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三十而立再出發——寫在太倉市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發展30年之際

2023年03月27日10:55 |
小字號

 原標題:三十而立再出發——寫在太倉市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發展30年之際(上) 

參考消息網3月24日報道(文/張忠)

(一)1993年1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揭開了太倉歷史嶄新的一頁,從此太倉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當中國式現代化太倉新實踐蓄勢出發時,歷史已不經意留下了三十年的時空軌跡。

由“縣”變“市”,不僅是名稱上的改變,更是太倉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全方位的變革,意味著新的起點、新的機遇、新的希望。大家都在期待一個萬象更新的太倉,一個乘“市”而上的太倉。三十年來,太倉人民創造了不可磨滅的發展業績,創造了令人贊嘆的“太倉速度”。

歷史,總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長。當太倉人集結能量,用新的智慧和眼界破解這一不同尋常的“歷史單元”時,我們的發展正進入一個新的戰略機遇期。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這裡有歷史的契機和積累,也有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認真研究和總結這耐人尋味的三十年,對於我們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太倉新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二)三十年風雨寫春秋,三十年奮斗鑄輝煌。對於有著4500年歷史的太倉,三十年只是歷史長河的短暫一段,我們隻能選擇重要節點、重要維度進行總結,因為一個地區的發展道路緊要處往往隻有幾步。

三十年,一個新生的稚童,走過少年,步入而立之年。三十年放之於歷史不過白駒過隙,於太倉卻見証了一座城市的蝶變。事實和數據也許是枯燥的,但它最簡單,也最雄辯,在總結太倉撤縣建市三十年的成就時,最容易找到共識。太倉運用了看得見的“統籌之手”,神奇地編織出一幅物阜民豐的和諧畫卷,抒寫了一座城市的精彩傳奇。

恢宏華麗、波瀾壯闊的時代樂章,總是在接續奮斗中譜寫﹔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時代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繪就。三十年來,太倉乘“市”而上,以實干拼搏鑄就實力之城﹔順“市”而為,以合作共贏塑造開放之城﹔因“市”而謀,以精致匠心構筑品質之城﹔因“市”利導,以初心情懷雕琢幸福之城。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譜寫出了絢麗多彩的動人篇章。我們的經濟更強了,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工業產值分別是1993年的30倍、70倍和17倍﹔我們的城市更美了,城市更新優雅成長,婁江新城磅礡崛起,主城港城美美與共,構筑起如詩如畫的田園之美。太倉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92年的6.5平方公裡增加到2022年的150平方公裡﹔我們的交通更發達了,從沿江高速通車到“5+1”軌道交通網絡形成,“任督二脈”悄然打通﹔我們的人民更富裕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92年的3021元增加到2022年的76733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31元增加到41446元,分別增長約25倍和21倍﹔我們的文明程度更高了,社會保障健全,科教文衛發達,百姓安居樂業……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的太倉正煥發出無限生機和無窮魅力。

歷史的軌跡,可以看出發展的脈絡。回溯太倉三十年的發展軌跡,一條線索清晰可見:改革開放的天時、江風海韻的地利、幸福善治的人和,匯聚起太倉“由農到工”“從內到外”“從量到質”跨越的澎湃力量。三十年來,創先爭優、務實創新的太倉人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發展高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奇跡,從一個“魚米之鄉的江南小縣”發展到全國縣域經濟的“領跑者”。太倉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市前十強,榮獲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全國性榮譽,成為全省首個獲得“長安杯”的縣級市……一個流淌著神韻而又飽含著張力的新太倉正在奏響新發展理念下的動人交響。

回顧三十年的光輝歷程和巨大成就,我們深深體會到:於彎道中進位,於關鍵處奮進,激動人心的表象背后是浪遏飛舟,風雨彩虹。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變量”,比數據更為亮麗和深遠的,是全市上下拼出“太倉速度”的精氣神。激發我們率先領先的志氣、攀高比強的勇氣、團結奮進的士氣就是“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

(三)讓人民幸福,這是太倉三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導向,也是“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的題中應有之意。在太倉三十年發展道路上,接力描繪“以人民為中心”的斑斕畫卷,始終烙印著鮮明的發展成色、民生本色和幸福底色。

