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一把鑰匙”打開的鄉村產業振興的新金融理解

2023年01月03日17:26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新金融推動鄉村“五大振興”的江蘇實踐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江蘇必先行。在江蘇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人的最新署名文章中,聚焦鄉村產業振興,深入推進全產業鏈建設、聚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農業減排固碳,成為江蘇鄉村產業振興未來規劃的兩大關注焦點。

在鹽城建湖,圍繞江蘇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這兩大“焦點性”工作,建行江蘇省分行拿出了更為務實的新金融方案。

新金融的30年聚焦:

從單一農藥廠到綜合農服提供商的全產業鏈建設

在2022年江蘇省數字鄉村發展大會上,江蘇克勝集團提供的農業服務案例,入選江蘇省數字鄉村服務資源池案例集。

“現在的農業和大家想的很不一樣,智慧農業發展速度很快,像無人機植保、噴粉機播撒等新技術,就是打開智慧農業的鑰匙。”

在克勝集團超過3000平方米的試驗田裡,銷售總監陸靜指著無土栽培試驗棚介紹,借助最新的噴粉機施肥技術,過去需要人力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3分鐘就能解決。棚內種植的黃瓜、青椒、聖女果等作物都實現了新型栽培,從生長到成熟的多個環節都可以通過自動化灌溉系統進行精准調節,從而將棚內光照、溫度、濕度、作物根部水分和營養設定到最符合作物生長的狀態,成熟后的果實自然也擁有更高的品質。

“蜻蜓是益虫,能為農業生產帶來福利。”陸靜解釋子品牌“蜻蜓農服”名稱的由來。“如今提到智慧農業,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植保無人機。”陸靜說,以無人機代替傳統人工噴洒農藥和化肥,效率大幅提升,高溫農作的安全問題得到解決。此外,借助最新的噴粉和智能配肥技術,過去人力一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三分鐘就能解決。

其實,在這些如今真實發生在鹽城建湖智慧農業的精彩故事背后,還有一段將近30年的漫長金融淵源。

“公司創立於1992年,前身為建湖縣農藥二廠,1993年就從建行獲得了60萬貸款,正是這筆資金讓公司得以擴大生產,不過隨著企業的發展,單一農藥生產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規模化生產程度低、生產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開始出現,因此公司迅速決定投入資金研發環保農藥,到如今我們已是具產銷農藥2.5萬噸原藥和各類先進環保劑型的國家重點農藥生產骨干企業,旗下掃螨淨、蚜虱淨、金世紀等主導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35%以上,10多個產品也被農業部列為‘無公害農產品推薦農藥’。”

回憶起公司與建行的合作淵源,陸靜依然印象深刻,到2014年,公司開始探索“互聯網+農業”,搭建蜻蜓農服平台,逐漸應用農藥賦碼可溯源、多光譜無人機巡田測報、無人機智能變量噴藥、雲課堂等數字技術,並逐漸構建起以農藥智能制造為基礎,集成發展從種到收,從田間到舌間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構建信息化、全鏈條、全過程的農業服務生態圈,公司也在以農藥植保為主產業的基礎上,逐漸轉型成為涵蓋農藥智能制造、農業科技服務、數字鄉村、農藥出口貿易等業務的大型企業集團。

探索前沿農業生產技術的過程中,克勝集團面臨資金壓力,集團從以色列引進的藥肥配置筒,造價高達兩千萬元。在克勝集團的資金鏈條中,來自建行的金融貸款成了克勝的“及時雨”,讓集團可以聘請專業人員、引進先進設備,進行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嘗試。

建行建湖支行行長王柏岳說,自1993年克勝集團成立之初起,就與其開始了全面合作,當時克勝集團的基本賬戶均開立在建行建湖支行,包括后來的子公司克勝置業和中農網購(蜻蜓農服),無論是資金結算、網上銀行、電子票據和代發工資,還是貸款、國際結算、樓盤按揭和理財等業務,都基本集中在建行辦理,“在首筆6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的合作之后,我們又為克勝集團成功發行了建湖首筆200萬元企業債券,自此雙方的合作不斷深入,到目前,建行對克勝集團的授信額度已經超過1億。”

新金融的綠色優先:

農業大縣正在“秸”盡其用、變“廢”為電

站在建湖森達熱電公司門口,空氣中彌漫著濃厚的干草味道,紅白相間的煙筒在辦公樓右后方矗立,淺白色的煙淡淡地冒出。

“農業大縣共同的特點是每年農作物收割后,會產生大量秸稈,傳統就地燃燒的處理方式,既造成環境污染,又會破壞土壤結構,使農田質量下降,我們從燃煤發電,到秸稈發電,就是為了解決本地秸稈問題。”森達熱電總經理閔長高說道。

森達曾是中國皮鞋行業的馳名商標,20世紀九十年代,作為蘇北第一家村辦企業集團,森達日產皮鞋過萬雙,全國各大商場都有森達專櫃,是名副其實的皮鞋行業龍頭企業。2003年,建湖縣規劃經濟開發區需要配套建設熱電廠,當地政府動員本地龍頭企業參與建設,森達決定開辟皮鞋之外的第二個賽道,投資3.5億元進軍能源產業。

