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

砥礪深耕創新“試驗田” 長三角乘風破浪再起航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3年05月25日09:33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一條“斷頭路”打通,兩省通勤從40分鐘車程縮到5分鐘﹔

一輛跨省公交架起“連心橋”,兩地居民串門、趕集更熱鬧﹔

一條河流聯合整治,一池綠水,兩岸送青,鳥語花香惹人憐。

……

在長三角地區,這樣的跨省聯動已然成為新常態。

位於滬蘇交界處的元蕩湖成為一體化治理的典范。 上海市青浦區供圖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正式揭牌,標志著這塊“試驗田”全面進入施工期。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35年達到較高水平。

如今,長三角一體化推進程度如何?近日,“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實踐”網絡主題採訪活動組織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三省一市主要媒體,深入滬蘇浙皖數十個點位進行採訪調研,一窺長三角地區在現代化建設方面的探索和經驗——

公共服務跨省通辦,異地辦事不再“山高路遠”

“這辦事效率和服務態度,太贊了!”鄧鮮花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

因女兒讀書需將戶口遷到浙江,浙江省德清縣武康街道居民鄧鮮花犯了愁:孩子戶口在安徽省渦陽縣義門鎮老家,自己上班很忙沒有時間回去。

鄧鮮花通過視頻遠程辦理遷戶口業務。 浙江德清公安供圖

5月8日,武康派出所工作人員得知后,告知其可通過網上辦理。鄧鮮花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通過“視頻遠程辦”進行操作,短短幾分鐘就辦理了遷戶口業務。

這樣的例子,在長三角地區不勝枚舉。

“上午申請,下午到賬,效率真高啊!”在蘇州市吳江區就醫的李先生由衷為“區塊鏈+醫保在線”智能報銷服務點贊。

李先生是浙江省嘉善縣戶籍人員,在該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但他長期在吳江生活。半年前,李先生因急診在吳江區第五人民醫院產生了一筆費用,由於回嘉善縣報銷比較麻煩,就一直拖著。近日,李先生聽說嘉善推出了“區塊鏈+醫保在線”快速理賠應用,於是便登錄手機APP嘗試報銷,沒想到按照提示操作,幾分鐘就完成了醫保報銷申請,費用在當天下午就匯入了他的銀行賬戶,這樣的“醫保速度”,讓李先生直呼“生活在長三角,太方便了”。

“目前,該應用支持浙江、江蘇等地17家定點機構跨區域醫療費用線上報銷。”嘉善縣醫療保險服務中心副主任楊愛萍介紹說,“示范區內的相關醫療單位已實現互聯互通,隨著應用的推廣,我們也在爭取將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納入其中。”

陳列在規劃展示館內的創新成果。 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在示范區規劃展示館內,一張長桌陳列著上百份通知、規劃等,這是示范區成立3年多來累計形成的11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已向全國復制推廣。

自2019年5月長三角“一網通辦”正式上線,4年來,上海會同蘇浙皖三省共同推進,上線148項服務,累計全程網辦超過642.84萬件,線下窗口服務超過32萬次。跨省申領身份証、跨省戶口遷移、跨省就醫、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在醫療、教育、政務服務等諸多領域,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的創新舉措,正一個接著一個不斷涌現。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多“雙城”變為“同城”

上午9時30分,一輛“皖P”牌照的新能源公交車,從安徽宣城郎溪縣梅渚客運站駛出,30分鐘后,這輛公交將抵達終點站——江蘇溧陽社渚公交站。

2022年1月18日,“梅渚-社渚”公交專線正式開通,全長10公裡,運行時長約30分鐘。線路不長,意義不小,這是郎溪縣開通的首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如今,這條跨省公交運行一年多,已成為兩地居民往來、相互串門的“連心橋”。

跨省公交在梅渚客運站整裝待發。 人民網 胡雨鬆攝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位於兩省交界處的地市區縣,在公共交通互聯上都遇到過‘近而不聯’的問題,即使兩個公交站牌相距僅1公裡,公交車也開不過去。”郎溪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方威介紹稱,梅渚與社渚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兩地居民有互相“趕集”的習俗。“特別是老年人,在公交開通前,不舍得打車,騎著小三輪車就上路了,非常不安全。”

近年來,在長三角地區,省際毗鄰公交網絡體系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年底,省際毗鄰公交線路累計達95條,不僅改變了兩地居民的出行方式,更增添了一份保障。

“好的,我現在馬上出發!”中午,律師張園園接到客戶電話,她立即在網上購票,同時馬不停蹄趕往上海虹橋站。張園園所在的律師事務所位於上海陸家嘴,2號地鐵直達上海虹橋站,地鐵與高鐵無縫銜接,不會有堵車困擾。

自從5年前擔任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后,張園園就成了高鐵的常客。“從畢業到工作,十余年間,我感覺長三角地區的高鐵越來越方便,尤其是南京、杭州這些省會城市,幾分鐘就有一趟車。”張園園回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很多城市出庭,都能當天來回了。