如何在現代化歷程中以“人”的視角來謀定城市的發展使命,切實增進人民的福祉?太倉面對責任這道考題交上的一份厚重答卷,詮釋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內涵。太倉這座城市帶給人民的,不是枯燥的經濟數據,而是讓群眾切實感覺到城市有溫度、生活有溫情、人間有溫暖。太倉幸福的味道就像夏日繁花,芬芳扑鼻﹔就像冬日暖陽,遍洒大地。廣場上的輕歌曼舞,公園裡的閑庭信步,書屋中的怡情養性,成為這座城市最生動最幸福的剪影。對於百姓來說,家前屋后的安寧祥和,才是最靠得住的人間煙火。

回首太倉三十年經濟跨越發展的每一個腳印,我們皆可窺見民生的影子,太倉手握民生之筆,始終把民生當做首選項,精描細畫,用汗水澆鑄幸福坐標,寫下了溫暖的篇章。凝望太倉共建共享的民生情懷、民生實踐,更有值得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那是太倉在這場新冠疫情防控大戰大考中展現出的“太倉速度”“太倉溫度”。

這是以人為本發展觀的價值原點,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七成,體現出市委市政府的民本情懷。或許還原幾個場景,能更清晰地看到民生日益改善。教育優質均衡多元特色發展,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堪稱“全國樣板”,西北工業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落戶太倉,彰顯著學有優教的暖心。率先實現醫療、養老、低保三大保障並軌,國家“大病保險”新政植入“太倉模式”。瑞金醫院太倉分院讓病有良醫觸手可及。中國康養百佳縣市榜首的長壽之鄉襯托出老有頤養的安心。“政社互動”創新實踐、公共法律服務“太倉模式”全國推廣,榮捧“長安杯”,讓百萬市民“此心安處是吾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城鄉,圖博中心、大劇院、美術館、市民文體中心、市民公園、古鬆弄等老舊小區更新等一批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

(四)一個健康的軀體,總能展現優美的協調性﹔一座和諧的城市,總能彈出美妙的協奏曲。

實踐表明,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是現代化進程中普遍面臨的挑戰。“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種種煩惱考驗著太倉人的智慧,也考量著太倉發展的未來。

三十年來,太倉堅持量質並舉,更加注重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相統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全力提高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均衡性,量變產生質變,裂變促成巨變,避免“木桶”效應顯現。

俯瞰太倉城市發展軌跡,天藍地綠、河清湖美已成為人們最直白而深情的表述。“一心兩湖三環四園”涵養著這座城市的生態體系,貫通綿延的新瀏河風光帶,“出門見綠、移步見景”的公園極目入懷,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在太倉人的眼裡已不只是一種理念,更是奮力追求的一個更高發展階段。太倉人響亮地提出了“生態優先”的戰略口號,從污染防治到生態修復,從城市生態體系到綠色低碳發展,曾經引以為豪的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再現婁東大地。

人之魂,文以化之﹔城之魂,文以鑄之。一個城市的無限魅力,來自其散發出的人文精神光芒。三十年來太倉以文脈滋養城脈,海運倉、天妃宮、樊村涇……傳承著融江追海的文化基因。婁東大地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微光成炬,燭照未來,無數次浴火淬煉,重塑一座城市的精神風骨。“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已成為全市人民的文化內核。山水田園般的太倉,孕育著多姿多彩的太倉文化,用太倉文化的融江追海精神賦能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讓城市之魂再度成為“復興”文明的感召之源,和諧美麗的幸福新家園,太倉人漸行漸近。

理念之變引領時代前進,時代之變考驗抉擇智慧。太倉人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程度越高,越是要夯實發展的法治根基,越是要以法治建設破題引領經濟發展騰飛,於是提出了“讓法治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的發展理念,太倉開創了“政社互動”、網格化聯動機制、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等多個全國率先領先的實踐舉措,探路基層治理體系現代化,形成了“多元普惠、和諧善治”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法治正成為太倉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成為太倉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的重要砝碼,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深層動力。

(五)馬克思曾說,一切都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所謂機遇,不過是“歷史環境”造就的歷史機會。機遇從不會給因循守舊的人帶來奇跡。太倉能否抓住機遇,關鍵在於能否以變革乘勢而上,將各種有利條件和因素轉換為發展的動力。

