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一場鄉村與人才雙向奔赴背后的“新金融秘密”

2023年01月06日10:17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從大膽發起鹽城第一家“正清農機專業合作社”到成立承包近6000畝農田的家庭農場,再到創立從“一粒種”到“一粒米”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年加工超600噸卻依然供不應求的正清米業,徐正青用了15年。

從開始貸款20萬養1萬隻雞,到建成養25萬隻雞、年銷售額過億的超級智能養雞場,胡達生用了16年。

在這兩份建行鄉村振興戰略賦能下的精彩履歷背后,還有一些更有意義,有關未來新金融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啟發。

種糧大戶“父子兵”新“稻”路的陪伴者

在鹽城提及種糧大戶,如今承包6000畝農田的徐正青很難被繞開。

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讓徐正青有機會承包更多土地,開展規模化農業生產。在他家的院子裡,白色的牆壁上寫著幾個紅色大字“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在他會議室的抽屜裡,放著一枚“種糧售糧大戶”勛章,那是2012年參加江蘇省糧食生產表彰大會時,他從副省長手中接過的勛章,至今一塵不染。

根據建湖縣政府的官網披露,2007年,在任楊村民大會上,時年35歲的徐正青,聯合7名農民合股投資,成立了鹽城市第一家“正清農機專業合作社”,陸續購置大型拖拉機、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高性能收割機等現代農業機具120台套,而對本村貧困農戶實行零收費服務,到2008年,合作社被省農機局命名為“明星農機服務組織”,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等六部委審定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在“正清農機專業合作社”取得成功后,2012年徐正青又組建了“江蘇正清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探索另一條全新“稻”路,在陸續租賃的近6000畝農民流轉土地上,徐正青還大膽引入了南京農業大學研發的最新優良品種“南粳46”和“9108”,因此,2016年當徐正青兒子徐楊鍵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后,兩位新農業“父子兵”迅速成立了后來年加工600噸大米、卻依然供不應求的江蘇正清米業有限公司。

“也是從陸續承包近6000畝的家庭農場模式開始,我們對於資金的需求量開始逐漸增長,相對於農機設備的一次性投入,6000畝土地的化肥農藥、人工、承包金等各項費用,一年就需要大幾百萬,2019年,當縣農委把我們推薦給建行后,他們很快為我們批復了第一筆200萬的信用貸款,而且在貸款期限和利率上,建行給的政策都非常優惠,所以我們和建行一直在持續合作,現在總額度也超過700萬了。”

徐正青坦言,盡管這十多年來,從農機專業合作社、到家庭農場再到正清米業,父子倆一直在積極謀求轉型,但農業投資大、回報低回報慢的特點依然存在。因此,很需要有像建行這樣的國有銀行能夠一直陪伴企業共同成長。

“信用對我來說就像生命一樣”

說這句話的,是建湖弘揚禽業合作社創始人胡達生。

今年55歲的胡達生,初中畢業后種過地、開過批發部和塑料廠。2006年,胡達生決定在家鄉開養雞場:“看身邊養雞的還不錯,別人能養我也能養,當時從建行借了20萬,作為養雞場的啟動資金,剛開始隻有1萬多隻雞,但今天我已經有25萬隻。”

胡達生對於養雞場的綠色化和智慧化轉型的思考尤為深入。

根據當地環保政策,辦養雞場必須配備相應規模的土地以處理雞糞。胡達生承包了不少稻田,雞糞作為稻田的有機肥料,“雞稻共生”模式就這樣發展起來。2016年,胡達生的養雞場被評為江蘇省畜牧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到2020年,建湖在全縣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胡達生又很快將新的處理技術應用到養雞場,經過科學處理,雞糞制成有機肥外銷,雞場又增加了新的創收來源。

“賣飼料的、賣藥的、運輸的都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胡達生說。

2021年,在智能養雞初見成效后,胡達生父子決定擴建兩個智能養雞車間,並自建一個飼料加工廠。“在智能養雞場裡,雞每天吃多少飼料、喝多少水,都能在計算機程序裡設置好,到了飯點,工人們隻需要把飼料放進進料口,飼料就會沿著自動運輸帶被送進雞舍食槽,機器還會自動對養雞場進行消毒。在極端高溫天氣中,智能設備控制養雞場也能恆溫26攝氏度,自動控制養雞場濕度。一座25萬隻雞的養雞場,在崗員工隻有8位,是以前的五分之一,但是打造智能養雞場前期投入比較高,僅靠自有資金壓力很大。”

了解到胡達生擴建養雞場的融資需求,建行建湖支行主動上門走訪,並向胡達生推薦了手續簡單且利率較低的“裕農快貸”產品。

“以前貸款,你要貸50萬,銀行隻給你40萬,現在貸款門檻低了,銀行還會主動收集資料,給我們安排資金!”

這10多年時間裡,胡達生多次向建行貸款,但從來沒有貸款逾期記錄,他非常看重信用,也有很強的保險意識,每年他都會為弘揚禽業購買幾十萬元的保險,現在,越來越多的像胡達生這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意識到信用的重要性,更注重自身的信用建設。

正是在胡達生這樣的悉心經營下,弘揚禽業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建湖縣最大的養雞場之一,如今的年產值已超過1個億,並正式入選了“江蘇省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走在前列的“新農人專業素質資源整合者”

面對農業轉型升級急需專業化人才、農村短時間內難以建立專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現狀,建行江蘇省分行發揮資源整合者的作用,充分協調各方教育資源,賦能農民素質專業化。

依托建行研修中心的系統性非金融服務,建行江蘇省分行拿出了更為務實的行動綱領:以“金智惠民”工程為載體,聚焦三農痛點,聯動各級政府、高校及企業、媒體資源,在全省縣域地區打造了校園學堂、村口學堂、村醫學堂等8類共97家“裕農學堂”,發揮學堂陣地作用,定期開展金融支持政策宣講、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健康衛生知識講座等系列“惠農”活動700余期,惠及4.6萬人次。同時,依托研修中心的教育培訓資源,先后聯合省、市、縣等各級政府的鄉村振興機構,將鄉村基層治理者、致富帶頭人請進來,組織實施“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等專題培訓項目,圍繞戰略政策解讀、鄉村治理經驗、生態圈打造等內容,開展主題授課、現場參訪、共創交流等學習活動,進一步提升鄉村人才振興的服務和支持能力。

對外賦能,也要苦練內功。建行江蘇省分行實施鄉村振興人才項目,優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機構和崗位設置,加強鄉村振興金融業務經營管理能力,提升縣域機構服務能力:

邀請省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專家為省、市、縣三級領導干部進行省委一號文件解讀講座﹔在建行研修中心開辦裕農大講堂,對轄內進行信貸產品培訓、先進分行經驗分享,提升條線人員業務能力﹔利用行內外渠道和培訓資源,持續推進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省內農林類院校合作,培養儲備人才,並借助學校力量開展培訓﹔通過與農擔合作共建基層點等形式密切合作,並拓寬與農業保險公司、供銷合作社、有線電視、移動電信等通信公司等合作空間,實現渠道與人員復用。由此,培養造就了具有鮮明新金融底色、熟悉農村、了解農業、懂得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