家鄉位於浦口區永寧街道黎家營,毗鄰水墨大埝景區。如何將青山綠水的美景變成財富?去年3月,當地政府牽頭,帶領老百姓將閑置民房改造成民宿,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完善了鄉村旅游配套設施。

年過7旬的姜寶萍夫婦是土生土長的黎家營人。平日,姜寶萍在民宿做保潔工作,到了周末和節假日,便與老伴去附近的水墨大埝景區擺攤賣水和玩具,一天能掙幾百元。據統計,2021年,浦口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

南京浦口蘭花塘高標准農田。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南京浦口蘭花塘高標准農田。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賦能 推動創新融合

城市地鐵不時穿過,京滬高鐵在不遠處馳騁,不同於人們印象中的傳統稻田,駐足蘭花塘高標准農田,仿佛置身於“城市田園”。蘭花塘高標准農田是遠近聞名的“院士大田”。這源於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2018年落戶在浦口,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蘭花塘的種植也因此有了一群“院士天團”支招。這吸引不少人前來觀光打卡。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總有市民來這裡露營。還有一些中小學找到我們,希望在這裡開展勞動實踐課程。”“90后”新農人邵立昌是這片大田的承包經營者之一,隨著蘭花塘的名氣越來越大,他躊躇滿志,計劃未來在此開辟“歡樂農場”。

稻田變景區,傳統的農耕場景通過科技賦能,將休閑、娛樂、科普深度融合。橋林街道黨工委委員楊慶鬆介紹,當地准備把蘭花塘高標准農田間80畝建設用地打造成全國首個“地鐵水稻公園”。此外,這裡還將配備主題觀光車,發展特色稻田景觀、稻田藝術裝置、稻田舞台、稻田纜車、農趣營地、水岸餐廳等,打造農業生產、農田觀光、農業科普、農事體驗等主題體驗區。

“比如,稻米加工中心未來就可以成為工業旅游景點。一二三產融合起來,價值和效益將最大化地發揮。”楊慶鬆說。

沒有土壤和陽光,蔬菜卻可以自由呼吸生長,並且純淨到可以隨時採摘食用。在浦口區橋林街道的“植物工廠”,在“黑科技”的加持下,蔬菜長得翠綠茂盛。這讓這裡成了熱門的研學打卡地。

“今年11月初,我們基地來了將近60位學生和家長。我們一方面教孩子如何用無土栽培的方式播種,另一方面教他們學做菜,體驗勞動的樂趣。”植物工廠負責人陳洪說,這既能普及農業知識、展示農業科技,也能提高基地的知名度。

“過去,農民收入主要靠賣稻米、賣蔬菜,‘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從賣米向賣農業全產業鏈轉變。”劉飛憧憬,將來,浦口農業生產場景就是農業旅游場景。

南京工業大學學生排練江浦手獅舞。錢澄攝

南京工業大學學生排練江浦手獅舞。錢澄攝

文化加碼 實現同頻共振

農文旅融合,農是根,旅是形,文是魂。浦口在挖掘農耕文化、民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內涵上做文章,將多種鄉村特色資源融為一體,在傳承鄉土文化的同時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以手獅舞為文化支撐,建設非遺手獅基地和鄉村大舞台,打造手獅工坊,開設文化課堂,開發親子互動游,引導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生活……在浦口永寧街道,有著百年歷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浦手獅”已然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如今,“江浦手獅”這項漢族民俗舞蹈在大學生中傳承了下來。位於浦口區的南京工業大學體育學院成為“江浦手獅的傳承保護基地和宣傳展示基地”,手獅舞也成為這所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還吸引了不少外國留學生的加入。

盤條、繞面、分杆、拉長、晾晒,這是浦口區星甸街道王村村民雍定明制作傳統手工挂面的步驟。作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村手工挂面制作技藝也有上百年歷史。日前,該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

非遺“活”起來,旅游“火”起來。王村黨總支書記林波介紹,未來王村將針對老街的兩處區級不可移動文物和十七處傳統建筑進行修繕改造,植入場景功能,引入米坊、油坊、炒貨、豆腐坊等手藝人入駐,打造詩畫學堂,形成懷舊體驗路線。此外,還將結合現有產業格局,打響西甜瓜、草莓、葡萄產品品牌,並與車程僅五分鐘的星甸九華村形成聯動,通過農事體驗、採摘經濟、親子游學等發揮農文旅融合優勢,帶動區域發展。

圍繞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浦口探索“農業+文化+旅游”創新融合發展模式,獲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鄉村旅游佔全域旅游資源80%,接待量佔全市20%。此外,該區持續打造全域美麗鄉村,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9個、省級傳統村落17個、市級示范村43個、特色村16個。

(責編:周夢嬌、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