一座城市,隻有看清自己所走過的路,才能在千變萬化的現實中不斷校准前進的方向。抓住機遇,贏得美好未來,錯失機遇,落后一個時代。三十年來,太倉抓住了浦東開發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重大機遇,實現了“由農轉工”“由內轉外”“由量轉質”的歷史性跨越。回顧太倉的發展,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在變局中搶抓機遇,在逆境中創新有為。當下的太倉,再次站到了歷史性跨越的新起點上。身處改革攻堅關鍵期、轉型升級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或許是歷史的巧合,當太倉准備“借船出海”時,“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疊加,特別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加快推進,滬蘇同城化步伐提速,太倉將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黃金機遇。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今天的太倉,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面對新時代的奮進坐標,太倉在國家“命題”中尋找“答案”,再一次迸發出把握未來的膽略智慧和激越豪情,一系列宏觀謀勢、中觀布局、微觀落子,給出了太倉特色的創新回答:圍繞“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目標定位,奮力拼出“太倉速度”,在新起點上吹響了做優“接軌上海、以港強市、對德合作”三篇文章的嘹亮號角,把“上海下一站”的區位優勢轉化為“下一站上海”的奮斗追求,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極,精心描繪中國式現代化太倉新圖景。

(六)改革未有窮期,創新正當其時。太倉三十年的揚帆奮進史,實則是一部改革創新史。

太倉的每一次騰躍,都蘊涵無數改革創新的理念和舉措,而每一次改革創新,讓太倉克服了“成長的煩惱”,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涵質量明顯提升。太倉的每一次華麗轉身,都定格了勇立潮頭、勇於創新的風採﹔每一處跋涉腳印,都鐫刻著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勁頭。實踐証明,改革裡既有化蛹為蝶的秘密,更有乘勢而上的動力。

東風浩蕩滿眼春。三十年來,太倉,這片江風海韻的江南福地,龍騰虎躍的發展沃土,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涌動著澎湃的浪潮,躍動著勃發的生機。從1993年省政府批准設立省級開發區,到如今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太倉港作為一類口岸開港到“長江第一港”﹔從1993年第一家德企克恩-裡伯斯入駐太倉到如今擁有470多家德企的“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從“雙信三即”到“太舒心”營商環境服務品牌……大膽創新,勇於嘗試,一切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和辦法,讓太倉的一塊塊“試驗田”生機勃勃。

靠什麼在危機挑戰中破浪前行?用什麼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精彩篇章?太倉的回答是:創新引領。風隻能吹滅蠟燭,但會讓火燃燒得更旺。一個城市的無限活力,來自其創新驅動的神奇力量。創新對市場、資源、人力、制度的拓展與重構,正成為驅動太倉發展的新動能、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太倉借力工業互聯網,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在發展路徑上邁出了跨越“創新峽谷”的堅實一步,加快從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汗水經濟”向創新經濟、數字經濟轉變。太倉,昔日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如今正沿著創新轉型的航標“揚帆起航”。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之本。高鐵、高校、高端科研院所的多重疊加,太倉不斷增加吸引人才的籌碼,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天下英才,“才聚太倉更幸福”,太倉成為引才強磁場。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人才上演滬太“雙城記”,也給太倉人才招引帶來了更多吸引力。同時,高素質人才的大量集聚將反哺城市的產業發展,豐富著太倉這座城市的“大腦智慧”,成為創新發展中另一大動能。

(七)三十年風雨兼程,我們有太多的追求和思索﹔三十年輝煌歷程,我們有更多的清醒和堅定。產業強則經濟強,經濟強則城市強。這已被實踐証明了的真知灼見,正是三十年來也是今后太倉跨越發展的基本邏輯。

三十年來,太倉謀發展、抓發展、促發展的強大氣場始終在鼓動、在加熱、在升騰,你追我趕、同頻共振的“場效應”越來越強勁,涌動著激情跨越的澎湃力量。發展的基礎在產業,產業的關鍵在項目。市委、市政府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盤”,壯大“3+3”產業創新集群規模,擦亮“做航空,到太倉”“建總倉到太倉”產業名片,打造更具競爭力、更有標識度的產業創新集群,以產業項目撐起經濟的鋼筋鐵骨,打造現代產業高地砥礪前行。

