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江蘇出台82條舉措擴大內需 支持四地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23年05月30日17:2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南京5月30日電 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也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近日,江蘇出台《江蘇省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圍繞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8個方面提出82條具體舉措,更大力度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實施方案》提出,展望2035年,江蘇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遠景目標是:消費和投資規模再上新台階,建成高效內需體系﹔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果顯著,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以創新驅動、內需拉動的國內大循環更加高效暢通﹔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台階,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省人民共同富裕走在全國前列﹔改革對內需發展的支撐作用大幅提升,高標准市場體系更加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全面建成,市場主體活力和競爭力大幅提高﹔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發展環境和條件,“十四五”時期江蘇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顯著擴大﹔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提升供給質量,內需得到更好滿足﹔完善市場體系,激發內需成效明顯﹔暢通經濟循環,內需效率持續提升。其中明確,“十四五”末最終消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5%以上。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升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有利於促進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推動所在城市及周邊地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支持南京、蘇州、徐州、無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消費商圈。支持有條件的設區市打造全國性或區域性消費中心,加強中小型消費城市梯隊建設,增強縣城和中心鎮消費集聚和輻射能力,促進城鄉消費市場融合發展。

根據《實施方案》,江蘇將提檔升級服務消費,持續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費,有序發展教育培訓。同時,增加養老育幼服務消費,加快構建“一街道一鄉鎮一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到2025年,全省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保持在40張以上,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

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升級、老齡化程度加深等,群眾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實施方案》提出積極發展家政服務消費。推動家政與養老、育幼、物業等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家庭管家等高端家政服務。支持徐州、揚州深化全國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城市建設。

在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增長空間方面,《實施方案》提出,江蘇要支持制造業重點領域投資。安排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服務平台等項目建設。聚焦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擴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加強基礎設施領域投資,江蘇著力打造交通運輸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基礎設施,扎實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及工業、農業、生活“綠島”建設。同時加快民生補短板設施建設,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00所左右,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800所左右、普通高中300所左右。

為提高供給質量,帶動需求更好實現,《實施方案》明確,要支持發展新產品新產業,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到2025年,力爭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較2020年翻一番以上。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到2025年,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產業規模達13萬億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開展人才發展體制綜合改革試點。

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是促進供需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實施方案》提出,優化完善以南京物流樞紐為增長極,以蘇錫常通和徐連淮物流樞紐組團為兩翼,以省級物流樞紐為支撐的“一極兩翼多節點”物流樞紐布局。推進南京、無錫、徐州、蘇州、南通、連雲港等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到2025年,形成以國家物流樞紐為骨干、省級物流樞紐和省級示范物流園區為支撐的物流樞紐體系,新增5家國家物流樞紐、5家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40家省級示范物流園區。

擴內需促消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是關鍵。《實施方案》提出,江蘇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厚植內需發展潛力。其中包括提升就業質量增加勞動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等。《實施方案》也強調了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例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做好基本民生支出保障。深化社會保險制度改革,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推進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覆蓋全民的大病醫療保險制度。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慈善褒獎、慈善動員等機制,落實公益性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群體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責編:楊維瓊、耿志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