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沛縣:“草根足球”往事與新生
淮海經濟區“村界杯”農民足球賽現場。白雪攝
踢完“村界杯”,八堡村46歲的孟濤和七堡村53歲的李強又去忙各自的生意了。他們分別是江蘇沛縣鹿樓鎮七堡八堡村足球隊U40組和U50組的隊員,“五一”期間剛剛回來參加了淮海經濟區“村界杯”農民足球賽。
平時各忙各的,閑來相約踢球,是當地一眾足球愛好者的傳統。連續四年的春節,八堡村足球場就沒閑著過,特別是今年的球賽從正月初一踢到初七,從本地火到網上,也引出了“五一”檔這場有7支農民足球隊參加的“村界杯”。
對這裡的百姓而言,日常周末的“約圈”和像這樣重要節日的“大賽”,都是他們為之歡欣的樂事。這裡的人們為啥愛足球?原來,沛縣蹴鞠活動古已盛行,每逢春節組織球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年間,而農民在打谷場上“踢布蛋”則是如今一些耄耋老人的早年記憶。
1977年,沛縣八堡果林中學足球隊合影。沛縣七堡八堡村足球協會供圖
八堡村第一隻足球
七堡村、八堡村兩村相鄰,人們對足球的熱愛不約而同,也不分男女老幼。
這份熱愛的源頭在哪裡,八堡村82歲的村民劉洪愛說不上來,隻記得“我打小就看村裡的大人們踢‘球’,他們踢,我跟著跑。”
“那時候其實沒有球,我們用爛布條纏成團,叫‘踢布蛋’﹔沒有球鞋,就光著腳踢﹔沒有球場,就在打谷場上踢﹔沒有計時器,就在球場邊上點一根香,燃完差不多30分鐘。”劉洪愛回憶。
直到1958年,八堡村才有了第一隻足球。“這家3分錢、那家5分錢,村裡家家戶戶都出錢了。”74歲的翟居義記得那是在一個夏日,當年20歲的李僅堂揣著鄉親們一起湊的25元錢,背著饃饃步行30公裡去縣城買足球。第一趟沒買到,得知鄰縣有足球賣。第二天一早又出發,步行來回100多公裡,終於買到了手。
談起當年的場景,翟居義娓娓道來:“我們一群小孩和幾個大人在村口等得望眼欲穿。足球到了,村裡還舉行了一個開球儀式,接著迫不及待地辦了一場球賽過把癮。”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村民對足球的感情可謂“寧舍一頓飯,也要把球看”。“上世紀60年代,家裡最值錢的就是一隻羊。我父親很愛足球,他看到村裡的球員吃不飽,就想把家裡的羊賣了給他們改善伙食。”年過九旬的李心明身體依然硬朗,他在年輕時帶隊參加過1987年的全國農民足球賽。
李心明、劉洪愛、翟居義……基本都是一家幾代人踢球,這樣的“足球世家”在七堡村、八堡村比比皆是。“七八十歲的老頭都能踢上幾腳,老太太也知道什麼是越位。”七堡八堡村足球協會會長李居海笑著說。
“19號越位了,裁判快吹哨。”今年春節球賽時,村民們看到一名隊員明顯越位,在球場邊齊聲高喊。這在當地早已見慣不怪。
“草根足球比賽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也會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南京郵電大學體育部黨總支書記陳友民認為,這種不重輸贏、原生態的群眾體育活動,不僅在線下受到村民球迷的歡迎,在網上也受到大量網友的追捧,還原了體育的本色。
1980年代,村民們在打谷場上踢球。沛縣七堡八堡村足球協會供圖
代表全省踢比賽
在后生們眼裡,翟居義稱得上是一位“足球教父”。1970年代起,當地足球運動逐漸走向專業,就和他有關。
1973年,翟居義獲得了到徐州師范學校體育專業進修的機會。“老師們來自北京、天津這些大城市,給我們講踢球的規則、動作要領和專業知識,我記在本子裡,又去圖書館借書看。”翟居義用手比了一隻足球直徑的距離,說他多年的足球筆記大概有這麼厚。
進修一年回村后,翟居義被八堡中學聘為足球教練,大批青少年開始接受專業訓練,球賽也逐漸變得規范起來。
據《沛縣志》記載,1980年,縣裡農民體育活動多以武術、足球為主,閑暇時一些農民自發組織在生產隊禾場上或麥苗裡踢足球。1986年春節,七堡村組織農民足球隊邀請賽,安徽省、大屯煤電公司、朱王庄、鴛樓鄉等代表隊參賽,每天觀眾達5萬人次。那一年,李居海12歲,他記得,“麥垛上、樹上全是人,還有爬上房頂看的,那場面可壯觀了。”熱情的村民們也拿出准備過年的食物,像酥菜、丸子、發饃等送給運動員吃。
