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話振興]
南京六合大聖村:億元村裡“芹”能致富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江蘇,歷經數年積累培育,涌現出了一大批主導產業特色鮮明、聯農帶農成效顯著的鄉村,其中不少已經躋身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人民網江蘇頻道為此推出“‘一村一品’話振興”系列報道,記錄它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奮斗故事。
手握遙控裝置,拇指輕推搖杆,形似橡皮艇的水芹智能收割機便可緩緩“行走”,所經之處,水芹便漂浮上來。
水芹喜寒,天氣越冷口感越好,這也給採摘帶來了一定難度。今年入冬時,位於南京市六合區馬鞍街道大聖村水芹生產基地內,水芹智能收割機首次投入使用。
大聖村有100多年種植水芹的歷史。此前,村民多以散種為主,不得不任由菜販子“殺價”,從事水芹種植的農戶也越來越少,傳統產業面臨著發展難題。2005年,大聖水芹專業合作社成立,實現了種植規模化和產、供、銷、研一體化。目前,大聖村種植水芹3000余畝,帶動1000名村民就業。大聖村連續三年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芹”能致富路。
村民在收割水芹。人民網 王丹丹攝
合作社撐起致富夢
“2004年,受高溫天氣和市場行情等影響,水芹銷售情況差,不少村民想放棄種植。”回憶起合作社成立初衷,大聖水芹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貢述春說,“水芹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要實現農戶的聯合經營、抱團發展。”
2005年,大聖村黨委商議成立合作社事宜,貢述春被任命為合作社理事長。“起初村民對這種模式不了解,積極性並不高。”萬事開頭難,貢述春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7名種植大戶一拍即合,大聖水芹專業合作社成立了。
芹池建設、施肥整地、選種催芽、追肥除虫……貢述春將自家6畝多地改建成芹池,向種植戶學習,前往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向專家請教。貢述春成長為水芹種植的“行家裡手”,為合作社先后引進武漢耐熱水芹、湖南野生水芹、金壇水芹等新品種,還成功示范了遮陽網栽培、水芹龍蝦連作等技術。
為了讓芹農不再為銷售發愁,一到節假日,貢述春和合作社成員駕車穿梭於南京各大市場進行推銷。合作社先后與江寧眾彩批發市場、南京華潤蘇果、南京寧供物流簽訂了銷售協議,並通過網絡訂單遠銷上海、山東、湖南等地。
“合作社成立后,統一了布局生產、技術標准、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統一使用‘大聖’商標和外包裝,不但打響了大聖水芹的知名度,也穩定了水芹的收購價格。”大聖村黨支部書記汪長明說,“芹農隻需要安心種植,每到收獲季,合作社按照市場價來收購,再銷往各地。”
如今,大聖水芹合作社社員已發展至131人,合作社年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每年從事水芹產業關聯服務的村民達600余人。
村民在挑揀水芹。人民網 王丹丹攝
支部幫扶引領產業發展
12月20日,種植大戶袁德朝的責任田間,一位收割工人在水裡採水芹﹔田地左邊的大棚內,七八個人正在挑揀水芹后進行捆扎﹔在大棚的前方,兩個人分別負責清洗水芹和裝袋﹔最后再由搬運工人運往合作社。
“眼前這一片田都是我承包的,共50畝地,去年一年收入有30萬元。”袁德朝笑著說,“合作社成立后,我們隻需要負責種,在水芹成熟時雇上十來個工人,挑揀裝袋后就運往合作社,沒了后顧之憂。”
袁德朝自幼跟著父親和爺爺種植水芹,“以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來,騎車帶著水芹去鎮上賣,賣完回來又要採第二天的,基本沒得歇”。袁德朝感慨,如今種植水芹是越來越輕鬆了,“在水芹採摘完后,夏天還能養龍蝦!”
2012年,大聖水芹合作社黨支部成立,把黨支部的優勢和合作社的優勢“合二為一”,黨支部對接項目跑部門,合作社加快腳步跑市場,種植戶們則專心種植水芹,想方設法提高水芹的品質。
貢述春同時擔任大聖水芹合作社黨支部書記。他了解到,村民陳官良想通過種植水芹改善生活,卻因家庭困難無計可施。貢述春免費為其提供了種苗、肥料,黨員駱傳元結對幫扶,讓陳官良由原來不會種水芹到如今成為擁有18畝水芹地的種植能手,年收入達10多萬元。
能不能把這種幫助變成固定的模式推廣開來?帶著這一想法,大聖村村黨委打造“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產業經營模式,黨支部劃出責任區,由每名黨員聯系4至6名社員或低收入農戶,通過“黨員+農戶”“黨員+示范”“黨員+服務”三種方式指導幫扶,讓越來越多的農戶積極加入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創共享致富成果。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水芹成為大聖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進來,也讓水芹產業發展邁入了新階段。
邁向“2.0”時代
“水芹採收季用工量大,又是寒冷的季節,年輕人不願意干,老年人身體不便,隻有靠科技才能改變這個困境。”汪長明表示,大聖村一直關注水芹採收用工問題,六合區也積極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機開發公司等,邀請他們實地調研,加快推動水芹生產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研究攻關。
今年3月,江蘇省水芹機械化採收現場觀摩會在六合區召開,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和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研發的兩款採收機械與人工進行“同台競技”。通過對比,兩款機械採收效率均為人工的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水芹收割的勞動強度和用工成本,水芹在機械化生產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水芹智能收割機由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博士團隊研制,集成了雙螺旋槳差動推進技術和GPS水上定位技術,工人無需下水,遠程遙控指揮就能實現全自動採收。”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水芹智能收割機每小時可採收水芹1.25畝,與兩名採收工同時作業的效率基本相當。
除在機械化採收上進行探索外,大聖村還致力於完善水芹產業體系,在充分利用金盛利水芹淨菜加工中心、原大聖供銷社商場等平台的同時,引進水芹淨菜加工包裝、水芹等農產品展示展銷及電商平台建設、水芹物流倉儲中心等項目,主動對接合作企業,配套加工水餃、面條、調料包、健康飲品、茶食零食等系列產品,實現產品多元化、集群化,延長水芹產業鏈。
“如果說成立合作社是大聖水芹發展的‘1.0’時代,我們現在要邁向‘2.0’時代。”在汪長明看來,大聖水芹規模化和一體化發展模式已經成熟,下一步要做的是實現機械化和產業高質高效發展,“這一步很難,但我們已經邁開了第一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