從經濟角度看,現代化的進程就是工業化、城市化互動的過程。在工業化后期,則更多地體現出“城市決定產業”的發展規律,太倉選擇了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的城市發展道路,不斷強化產城融合,深層次的內涵則是全面協調推進現代化。太倉拒絕“小確幸”,尋求大視野,做出了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婁江新城的戰略部署,一座引領未來的新城將會成為太倉現代田園城市的新樣板和中德合作創新城的新典范。

(八)歲月如歌,紅旗如畫。回眸太倉撤縣建市三十年發展之路,始終有高高飄揚的黨旗引領太倉前行。

三十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解放思想、務實創新、與時俱進、科學決策,積極探索具有太倉特色的發展道路。從破除“兩小”思想到弘揚“三創三先”精神﹔從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為本世紀末實現基本現代化而努力奮斗”和“科教興市、以港興市、外向帶動”戰略,到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科教興市、以港強市、經濟國際化”戰略,到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四個現代”和“科教興市、以港強市、接軌上海、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到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六個現代體系”和“創新引領、以港強市、接軌上海、城鄉一體、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到“打造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太倉樣本”,到第十三次黨代會的“踐行新理念、開拓新境界,為譜寫好中國夢的太倉篇章而努力奮斗 ”,到第十四次黨代會的“拼出太倉速度,勇擔使命跨越發展,激情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太倉精彩篇章”。實踐充分証明了黨的堅強領導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証。

最是從嚴能致遠。全面從嚴治黨,落實主體責任,不是一道“選做題”,更不是一道“送分題”,而是一道“必須要答對答好答滿分的政治題”。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太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証。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在一次次立根鑄魂、固本培元的思想淬煉中,太倉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合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突破困局、打破僵局、開創新局,需要各級干部敢於擔當、善於擔當、體現擔當,身先士卒、勇於任事,當好發展的開路人,帶領群眾一起干事創業,防止改革推而不動、發展濤聲依舊。三十年來,太倉持續推進作風效能建設,讓“機關就是服務,公務員就是服務員”成了每一個機關干部的自覺追求。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這股干勁浸透在全市各級干部的心中,顯現在每一個創新發展的探索實踐中。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証者。而比時間的力量還要深邃的,則是人的奮斗。惟敢於擔責、勇於作為者勝。三十年來,全市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中涌現了許許多多朴實而平凡的感動事跡。正是這樣的精神引領和力量匯聚,支撐我們邁過一道道坎兒,穩健向前。

(九)三十年既是時間的刻度,更是奮斗的標尺。今天,總是過去的時空延續﹔未來,也一定是今天的明天。隻有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能擁有多寬的視野,就能獲得多大的空間。

歷史的前進不是一條直線,如果我們將太倉撤縣建市三十周年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結果,我們就能夠比較容易比較集中看到成就﹔如果我們將這三十年作為一個過程,我們就能比較充分地看到其間所碰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和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所經歷與所收獲的,都將匯成太倉發展不同尋常的歷史跨越,標注上一段征程的輝煌,等待下一個征程的出發。

敢蹚別人沒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風景﹔敢拓前人沒墾過的荒,才能開辟新的空間。太倉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是一場競逐,也是一種積累。三十年的滄桑巨變,展示著太倉人民求實創新、勤奮敬業、矢志探索的創業精神。

追夢人的腳步,總是鏗鏘而堅定﹔攀登者的征程,始終向高遠延伸。撫今追昔,太倉撤縣建市三十周年,不僅是太倉發展史上的裡程碑,更是太倉續寫輝煌的新起點。在這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可觀可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太倉新圖景將不再遙遠。

江南水鄉與德企之鄉的“雙面繡”——寫在太倉市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發展30年之際(下)

(一)歷史的軌跡總是連接著未來的方向。當歷史的時光坐標往回推移,把歲月時鐘回撥到1993年1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倉縣,設立太倉市,這是太倉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一刻。這座千百年來以“魚米之鄉”著稱的江南小城,就此翻開新的一頁。

同年,乘著“南方談話”的東風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春潮,一群懷揣夢想的太倉人,在婁東的荒野阡陌中,鏟起了奠基起步的第一鍬土,點燃了創業者們締造一個開發區的熱血激情。一粒創新“種子”在太倉試種,一擎“火炬”在這裡熊熊燃燒,由此拉開了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的序幕。

