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人民日報:一家整車線束龍頭企業帶動近五十家供應商聚集江蘇昆山

本報記者 王偉健
2023年04月13日07: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13日 第 04 版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 2023年04月13日 第 04 版版面截圖

原標題:

一家整車線束龍頭企業帶動近五十家供應商聚集江蘇昆山

一束線串起一條鏈(一線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特別是汽車產業,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步伐加快,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

江蘇昆山,931平方公裡的面積,1298家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卡位入鏈,整合資源,同頻共振形成創新聯合體——龍頭企業帶動牽引,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從跟跑、並跑到逐漸領跑,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飛躍。

沿著昆山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成長足跡,可以清晰看到產業鏈形成、發展與壯大的脈絡。無數奮斗的故事,已經、正在和即將發生。一個個自強不息的企業,夯實產業根基,讓我國產業鏈供應鏈更具韌性、更安全可控。

——編者

行駛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常常經過幾個路口就能看到一家與汽車相關的企業。作為我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江蘇蘇州昆山擁有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1298家,產業鏈齊全、配套能力出眾,2022年總產值約600億元。

以汽車電路的主體——整車線束為例,僅圍繞一家龍頭民營企業,就有近50家供應商聚集昆山,在這條成熟的產業鏈上,上下游分工明確,供需合作緊密。

為何是昆山?

讓我們走進這座蘇南城市,沿著聽上去有些陌生的“線束生產線”,去尋找答案。

跟跑

從零起步,將整車線束“造出來”

如果說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那麼由電線、接插件和相關輔材所組成的線束則相當於汽車的神經和血管。線束質量不過關,可能導致汽車失靈甚至自燃。

曾經,整車線束產業鏈的話語權掌握在合資品牌手中,本土企業採用來圖加工模式。如今在昆山,這一局面已經改變。

“隨著產業鏈做大做強,我們掌握了設計權,選哪家供應商,自己定。”吳劍,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帶領滬光的設計團隊和昆山德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朝夕相處,同步開發新項目。“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德可供應的零部件圖紙畫出來,交給滬光統籌設計。”德可研發人員蔣梟辰說。

要設計出一套整車線束,正是靠產業鏈上的企業如此聯動。在昆山,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卡”入滬光牽頭的這條鏈。

鏡頭拉回1995年——

彼時,上海汽車產業發展迅猛。緊鄰上海的昆山把握機會,以區位和成本優勢,引來大批汽車相關企業。激蕩的時代浪潮下,滬光在昆山土生土長、順勢而起。

1988年進入行業,經過近8年發展,滬光當時的業務范圍已從工程車擴展到商用車、乘用車,但依然是一家普通代工廠:廠房簡陋不堪,生產線陳舊落后,技術水平也沒有大的突破。

創始人成三榮沒想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徹底改變。一天,一家汽車貿易公司找上門。對方帶來車型圖紙,想讓滬光設計整車線束。數百萬元的生意,如果能拿下,將是滬光接過的最大訂單。

然而,沒有技術人員,沒有生產線,甚至連採購什麼原材料、去哪裡採購都不清楚。一台汽車的整車線束起碼有數百個回路,此前,滬光最多隻能生產幾十個回路。

多方打聽,成三榮得知天津有家企業能產整車線束,他當即踏上火車,把技術人員請回昆山。需要的零部件一個個列出來,卻很難採購到。他們隻好花大價錢,委托香港一家外貿企業代為採購,前后用了大半年時間,零部件才全部到位。

雖費盡周章,但滬光嘗到了甜頭。成三榮決定,進軍整車線束行業。

彼時,國內汽車自主品牌嶄露頭角。滬光乘勢而為,業務迅速增長,並瞄准下一目標——拿下合資品牌客戶。

“合資企業供應商的准入門檻非常高,我們得不斷改進技術,才能闖進去。”成三榮回憶,為了能給大眾供貨,滬光每年都請對方的評審團隊來審核4次,發現問題,立馬解決。

又是5年時間,一次次審核,滬光從C級供應商“磨”成B級,可以給大眾供應部分線束﹔直到2012年,才終於成為其整車線束供應商。

盡管如此,國外供應商起步早、技術成熟、成本控制更好,當時依然把控著行業話語權。生產一套大眾整車線束,需要上千個零部件,小到膠帶、端子、橡膠件,大到電器盒、導線、護套等,90%以上靠進口——不僅成本下不來,常常還得看國外供應商的臉色。

“要打破外資壟斷,僅靠我們一家之力遠遠不夠。”成三榮說:“如果不能建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國產整車線束就很難成氣候。”

並跑

深度融入,促進企業群“聚起來”

走出滬光總部大樓,沿著昆山古城路一路往北,大約半個小時車程,就到了福田塑膠制品廠。

廠房裡,設備琳琅滿目,工人有序忙碌。黑色、白色塑料粒子混在一起,通過機械手臂,源源不斷被吸入生產線內。另一端,機器吐出一根根黑色波紋管。這些波紋管經過切割打包后,將被裝車運往20多公裡外的滬光原料倉庫。

小小的波紋管,看似和普通塑料管沒什麼區別,卻具備耐磨、降噪、阻燃、防腐蝕、抗干擾等多種功能,套在線束外,起到關鍵保護作用。

“我們給滬光供了20多年貨。”福田塑膠總經理吳福弟回憶,2001年,靠著1條生產線、6套模具,當時53歲的吳福弟向親戚朋友借了50萬元,接下滬光的第一筆訂單,開啟創業之路。如今,福田塑膠年產值已過千萬元。

