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以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新起點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2023年03月22日07:4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更加堅定了江蘇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將“冷板凳”坐出“熱效應”的決心。

江蘇是科教大省,基礎研究在全國版圖中佔有重要地位。邁向新征程,我省將以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新起點,更大力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新高地,支撐我省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

解決“卡脖子”難題,基礎研究顯威力

“很多‘卡脖子’難題,都是因為基礎研究工作不夠細、不扎實、不持久。”南京大學超導電子學研究所吳培亨院士,數十年專注超導領域研究,深感這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我們研究超導電子學技術,就是要用極端手段達到極端目標,需要做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歷經長期而艱難的探索,吳培亨帶領團隊取得一項項重大創新成果。超導單光子探測器成功應用於月地激光測距、衛星和空間碎片高精度探測、單光子激光雷達等18個單位的23個系統﹔歷時5年打造的超導約瑟夫森探針顯微鏡系統,正在解決集成電路無損檢測難題,這些都體現了基礎研究的威力。

基礎研究需要大量投入。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經費5年增長1倍﹔基礎研究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4年超過6%﹔與全國研發投入相比,基礎研究投入增速更快。

“在國家發展的任何階段,科研經費總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結合國家重大需求和團隊所長,看准方向、集中精力一步步去推進。”吳培亨認為,“集中力量做大事”是最大課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吳培亨利用國際合作得到的研究經費,創建七八十平方米的超淨間實驗平台,幾十年來隨著經費不斷充實,至今已擴展到兩三千平方米。這件起初無人想做的事情越做越大,為超導及南大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條件,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吳培亨說,學校今年開展大討論活動,就是要凝聚共識,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明確今后共同努力奮斗的方向。他將率領團隊在研究上扣准“四個面向”,比如面向生命健康領域,探索超導檢測手段更多應用。同時,團隊將更好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著力面向青年學子開展挫折教育,引導他們學會克服困難,這也是基礎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品質。

探幽析微,探索科學新途徑

擁有原始創新技術,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底氣。為支持科學家潛心攀登原始創新高峰,省科技廳自2019年以來投入資金超5億元,遴選省內兩院院士、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等頂尖科學家領銜,部署50個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部分項目現已取得較大進展。

平日不出差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萬林總是待在南航航空航天結構力學及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與師生們探討科學問題,碰撞思路。

實驗室內,超級計算機集群嗡嗡作響,運行著各種模擬計算任務﹔掃描隧道顯微鏡、拉曼光譜系統、微納器件超淨制備裝置、疲勞試驗機等各式表征、生長及器件制備設備,支撐師生們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深入探索。

2018年,郭萬林團隊首次提出“水伏”概念,催生一門新學科——水伏學,如今這項基礎研究已經有了技術萌芽,並在多個應用方向上同時開始探索,“我們正在水伏能源、水伏生態、水伏材料、水伏智能等方面加快推進科研攻關,大家互相協作,探幽析微。”郭萬林說。

水滴在手機屏幕上滾動就能產生電,水滴運動越快,所產生的電量就越多﹔水自然蒸發也能持續發電,把多個蒸發發電裝置串接起來,就可持續驅動多種商用器件。“水是地球上最大的能量載體,我們探索通過納米結構材料和各種形態的水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來發電。”郭萬林說,這一涉及水的結構等重大基礎性問題,需要努力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郭萬林院士團隊“高效水伏能源器件原理及制造集成技術”項目,2021年被列入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這個項目對重大科學前沿或重大產業前瞻問題進行超前部署,面向頂尖科學家設置全新的變革性管理體制﹔“基於水伏效應的高效綠色能源基礎研究”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2023年度重大項目。“我們全力以赴厘清水伏效應背后的科學原理,加緊優選和發展具有高轉換電能效率的水伏材料,為它們建立‘家譜’。”郭萬林說。

“創新並非一蹴而就,特別是那些引發社會深刻變革的重大技術成就,更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郭萬林認為,我們要爭分奪秒,攀登科技高峰,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探索科學新途徑,為未來經濟產業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

緊盯前沿,建設“基礎研究特區”

加強基礎研究,我省有良好的“基因”和殷實的“家底”。但是對照高質量發展緊迫需求,我省基礎研究存在總體布局還不夠系統、重大原創性成果還不多、基礎研究投入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體系化基礎研究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等亟待破解的重要瓶頸。

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把國家所需和江蘇所長緊密結合,以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三年行動方案為新起點,強化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更大力度推動基礎研究項目、平台、人才、投入、評價一體設計、一體推進,加快把江蘇打造成原始創新的策源地、新高地。

著力組織重大基礎研究任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要戰略領域,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主動謀劃和積極承接國家基礎研究重大任務,扎實組織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努力實現更多原創性成果突破和轉化。

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蘇州實驗室引領作用,探索建設“基礎研究特區”,支持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基礎研究活動,加快打造體系化基礎研究能力。高水平推進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推動更多“國之重器”布局江蘇。持續推進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

著力培育戰略科技人才。堅持減負與激勵並重、授權與服務並舉,不拘一格降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培育造就具有前瞻判斷力、跨學科理解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力的戰略科學家,支持優秀青年科學家挑大梁、當主角,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探索省地、省企、省校共同支持基礎研究的新機制。完善項目組織實施機制,探索建立長周期和擇優滾動支持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和貢獻為核心導向的基礎研究評價制度,進一步激發基礎研究動力和活力。

著力推進科技開放合作。深入實施“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打造地球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加大各類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支持高水平外籍科學家牽頭或參與實施基礎研究項目,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重大科研。(楊頻萍 蔡姝雯)

(責編:周夢嬌、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