也正是在這一年,克恩-裡伯斯公司總裁斯坦姆博士試探性地投了50萬馬克“試水”,第一家德資企業——彈簧制造商克恩-裡伯斯公司落戶太倉。如果說,克恩-裡伯斯選擇太倉是投石問路的一種探索,那全球第8家、中國第3家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則直接証明了太倉“德企之鄉”的魅力。對克恩-裡伯斯來說,卻不曾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揭幕者。從此,一顆希望的種子在婁東種下,逐漸破土而生,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孕育發芽、茁壯成長。

(二)哲人說,歷史中有屬於未來的東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恆。30年風雷激蕩的撤縣建市,30載波瀾壯闊的對德合作,從這段歷史裡,我們將觸摸到怎樣的永恆?

回溯這段歷史,點點滴滴的變化之中,都洋溢著無數人的精彩和感動,更離不開無數人的創新和實干。一代代太倉人用熱火朝天的干勁和艱苦卓絕的拓荒牛精神,書寫了中德合作的璀璨一頁。和合共生,同向而行,在與時俱進中標注了對德合作的太倉典范。

一路走來,踏石留印。這不僅是太倉對德合作30年砥礪奮進的寫照,也是太倉高新區30年探索前行的縮影。30年前高新區還是荒蕪一片,如今這裡已是德企滿園,化繭成蝶,成為項目建設主戰場、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直線。30年對德合作成就矚目,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太倉的對德合作戰略始終如一。正因為此,對於太倉而言,“要不要對德合作”的提問,才會得到不容置疑的回答,才會成為30年不變的呼聲。三年的疫情阻隔不了德資持續看好、長期扎根太倉的信心,也阻斷不了太倉30年堅持對德合作、久久為功的恆心。如果我們善於從歷史的遭遇中汲取智慧,於持續30年的變局中探尋那些隱藏在表象下面的變革力量,在更大的視野裡認識總結,學習並繼承開拓者的勇氣,那麼我們對當下對德合作的一些問題就不會感到突兀和茫然,在通往中國式現代化太倉圖景的道路上,也會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

(三)“典范”是優中選優,更具引領性、示范性和標杆性。“典范”追求的是更高水平的合作共贏、更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太倉對德合作的典范體現在經濟、文化、生態、治理、城市等諸多方面,是一種全方位、高水平、整體性的典范。

德國有句諺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中國市場”為“德國技術”帶來機遇,“德國質量”助推“中國速度”實現飛躍,正在成長的“中國制造”與成熟可靠的“德國制造”珠聯璧合,無疑將極大促進中德經濟社會發展,中德合作不僅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中互利共贏的典范,還成為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合作的典范。

太倉與德國有著相似的制造基因,人文相親又讓深化合作有了更強黏合度。在城市競爭重歸產業主賽道的今天,專注於制造、秉持細致精巧的匠心,是德國與太倉的默契所在。當婁江遇見萊茵河,從第一家德企落戶太倉,至今太倉與德國牽手已有30年,太倉被商務部和德國經濟部聯合授予中國唯一“中德企業合作基地”、被工信部授予全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入選第三輪中歐區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第一個建在縣級市的“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建成全國第一個中德知識產權保護基地等20多項對德合作的全國第一和唯一。太倉對德合作被寫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被科技部作為“中德科技創新的典范代表”列入《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2021年3月,省商務廳、發改委、科技廳、自然資源廳等部門發布《關於支持太倉進一步深化對德經貿合作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的意見》。這個重磅文件明確了太倉對德合作在全省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填補了30年省級政策支持的空白,讓太倉對德合作翻開新篇章,有了十足的底氣。

30年春風化雨,30年春華秋實。德企“緣定”太倉,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挑戰,德企用實打實的投資投下對太倉的信任票。德國前駐華大使史明德曾感慨:“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中國大多了。”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奮楫揚帆、破浪前行、行穩致遠,一路披荊斬棘、探索前行,成為中德合作的一個實踐范例、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精彩樣本。

30年披荊斬棘,30載雨雪風霜。太倉成為世界第二大和第四大經濟體產經合作的縮影,樹立了中德雙邊務實合作的典范。太倉對德合作的成功實踐表明:太倉對德合作30年的歷程,走的是一條敢闖敢試、開放合作、創新精進、高質特色之路,為全國其他地區中小企業加快實現向創新驅動轉型和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提供了中小企業合作、產教深度融合、產業協同創新、城市合作交流的示范樣本。

(四)三十年來,太倉對德合作於險阻處開路、在跌宕裡壯大。1993-2023,歷史將怎樣審視這波瀾壯闊的30年?探究歷史,對德合作靠什麼成就典范榮光,靠什麼標注“中國德企之鄉”?

