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金太倉”是如何煉成的?
航拍太倉港集裝箱碼頭。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30年前,《人民日報》在一篇頭版頭條《蘇州躍起六隻虎》裡這樣寫到:這六隻“虎”,就是蘇州所轄的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縣、吳江六縣市,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
作為當年的蘇州“六虎”之一,太倉正是在報道發表的1993年撤縣建市。30年過去了,百強縣榜單早已迭代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太倉持續穩居前十。
30年,太倉港從打下第一樁發展到集裝箱吞吐量突破800萬標箱﹔30年,太倉德企總數從無到有,去年底發展到478家﹔2022年,太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53.57億元,是1993年的30倍。
三十而立,“金太倉”是如何煉成的?
港產城的協奏曲
太倉地處富庶的蘇南,古時有“天下糧倉”之稱,也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現代的太倉,依港而立,因港而興。
走進太倉港,映入眼帘的是塔吊林立、巨輪穿梭,集裝箱裝卸作業一派繁忙。老港口人徐寧龍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太倉港30年來的變化。
太倉港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擁有38.8公裡黃金岸線、-12.5米深水航道。截至2022年,太倉港已開發利用岸線13.5公裡。2022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802.6萬標箱,穩居全國第八,連續5年位居江蘇第一。
太倉港發展的時間軸顯示:1992年10月28日,太倉港石化碼頭打下第一樁﹔199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太倉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1996年11月8日,太倉港作為國家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
從打下第一樁到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太倉港用了15年時間﹔從100萬標箱到400萬標箱,用了9年時間﹔從400萬標箱到700萬標箱,僅用了5年時間。“以前是我們等業務,現在是業務找上門。”徐寧龍說。
依托資源優勢,太倉港已具備較好的產業集群基礎,港區打造了世界500強、央企、歐美企業三個特色企業集群,形成了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健康醫藥、現代物貿四大主導產業以及高端潤滑油、輕工造紙、電力能源三大傳統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布局。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李善良教授建議,未來,太倉要打造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的全新格局,科學編制多規合一的城市規劃、產業規劃和港口規劃,做到雙向銜接、雙向讓渡,港口規劃與物流園區、產業園規劃空間融合,進一步優化港城空間布局。
拼出“太倉速度”
14萬家市場主體在這裡生根開花,近4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這裡落戶,三大主導產業邁上千億級台階,三大特色產業加速壯大,“建總倉、到太倉”“做航空、到太倉”等產業名片持續擦亮。這樣的太倉,是怎麼來的?
“是拼出來的。”近日,在太倉市撤縣建市三十周年暨德企發展30年大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汪香元回答說:“是撤縣建市30年來,歷任黨員干部和廣大老百姓拼出來的。”
“拼出‘太倉速度’,就是使命所在。”汪香元說。
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30年來,太倉堅持制造業立市,緊抓東部沿海發展機遇,從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到外資企業外向型經濟,再到建設“3+3”產業集群,太倉走出了一條不斷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其中,大量德資企業的入駐是從太倉發展過程中的一大亮點。
1993年11月,首家德企克恩—裡伯斯落戶太倉,這是一家彈簧行業“隱形冠軍”。剛落戶太倉時,企業僅有6名員工,租賃的廠房不過400平方米左右,主要為中國客戶生產安全帶彈簧。如今,這家企業員工超過1000名,擁有50000平方米現代化廠房。企業運營負責人吳勉強介紹,目前生產的各類彈簧產品超過了1800余種,其中安全帶彈簧一度佔到國內市場份額的70%。
如今的太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德企之鄉”。到2022年,太倉德企總數達到478家,集聚了5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德企投資總額近60億美元,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全市制造業德企數量佔比全國10%。當地提出,將深入推進以經貿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德合作,做優中德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業態,力爭到2025年引進德企總數達到600家。
“作為蘇州重要板塊之一,太倉將立足‘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建設路徑和發展內涵,勇擔時代重任、不負歷史榮光,先行先試、敢為善為,以拼出‘太倉速度’、全力振翅高飛的過硬成效,讓中國式現代化在太倉充分展現可觀可感的現實圖景。”汪香元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