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解讀丨“萬億城”南通為何發出谷雨之約?

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
2023年05月11日07:54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南通創新區科創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南通創新區科創園。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對人才的渴求,“萬億城”南通從未有像今天這樣強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南通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副處長陳小飛看來,這在當地,從政府到企業都已從思想認知的共識走向了步調一致的行動。

今年3月底,南通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一項決定:將每年的“谷雨”(陽歷4月20日左右)確定為“南通人才日”。這也是江蘇省首個通過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確定的“人才日”。“這是將‘雨生百谷、生機勃發’的美好寓意和人才的專屬節日結合了起來。”陳小飛說。

2023“才匯江海恰風華”高校校園行系列活動開幕,南通國際青年人才港簽約,高校畢業生見習(實習)+就業供需對接會舉行……就在谷雨節氣這一天,南通首個“人才日”如約而至。

以專屬節日的形式禮敬人才,南通為何發出這場谷雨之約?

做足“人才功夫”

將每年的“谷雨”設為“人才日”,背后是南通對於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感。

2020年,南通GDP突破萬億元,成為江蘇第四座“萬億城”,下轄7個縣(市、區)GDP均超千億元。經濟的台階式跨越發展,對人才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通是全國聞名的教育之鄉,但前些年回來的就業創業者並不多,當地流傳著“高考出去一火車,畢業回來一卡車”的俗語。如今,這種情形正在悄然改變。

“到底是回來發展,還是留在國外?”2015年,90后顧超從倫敦大學畢業后返鄉考察,“與蘇南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扶持創新創業的氛圍早已今非昔比。”

最終,顧超選擇在家鄉創辦江蘇中研宜普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專注於有機廢氣治理行業,已入選江蘇省級瞪羚企業,先后獲得市、區研發獎勵近百萬元。

在顧超看來,作為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的發展中城市,南通給了他廣闊的舞台,他與這座城市共成長,享受了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隨著人才政策的不斷優化,一批批青年才俊正源源不斷地涌向南通,不但吸引了本地人才返鄉,也為外地人才落戶南通提供了便利條件。

“南通給我的感覺沒有那種陌生感,反而很有親切感。”一個多月前,中國海洋大學應屆畢業生張寒到南通參加省公務員面試期間,免費入住了青年人才驛站。據了解,南通自去年7月啟動青年人才驛站,面向異地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開放,僅需通過線上申請即可實現拎包入住。目前,全市12家青年人才驛站基本實現了各區縣全覆蓋。

進入新世紀以來,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賡續崇文重教、尚賢愛才的歷史基因,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最強引擎。2021年,南通跨入人口淨流入城市行列,770多萬常住人口中各類人才超過150萬人。

打造“人才之城”

人才引得來,如何留得住?這就需要營造政策環境,形成人才強磁場。

“我們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江海英才集聚工程’為抓手,持續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推出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保障,構建‘如魚得水、如鳥歸林’的一流人才生態。”陳小飛說。

迄今為止,南通連續13年實施“江海英才計劃”,迭代升級“人才新政”至3.0版本,堅持真金白銀“傾心引才”,按照“兩院”院士每人200萬元、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每人100萬元、省級學科帶頭人每人50萬元的標准發放安家補貼。在引進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上,推動“江海英才計劃”實現全市域覆蓋,各縣(市、區)的人才項目均可享受市、縣兩級創業啟動資助,其中個人最高500萬元,團隊最高600萬元。

顧超的回鄉發展,也為南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重慶人張強就是該公司36名工程師中的一位。2019年,張強從南京工業大學畢業,3年前加盟顧超的創業公司,現已成長為公司骨干。

作為優秀青年人才,張強也享受到了相關政策補貼,選擇在南通成家立業。據了解,南通已將人才津貼和各類保障覆蓋到全日制大專畢業生(包括技工院校高級工班畢業生),從大專到博士每月分別補貼500至3000元,創業人才與江海英才的補貼疊加最高每月可領取8000元,覆蓋面和補貼標准全省領先。

南通市及各縣區的最新人才新政規定,在“江海英才”一卡通定制子女入學、配偶子女落戶、人才出入境証件辦理、汽車上牌、駕照換領、公積金申領等專屬服務基礎上,對持卡人才及其配偶的父母給予每月2000元不超過5年的養老補貼。此外,南通的醫療資源與上海全面接軌、同城同質,大劇院、美術館、博物館、體育館等設施一應俱全,空氣質量連續多年江蘇最優,公眾安全感長期位居江蘇前列,可以讓各類青年人才樂享高品質的生活。

讓江西九江姑娘曹榮利沒有想到的是,南通“組織部長當紅娘”讓她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人生伴侶。兩年前,剛到南通工作的她在南通市委組織部和團市委主辦的“情暖江海·愛在通城”大型青年婚戀交友活動上,認識了愛人小江,兩人當年12月就領取了結婚証。

南通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封春晴表示,除了真金白銀“引才”、真情實意“留才”外,南通始終如一關心青年人的婚戀大事,常態化開展婚戀交友主題活動,讓更多的優秀青年“因為一座城、結識一個人、安下一個家”。

深挖“人才紅利”

南通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長江以北唯一城市,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在此交匯,船舶海工、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6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等16條優勢產業鏈正強勢崛起。

人才聚,則產業強。享受到了南通人才政策紅利的,不僅是人才,還有產業鏈上的企業。

山東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的趙雲琨,2019年入職國內光電纜巨頭中天科技旗下中天射頻電纜有限公司。他說,最終選擇來南通,與這裡對高層次人才優厚的的補貼政策密不可分,“不僅每月發放生活津貼,還對購房自住的人才給予一筆購房補貼”。

“政府的人才政策,讓企業最終獲益,形成了多層次的人才矩陣。”中天科技相關負責人葉振華介紹,中天科技16000多名員工中,本科以上學歷4403名,其中博士33名、碩士437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3600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8人、副高級職稱122人、中級職稱820人。此外,公司員工獲評省雙創人才30人,雙創團隊2個,省333人才19人,市226人才34人,江海英才24人,南通開發區星湖計劃15人,如東縣扶海英才6人。

“十三五”以來,海門區形成了先進金屬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兩大成長型產業,以及現代家紡、現代建筑兩大傳統產業為主導的“3+2+2”產業集群。“隨著重大項目的相繼落地投產和存量企業的持續做大做強,人才‘蓄水池’不斷擴容,全區崗位需求量近五年年均增長4.7%,每年入職企業的大學生超過4萬人。”南通海門區區長沈旭東介紹,在海門企業工作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月平均工資超6000元,碩士畢業生可達10000元,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的研發崗年薪超30萬元。

圍繞現代農業、生物醫藥、城市規劃、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產業發展,南通海安市突出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的創新創業載體,大力推進“不見面審批”改革,推出創業啟動資助、金融政策支持、培訓深造補貼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競爭力強的扶持政策。為緊缺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也為重點產業發展注入了發展活力。

“當前的南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求才若渴、唯才是舉、惜才如金。”在南通首個“人才日”上,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表示,“真誠希望,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最美的際遇是‘恰好有你’、最好的風景是‘與你同行’。”

(責編:李靜曄、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