該用什麼樣的語言描述這30年?有人說,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翻天覆地的時代﹔有人說,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時代﹔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變革與重構交織、海水與火焰交融的時代。回首30年,這是一段艱苦拼搏、迎難而上的奮斗史,也是一段敢為人先、迭代超越的創業史,更是一段對標競進、追趕跨越的發展史。

太倉30年來的對德合作,與許多城市選擇的“自上而下”項目帶動模式有所不同,“源自民間、自下而上、市場主導、創新為核、產教融合、反哺民企”則是太倉獨特的對德合作模式。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的營商環境讓太倉在德國的名氣越來越響,吸引德企紛至沓來,不僅有許多大型德資企業在太倉設立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吸引了更多中小規模項目在太倉落戶。太倉人將這種發展模式通俗地描述為“把德資企業養大”,許多德資企業剛落戶太倉時往往只是個小團隊,然后慢慢擴大規模。德企的發展也帶動了當地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中德企業共生共融、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如今95%以上的“規上”德企進行了本土化研發及創新成果的本地化應用,全市600余家本土企業與德企在產業配套、技術研發、智能制造等方面實現深度合作。太倉的對德合作受到中德兩國政府部門的重視,越來越成為中德兩國交往中的會談話題和關鍵詞,納入兩國戰略合作框架。太倉在全國率先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打通國際職業資格與國內職稱比照認定通道,落戶全國首家AHK學院,構建覆蓋“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的技術人才培養體系,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從引進“德國模式”到制定“中國標准”,太倉將“雙元制”教育建設成為“技能人才的供給倉”和“創新人才的儲備倉”,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對德企更為難得,他們讓德企在太倉投資設廠有了底氣。太倉已經建成了充滿德式元素的綠色人文環境,現代田園城市的風貌讓德國人把太倉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德國企業嚴謹守信、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與太倉“精致、和諧、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太倉的營商環境和德國比較契合,太倉人不急不躁的性格特點和德國人也很相似,太倉在細水長流中,與德企慢慢建立信任,讓德國人喜歡上太倉,推動太倉成為中國德企投資最密集、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

(五)盡管每一段歷史都有它不可復制的獨特性,可是,1993年-2023年的太倉,卻是極富典范色彩的一個歷史段落。太倉在30年對德合作歷程中創造的典范,足以讓經濟學家著迷。解析這一典范的根源,不僅是專家研究的學術范疇,更是我們走向未來的現實需要。

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出了攀登的高度。30年砥礪求進,德資企業數量上實現了從0到470多家的發展突破。30年篳路藍縷,德資企業結構上實現了從生產制造業拓展到生產服務業的發展跨越,德企在太倉的布局已經由制造基地向研發中心、銷售中心和區域總部升級。合作領域涉及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航空航天、生物醫藥、3D打印、數字化教育等。30年篤行不怠,對德合作領域上實現了從經貿科技到產業創新、職業教育、文體交流、城市合作等多個領域的拓展深化。30年波瀾壯闊,對德合作地域上實現了從巴伐利亞州、巴符州等11州到北德五州的合作全覆蓋。從最具德國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到每年舉辦的中德乒乓球賽、足球賽和中德創業大賽﹔從充滿異域風情的德國“啤酒節”、中國德商會“商會之夜”,到把婁東畫派、江南絲竹等太倉非遺文化帶到德國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的“太倉日”活動﹔從德國酒吧、面包房到中德友好幼兒園、拜仁慕尼黑太倉足球學校﹔從羅騰堡德國風情街到中德創新城,太倉通過“繡花”功夫,打造出滿足德企發展需要的“德國生態”。30年來,務實創新、奮發圖強的太倉人,以精衛填海之志,以夸父追日之勇,以創新引領之筆,筑就卓越典范之路,譜寫了一曲曲對德合作的錦繡華章。