在昆山,整車線束產業鏈的吸附力逐漸增強,滬光已成為20多個全球知名汽車企業的供應商。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本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來到滬光總部工廠,上千平方米的開線車間裡,各式各樣的自動化設備令人目不暇接。工人在控制室裡點點按鍵,一盤盤五顏六色的導線、端子、模具等,就通過智能物料傳輸系統以及有軌制導車輛系統,送至開線工位。經過加工,再自動運到指定位置。

這套智能物料傳輸系統的供應商——榮智工企智能技術(昆山)有限公司,距離滬光總部工廠隻有10余公裡。

榮智工企創始人之一徐海棟,干了10余年倉儲自動化。企業初創時,名氣小、訂單少。2019年初,面對滬光一個近2000萬元的大訂單,榮智工企迅速擴大團隊,引進新設備,幾個月就拿出一套高標准智能物料傳輸系統。

項目順利實施,榮智工企在業內“一戰成名”,隨后又成功拿到京東、寧德時代等企業的訂單。

整車線束產業鏈上,國產零部件的影響力持續提升。“現在,一半以上零部件都能從國內供應商拿貨。”成三榮說,就近採購,成本下降,產品競爭力也就更強了。

不少外資企業也開始往昆山聚集。

德國知名企業科絡普,僅每年給滬光供應的各種膠帶價值就超3000萬元。2014年,科絡普在長三角的子公司搬家,來到距離滬光隻有20多公裡的平謙國際(昆山)現代產業園。瑞士連接器龍頭企業泰科電子,也正謀劃在滬光周邊建新廠。“緊靠著我們在亞洲的最大客戶,供貨可以更便捷。”泰科電子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昆山吸引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汽車相關產業投資商前來投資。

鏈上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和政策的改善。今年,“真金白銀”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江蘇省出台42條措施,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其中很多舉措與我們息息相關。”滬光相關負責人介紹,例如,安排12億元工業和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支持工業企業開展免費診斷、高端化改造升級、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標杆示范和融合應用創新等項目建設。蘇州在此基礎上,再推出55項“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為了更好推動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昆山也在充分利用上海汽車產業外溢的優勢,以昆山開發區為前沿陣地,培育較完善的汽車相關產業鏈,並集聚一批科技園區、創新中心、研發機構。

昆山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康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做大做強、做新做精,深度融入長三角汽車產業鏈。

領跑

形成聯動合力,讓產業鏈“強起來”

在滬光的一棟廠房裡,有個神秘車間。除了特定工作人員外,其他人不經允許禁止入內。穿上白色防塵服和灰色鞋套,戴上防塵帽,再經過嚴格的入場檢查,記者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了這個車間。

十來米長的生產線上,20多隻大大小小的機械手臂一字排開,不停抓放著橙黃色的高壓線束。每隔20秒鐘,就有一根電動汽車充電線從這裡下線。

汽車線束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成三榮介紹,通常來說,線束廠人均年產值能達到40萬元就算不錯了。為突破天花板,2015年起,滬光投入巨資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如今,從倉儲、開線、壓接、檢測到總裝等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智能化生產。在很多智能化車間裡,人均年產值達到了200余萬元。

智能化改造能夠成功,也離不開產業鏈上企業的密切合作。

滬光隔壁,坐落著昆山標新公司。從昆山標新的演示屏上可以看到:一台小機器,4隻機械手臂,一個個比米粒還小的螺絲、一片片比紙張還薄的金屬片被精准抓取,安裝到手機金屬外殼上。

“這麼一台小小的機器,干活能頂20個工人。”公司總經理李建榮說。

過去,昆山標新主要給蘋果代工廠提供自動化設備。2018年,昆山標新和滬光決定,合作研發汽車線束自動化生產線。

從手機到汽車線束,跨度非常大。“此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汽車線束,對行業標准更是一無所知,可以說是從零起步。”李建榮說。

好在雙方緊密配合,遇到難題了,技術人員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如今,他們合作開發的智能化生產系統已進入第三代。每年,都有價值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智能設備進入滬光的車間,逐漸替換之前的進口設備。

正是這種上下游企業間的緊密配合,讓昆山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逐漸由大變強。2022年,全市共有規上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173家,主要涉及發動機、馬達、輪胎、輪轂、線束等領域,總產值約600億元,同比增長20.2%。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証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徐康表示,接下來,不僅要繼續吸引更多優質的外資企業走進來,還要鼓勵支持更多本土汽車企業走出去,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共同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評論:更好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江蘇昆山,一城之內,竟有千余家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集聚,不得不讓人感嘆市場之偉力。

集群的萌生,鏈條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市場之手無形,效力卻在時光流淌中顯現。

離上海近、成本低,這是眾多企業落戶昆山的最初動因。從拓展業務后初次嘗到甜頭,到不斷提升工藝以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從共同研發來降低成本,到效率瓶頸倒逼創新升級……當地汽車產業鏈的每一次跨越,都有著強烈的內生動力,涌動著蓬勃的市場力量。

有效市場,推動企業間充分競爭、優勢互補、以大帶小、形成合力。上下游企業間如同轉動的齒輪,彼此咬合,環環相扣,牽引整條產業鏈飛速躍升。

有為政府,促進市場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找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之間的結合點,應尊重市場規律,順“市”而為:頂層設計上,以當地資源和優勢為航標,找准位置,從而避免盲目跟風、扎堆立項﹔規劃布局上,以“關聯度”為卡尺,注重縱深分工,而不是貪多求全、一哄而上﹔既不人為設置壁壘,也不強行“拉郎配”,技術、數據、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方可自由便利地流動起來。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市場優勢得到更好發揮、鞏固增強,產業鏈將更為完備、更具韌性,中國經濟必將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蔣雪婕)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