1987年,七堡八堡村足球隊代表徐州市參加江蘇省農民足球比賽,獲得了全省冠軍。同年10月,這支球隊又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農民足球賽,獲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也是在這場比賽中,當年17歲的李強引起了不少教練的關注。一位來自北京的教練見識了他精湛的腳法,邀請他加入球隊。“因為家庭的原因,我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家鄉,但我的生活一直沒有離開過足球。”如今已年過半百的李強,顛起球來依然游刃有余。
足球運動在兩個村扎根生長的過程中,深深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村民,其中也不乏有人踢到了專業隊。“受我們這裡足球氛圍的熏陶,我女兒李丹娣從小喜歡足球,曾在江蘇女足效力3年多。”李居海介紹,僅他們兩個村而言,因足球特長被選拔進入省市體校的足球運動員就達50人以上,先后入選國字號的球員共有4人。
“小時候我覺得父親的腳有魔力,他讓球往哪個方向滾,球就往哪個方向滾。”46歲的燕憲譽是七堡村人,1995年從徐州市體校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沛縣體育局工作,一直從事著體育工作。他說,是足球塑造了他的人生軌跡。
淮海經濟區“村界杯”足球賽現場觀球的群眾。白雪攝
足球運動與鄉風文明
李心明的兒子李和強曾在1986年到江蘇省體校學習足球。后來,李和強成為一名出租車司機。每天,當時針快指向下午4點時,他總是雷打不動地停下手中的活兒,趕到當地一所小學教孩子踢足球。原來,他還是一位兼職足球教練。
在此次淮海經濟區“村界杯”農民足球賽開幕式上,翟居義帶著女兒和外孫為比賽開球。除了自己當過體育教師,翟居義的女兒和長子也都是體育教師。這種基於足球的因素形成的“體育教師多”在當地是個有趣的現象。
4年前,翟居義、劉洪愛等幾名退休體育老師向村裡提議把村口一塊荒地建成足球場。提議一拍即合,村民們幫忙平整土地、拉鐵絲網,撒上草種,裝上球門,足球場建了起來。在李居海看來,有了正規的球場,讓當地的足球運動獲得了新的生機。
2020年春節,七堡村和八堡村以村為單位組隊在足球場辦了一場比賽。“隊員不分年齡、球技,大家不在意輸贏,也沒有名次,為的是享受足球運動帶來的快樂。”李居海說,那次春節球賽,上場踢球的有30多人,踢了整整七天。從這次開始,每到過年就有球賽,直到今年春節火出了圈。當地群眾過年看球賽,成了新年俗。
“最初參與的只是我們鎮上幾個村,如今,縣裡、市裡甚至外省的足球愛好者也奔著八堡村的名氣來參賽。”石明鬆也是一名體育教師,作為國家一級足球裁判員的他擔任了最近幾次“村界杯”的主裁判。
七堡村村委會主任徐麗娟發現,“看球賽成了村民們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打扑克牌、搓麻將的人幾乎沒有了。”
在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房冬梅教授看來,從貴州“村BA”到江蘇“村界杯”,兩者南北呼應都體現了新時代群眾體育的蓬勃生機,是鄉村體育發展的典范,“這反映了當物質生活豐盈之后,老百姓對健康生活的重視、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和對高質量美好生活的向往。”她還提出,這些火出圈的群眾體育賽事在提升賽事舉辦地知名度、影響力的同時,也將在社會轉型發展中助推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江蘇省農民體育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傳雲也表示,從“村界杯”的火爆可以看出農民群眾對體育運動有著積極的需求,“農民體育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