策馬度關山,歷盡艱辛成此景。回首30年發展征程,太倉對德合作歷經三次創業,經歷了起步初創、快速成長、轉型創新三個時期,譜寫了輝煌的發展史。

1993年-2002年,拓荒熱土,破冰啟航。太倉是改革開放的探索者。太倉這片熱土,充滿了朴素而蓬勃的希望,隨著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裡伯斯公司落戶太倉,對德合作完成了重要開端。為了讓更多的德企了解中國,走進太倉,斯坦姆博士引薦了一大批德國朋友到太倉投資興業,他們的到來消融著留存在中德兩國人民在最初交往合作中存在的遲疑和偏見。1995年9月,德國依納軸承(中國)有限公司(后來的舍弗勒)在太倉領到了其在中國的第一張營業執照。作為第一任總經理的榮譽市民克羅斯特,穿梭在中德之間,當好德企的“招商紅娘”和“民間大使”。這十年,德資企業投資都較小,多少還有點偶然性,大多採用廠房租賃,具有試探性投資的特征。但以斯坦姆博士和克羅斯特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家在太倉”的德國朋友書寫了獨特的中德故事,至此,太倉開始邁向“德企之鄉”。

2002年-2012年,蓄力勃發,開拓續航。太倉是科學發展的踐行者。時間的長河奔騰不息,奮斗拼搏的步履不止。隨著德資企業的不斷進入投產,太倉利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形成的外商投資高潮,開始主動以德資企業為引資重點,德資企業的集聚投資和順利發展獲得了中德雙方各級政府的支持重視,太倉充分利用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品牌優勢,很快克服了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太倉已經成為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的重要聚集地。德資在太倉的生長發展由“偶然”成了必然。這是嬗變的十年,為太倉對德合作的加速崛起、典范塑造奠定堅實基礎,這十年,太倉對德合作從“走進德國”邁向“德中同行”。可以說,太倉的對德合作已進入了一個多領域拓展的快速迸發時期。

2012年至今,長風破浪,揚帆遠航。太倉是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歷史的巧合總是在不經意間碰撞,這一年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太倉被工信部批准為中國首個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其意義在於把德國中小企業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太倉。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先做精再做大,這是太倉德企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的太倉終於在今天成為中德合作的典范。2016年6月,全球第8家,中國繼北京、上海后的第3家德國中心落戶太倉,其意義超越了地方層面,不單單是服務於德企之鄉的現實需要,更彰顯了德企對在華發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太倉服務已被德國人稱之為難以替代的創新優勢,標志著太倉對德合作邁上了新台階。2012年以來的這十年,太倉對德合作迎來新時代,進入創新期,從“共塑創新”邁向“共贏未來”,共享“一帶一路”的新機遇,闊步“典”亮新征程,太倉中德合作一步步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和亮麗名片。

(六)而立正青春,更向潮頭立。30年,對於中德合作典范的太倉而言,是一本厚重的書。書的封面由一代代太倉人繪制,書的內容由這片熱土上的每一個人書寫,書的厚度則由發展的熱度、創新的濃度、城市的溫度決定。

依托“奮斗”作為底色,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始終在創新上做文章,用一系列的創新速度、創新元素、創新力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典范,鐫刻了30年對德合作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30年篳路藍縷,30年櫛風沐雨。高新區因改革而生、由創新而強,“高”和“新”,是高新區的靈魂,自誕生之日起,作為對德合作主戰場的高新區而言,始終傳承著創新創造“基因”,以產業合作為基礎、以職業教育為支撐、以文體交流為媒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形成了全方位對德合作的獨特模式。30年來,太倉人敢闖敢試、勇於探索,堅決破除各領域、深層次障礙,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的理念,把項目建設作為一切工作的主基調,緊盯歐美企業,把對德合作作為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圍繞產業圖譜,深入對接德國工業“4.0”,積極引入德國創新要素,全面拓展與德國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國公司等合作,建成投用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創新中心、弗勞恩霍夫硅酸鹽研究所太倉國際技術研發轉移中心、中德創新園等一批創新載體,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在北京、深圳、上海布局飛地創新中心,建設太倉(斯圖加特)海外離岸孵化創新中心、太倉-柏林雙向創新中心等。30年來,太倉對德合作致力於產業集聚、創新驅動,如今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樂章早已被奏響,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工業母機為核心的產業創新集群,一座產城融合、綠色智慧、和諧善治的未來之城必將在江海交匯的婁東大地璀璨奪目!