不斷拉近的時空距離,讓長三角地區更多“雙城”變為“同城”。截至去年底,長三角高速鐵路運營總裡程超6600公裡,覆蓋95%的設區市,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群首位。“軌道上的長三角”越織越密,為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可靠運力支撐的同時,也讓居民享受到更多“時代紅利”。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護綠水青山繪江南畫卷

一腳踏在上海青浦,一腳踏在江蘇吳江,這神奇的一幕就發生在元蕩橋上。元蕩位於滬蘇省際邊界,這是2019年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成立后打通的首條省際“斷頭路”,將兩地通行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5分鐘。

站在元蕩橋上,感受“一腳跨兩地”的奇妙。 人民網 顧海民攝

“原來元蕩的岸線周邊,要麼是養殖的魚塘、荒地,要麼就是被一些企業佔用,老百姓是走不進來的。”上海市青浦區水利管理所副所長向赟旭介紹說,隨著元蕩生態岸線整治工程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市民在周末節假日來湖邊郊游。

攝影愛好者陸文忠的家就在元蕩湖旁,“小時候,湖上沒有橋,兩邊親戚來往,都是靠擺渡。”這幾年,湖上建了好幾座橋,吸引了很多人來打卡。而陸文忠常在這裡“出沒”,卻不是為了打卡“網紅”橋,而是為了觀鳥、拍鳥。“去年夏天,我在湖面上發現了一批須浮鷗,它們在野生菱角上筑巢、生蛋、孵小鳥,非常有趣,這也証明了元蕩周邊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前來繁衍生息。”

滁河,是蘇皖兩省的界河,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5月的滁河,一水將綠繞,兩岸送青來。漫步於此,草木豐茂,白鷺翩躚,移步易景。

滁河,蘇皖兩省的界河。 人民網記者 陶濤攝

眼前的景象勾起了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村民趙海清的回憶。他在這裡生活了30多年,從“雜亂無章”到“綠色秀帶”,趙海清清楚記得,這個改變始於2018年年底,當時蘇皖兩省簽訂了《關於建立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合作協議》。最終在2019—2021年期間,滁河陳淺斷面年均值達到Ⅲ類考核要求,滁州市獲得江蘇省生態補償資金4000萬元,滁州安心“收錢”,江蘇則愉快“掏錢”。

長三角地區河網密布,湖蕩縱橫,單是示范區范圍內就有100多條骨干河道,面積50公頃以上的湖泊有76個,還有47個跨界水體。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源地和實踐地,三省一市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重要位置,打破跨區合作壁壘,建立起生態環境共聯共保常態化機制。2022年,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較2019年提升21.2個百分點,上升到96.2%,無Ⅴ類和劣Ⅴ類斷面。水清岸綠,游人如織,這裡已然成為人居向往之地。

產業體系協同創新,邁出互利共贏嶄新步伐

“以前遇到技術難題,得自己想辦法去找資源,現在隻需要在平台提需求。”如何開發高性能雜化纖維材料,是困擾上海德福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多年的技術難題,今年年初,企業通過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長三角國創中心)揭榜挂帥公共服務平台發布需求榜單,最終被江蘇南通創新區先進功能纖維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揭榜,並與上海德福倫簽訂了技術委托合同,推動研究所技術成果轉化和科技項目孵化。

企業發榜提出需求,長三角國創中心搭建平台、匹配資源,對接長三角高校院所揭榜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終推動技術成果轉化,這種產業體系協同創新、聯動發展的場景在長三角地區並不罕見。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創中心。 人民網 顧海民攝

被稱為“改革試驗田”的長三角國創中心,是由科技部批復,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江蘇、浙江和安徽相關機構共建的綜合類國家級技術創新平台,於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總部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

“長三角國創中心在上海和江蘇建設了92家研究所和功能型平台,與國內龍頭企業成立了310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聯創中心,這些都為揭榜挂帥項目的成功對接打下了堅實基礎。”長三角國創中心副主任譚瑞琮介紹。

坐落在蘇州高鐵新城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便是長三角國創中心在籌建階段探索成立的重大集成創新平台。“2021年年初,我加入了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平常在上海給學生上課,沒課時就來蘇州為企業解困。”趙冰冰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老師,作為長三角高校先進材料創新聯盟成員學校的老師,她對此感觸頗深,“有這樣一個平台,讓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工業應用結合起來,既能實現更好的授課效果,又能把習得的知識應用到企業發展中。”

坐落在蘇州高鐵新城的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 受訪者供圖

“跨越鴻溝,需要有合理的資源整合配置,包括資金、人才團隊等。”譚瑞琮認為,“國創中心不是想辦法把一個科學家變成企業家,而是提供一個平台,通過給科學家資金、政策、專業化的培育,整合相關的團隊和資源與其匹配,使其能夠快速從學術走到技術和產業層面。”

譚瑞琮介紹,截至2023年5月,長三角國創中心擁有研發人員150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與環保等領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近6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近5年、一體化示范區揭牌近4年來,長三角地區的發展變化清晰可見: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環保一根線,市場一體化,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親……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唐小麗 康夢琦 王丹丹 張磊 周坤 胡雨鬆 黃啟源 楊維瓊)

(責編:周夢嬌、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