森達熱電於2003年底開工建設,2004年實現並網發電,初期採取燃煤發電,而為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 2012年進行了發電供熱技術改造,轉型為生物質發電企業。森達熱電每年消耗秸稈25萬噸以上,解決了周邊農村的秸稈問題,所生產的熱蒸汽供應給當地經濟開發區內的企業,發電送入臨近的變電所納入國家電網,為當地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動力,也為環保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森達皮具開始,建行就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早在2004年集團熱電板塊企業成立之初,建行在了解到我們有項目啟動融資需求后,就主動上門,建行建湖支行與建行響水支行以高效率分別對建湖熱電、陳家港熱電項目投放了基本建設貸款1億元,此后,在我們綠色轉型過程中,建行的支持一直持續至今,最高峰值時,僅建行固定資產貸款就達到 2.5億元,流動資金貸款8690萬元。”

要保障電力生產,必須保証原材料秸稈資源的穩定供應,森達熱電探索發展秸稈經紀人來解決供應的問題。

閔長高介紹,由於秸稈成本低,體積大,運輸成本高,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如今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收集秸稈的工作可以交給農村的秸稈經紀人。經紀人都是從當地農民中選擇出來的,吃苦耐勞,對本地情況非常了解。

森達找了20多位經紀人,通過協商,讓大家均勻布點,各自負責一定區域,保証布點合理。秸稈經紀人定期聯系農戶回收秸稈,將收到的秸稈先堆放在自己的貨場,再根據森達的要求,定期送到熱電廠。

森達定期為秸稈經紀人提供培訓,通過“經濟實力、誠信意識、經營頭腦、計劃意識、質量意識”等五項要求來考察經紀人。同時,森達也幫助經紀人解決難題,比如與村裡協調秸稈堆放場地問題,與消防部門協調秸稈堆放防火問題,與交通部門協調大量秸稈的運輸問題。森達收到秸稈后,經過七到十天的查驗,達到要求,就將貨款打給經紀人。

周軍就是其中一位秸稈經紀人,也是建行建湖支行的客戶之一。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收秸稈,最初送到造紙廠,但造紙廠因環保原因搬遷到外地,2004年,他開始將秸稈送往發電廠。

每到夏天麥子成熟,秋天稻子成熟,都是周軍最忙的時候,他要雇七八個人到田裡摟稈打捆,用車把成捆的秸稈拉到自己的貨場堆放,之后根據森達的生產需要,定期將秸稈切碎打包,送到發電廠貨場。周軍說,秸稈除了可以用來燃燒發電,還可以作為飼料、菌草、帘子草、治沙草。

但秸稈回收的循環周而復始,需要保障充足的流動資金,僅在今年,建行建湖支行再次提供了2000萬貸款,作為森達熱電的流動資金。依靠這筆資金,森達熱電能夠游刃有余地解決交付經紀人薪酬的問題。“我們從來不會拖欠款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農民放心。”閔長高說。

不過,建湖建行團隊對於森達熱電的未來服務思考要更為前瞻,“建湖森達熱電所屬行業為生物質能發電,屬於綠色產業,享受政府補貼,但補貼到位手續繁瑣且時間較長,對單位資金回籠有一定影響。

所以我們在積極與上級行溝通探討,申報‘可再生能源補貼確權貸款’,來更好地幫助解決森達熱電解決合理的融資需求。”

新金融的“一號”行動:

特色賦能“藕/稻+N”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金融深入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和優先綠色發展之外,建行江蘇省分行對於鄉村產業振興的“江蘇理解”顯然更要深入。

2022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中,對於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規劃中,提到了“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在這個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建行江蘇省分行想要探索出真正“高效特色”鄉村產業振興的江蘇路徑。近年來,建湖縣大力發展農業共生模式,水稻、蓮藕、魚蝦等一水互補,促進了經濟生態效益雙增長。

藕塘深處有魚蝦

“再過一個多月就到採藕季節,今年氣溫較高,藕長勢很好,收成大有希望!”炎炎夏季,天美村的藕塘一片蔥郁,種藕大戶張一軍站在位於建湖縣沿河鎮的自家水田邊興奮地說。

張一軍所在的水田共有120畝藕田,藕田周邊挖有水溝,水溝裡藏著另一個“致富法寶”——小龍蝦,田裡層層疊疊的荷葉、籠中活蹦亂跳的小龍蝦,都源自張一軍在2017年那次的選擇。

今年53歲的張一軍,體格魁梧,精神頭兒十足,用鄉鄰們的話,就是“敢折騰”。上世紀90年代,張一軍從部隊退伍,在當地糧管所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可好景不長,遇到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鐵飯碗”在改革浪潮中消失。和很多人一樣,張一軍選擇買斷工齡,自謀出路,此后近20年,他進城打過很多份工,也嘗試辦過小塑料廠,但生意差強人意。