(七)數據是最鮮活的現實明証,榮譽是最生動的實踐寫照。一個個變化的數字,展示著對德合作發展的速度﹔一個個閃光的榮譽,標記著對德合作奮力攀升的高度。“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當下,我們更需剖析隱於數據榮譽背后的邏輯。

從1993年第一家德資企業來到太倉,到2008年100家德企的集聚,經歷了15年,從2008年到2013年,第二個100家德企落戶,用了5年,從2013年到2018年,第三個100家德企落戶,同樣用了5年,從2018年到2021年,第四個100家德企落戶,僅用了3年。目前,太倉德企總數突破470家,德企投資總額近60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隱形冠軍”德企達50家,制造業德企數量佔全國比例超10%,暗藏在這一組組極具說服力的數字下的,是太倉對德合作的新氣象、新面貌急欲破繭之勢。

這是一條敢闖敢試之路。太倉人始終堅持思想解放,用新思想定向領航、向新思想尋策問道,敢想敢干、敢破敢立,項目立區、產業強區,狠抓創新驅動、改革推動,高新區已成為全市產業發展主陣地、對外開放的主窗口、項目建設的主力軍。

這是一條創新精進之路。太倉人以速度與激情繪就對德合作,堅持與時間賽跑,以實干開路。在最初的燃情歲月裡,以招商引資為筆,以產業創新為墨,真實地描繪對德合作前進的軌跡,懷揣著德企之鄉的夢想,“一張藍圖繪到底”。在30年這個恢宏巨大的時間軸裡,不斷經歷著對德合作藍圖與現實、問題與辦法的精彩較量,成就了一段“中德合作首看太倉,合作典范必看高新”的佳話。

這是一條開放共贏之路。營商環境“軟實力”挺起了發展“硬脊梁”,太倉制定對德合作產業發展、推進總部經濟加快發展等專項政策,設立對德合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德青年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等,推出“德企服務專窗”等改革舉措,創新推出土地出讓“雙信三即”等做法,全力為德企營造“最舒心”的發展環境。30年為合作注腳,為共贏點贊。奏響合作之聲,凝聚眾行之志,攜手30年的開放合作,跨越山海的友好之約,這是孕育希望、走向未來30年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八)所有的成功,都源於一個堅定的開始﹔所有的榮光,都誕生於接續的奮斗之中。

30年,足以讓窖藏新酒變成陳年佳釀,足以讓啼哭嬰兒成為穩重青年。對於太倉對德合作而言,30年,足以脫胎換骨,成就典范。30年的務實奮進,為對德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30年的砥礪前行,為對德合作開創未來凝聚了磅礡力量。

每一張照片都書寫一個故事,每一幀畫面都記錄一段歷史。在中德合作展示館裡,有一些老照片,“儲存了”時光,有一些新照片,“驚艷了”世人,但它們都在見証,這裡如何不忘初心、從“芯”出發、“典”亮新程!

回望30年,留在記憶裡的,不只是節節攀升的德企數字,恢宏壯觀的對德合作篇章,更有一個個寫滿希望夢想、飽含時代溫度的中德合作太倉故事。

(九)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人們隻有借助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也隻有借助現在才能瞭望未來。歷史,也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歷史的長河有時迂回曲折,有時一瀉千裡,這其中有客觀的契機,也有人的主觀努力。回望30年對德合作,我們遇到了風險與挑戰,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德合作,才使我們有底氣有實力斬關奪隘,一路向前,成就典范。今天,困難與挑戰仍在,信心與勇氣依舊。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我們的對德合作必將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歷史的契機又一次等待我們把握。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鑒今,志在開辟未來。心有所向,路必不遠。風物長宜放眼量,三十而立從頭越。全市上下正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太倉新實踐,聚力建設婁江新城,打造國家級對德合作平台,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全面打響“對德合作看太倉”品牌,“德企之鄉”必定會續寫對德合作更多的“成功故事”。

來源:新華社-參考消息網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