從2016年開始,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江蘇省農委陸續召開全省稻漁綜合種養現場觀摩會,大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發展,之后兩部門又聯合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工作的通知》,並安排省級財政資金進行專項扶持。

眼見越來越多的村民承包大片魚塘或稻田,搞起生態養殖,收入還不錯,張一軍動了心,2017年,退伍后多次創業失意的張一軍終於選擇回鄉承包水田,進行藕蝦混合養殖。

每天凌晨四五點,張一軍都要起身巡塘,查看水質情況、觀察小龍蝦是否缺氧、飼料是否吃完,遇到雷雨等天氣時更是格外注意。

辛勞之余,張一軍還有一層另外隱憂,“在藕還沒長好的時候,需要不斷投入肥料,而且龍蝦飼料也從去年開始大幅漲價,承包土地越多,資金缺口越大,后來建行給我推薦了他們的‘裕農快貸’產品,申請起來很方便,而且年利率隻有4%左右,未來我還准備擴大規模,肯定還需要建行的支持。”張一軍說。

在建湖縣大力發展農業共生模式之下,越來越多的像張一軍種植大戶開始出現,開始嘗試水稻、蓮藕、魚蝦等一水互補“混搭”模式,經濟生態效益雙雙快速增長。

“相較於單一種植模式,現在共生模式下每畝的收益基本能增加了2-3倍,平時請了兩人幫忙,收獲季還需要額外請十多名工人幫忙採藕,前后持續差不多一個月,工人每月收入可達1萬元。” 張一軍表示。

“從最早的住房公積金貸款、到后來的信用卡分期業務、裕農快貸再到我們正在為他申請一筆金額20萬元的蘇農雲貸,現在,越來越多的像張一軍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知道信用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設,更靈活地運用金融線上產品。”建行建湖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過,“張一軍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去年,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金融聚焦支持他們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再次得到最高規格的官方明確。

新征程

新金融如何讓鄉村產業振興“更深一度”?

金融機構如何更加深刻理解農業產業現代化,聚焦深度農業產業問題?在未來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至少有三大關鍵問題需重視:一是農業產業鏈條短,農產品精加工、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二是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整體偏弱,農業投入產出比大幅低於發達國家﹔三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不強,普遍規模較小、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競爭力不足。

針對這三大關鍵難點,建行江蘇省分行迎難而上。

對於農業產業鏈條短問題,建行江蘇省分行正在全面開展農業產業鏈綜合金融服務,並根據建行總行《農業產業鏈生態場景金融服務工作方案(試行)》要求,圍繞糧、棉、油、糖、肉、奶以及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以新金融實踐推動農業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有效觸達“大中小微新集個”等各類三農客戶,形成以全場景、全客群、全產業鏈為服務對象的新型業務模式。

作為供應鏈觸達客戶的農批農貿市場,建行江蘇省分行始終高度重視拓展工作,建立重點涉農主體白名單制度,梳理全轄轉型升級示范市場、全國公益性農產品示范市場等重點商品交易市場47家,了解商品交易市場運營管理及經營戶經營情況等,通過深化與商品交易市場合作,實現批量化服務。全面梳理市場方項目建設、商戶收單、智慧停車、信息化建設以及市場內商戶結算、融資需求,匹配智慧農批智能收單管理平台、智慧停車系統以及農戶信貸產品,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整合行內資源開展綜合化營銷,持續減費讓利,惠及農批經營群體。截至2022年11月,建行江蘇省分行已與轄內41家農貿農批市場建立業務合作。

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體不強的問題,建行江蘇省分行整合集中行內優勢資源,系統內全面啟動涉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示范工程,精准服務、以點帶面,快速進入當地鄉村金融服務市場。例如,向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南京市高淳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企業投放超過1億元流動資金貸款,並為園區入駐養殖農戶發放貸款累計超2000萬元。

至於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作用整體偏弱問題,建行江蘇省分行正積極研究構建數字化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平台,並持續完善以“裕農通”綜合便民服務、大數據信貸服務為主線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與鄉村各類主體建立廣泛、深度的連接,依托數字化,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提供建行智慧。

“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為深入合作幫助解決農業機械裝備融資難的問題,建行江蘇省分行與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創新合作開發“農機雲貸”產品,充分運用“農業大數據+金融科技”,根據農機購置補貼、農機銷售等涉農大數據確定貸款額度,單戶最高可貸200萬元,向農機銷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群體及普通農戶提供全流程線上信用貸款服務。

“這次合作解決了農業‘人地錢’中錢的問題,建行的切入點和契合點非常好,我們有信心持續合作,共同助力鄉村振興。”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充滿期待。

截至2022年11月,建行江蘇省分行擴展服務全省農機生態產業鏈客戶逾370戶,投放貸款逾4.68億元﹔同時為徐工和東風等省內龍頭農機制造企業的487戶上下游企業投放供應鏈貸款20.3億元,為農機化轉型升級發展注入動能。

(責編:張瀚天、張玉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