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收信報也可收包裹 智能信包箱在江蘇進小區為何“路漫漫”

南京市雨花台區在建的金基雅玥住宅項目,將根據戶數配置40%的智能信包箱及相關基礎設施,建成后既能收信件報刊,也可收快遞。
作為該小區未來“賣點”之一,智能信包箱在南京其他小區的配建尚未鋪開。從全省情況看,雖然近年國家多部門多次對小區配置智能信包箱出台國家標准和推廣意見,但江蘇真正推廣使用的地區還不多。為何開發商不願配建?智能信包箱應強制配建嗎?建成后維保費用從何而來?記者進行了調查。
傳統信報箱披上“智能”外衣卻仍閑置
2019年12月交付的南京市星河天賦小區,在南京較早全面配置了智能信報箱系統。稱其為“智能信報箱”,是因為除了一塊帶數字按鍵的小顯示屏,其格口大小、外觀與傳統信報箱幾無區別。郵遞員也是通過投遞口投遞,不需打開信箱。
這些信報箱安裝在小區各單元門外,與傳統信報箱主要區別是不需帶鑰匙,業主隻需輸入門牌號和密碼即可開關箱門。業主黃先生收房時就知道小區有智能信報箱,“知道歸知道,但是從來沒有用過。現在大家都是用快遞,快遞櫃倒是經常使用。”記者注意到,小區各單元智能信報箱都處於正常工作狀態,但箱體不易擦拭處全是灰,透過縫隙看到個別塞滿報紙的信報箱也落滿灰塵,顯然已長時間未打開過。
傳統信報箱使用率已非常低,甚至已不再作為有意義的數據被統計。省郵政管理局普遍服務處處長唐學文介紹,2021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智能信包箱國標,刪除了2009年版中普通信報箱所有技術指標及描述。因此省郵管局已不再統計傳統信報箱使用率,“根據省郵政公司提供的估算數據,大概在10%。”生產銷售傳統信報箱20多年,江蘇鴻雁郵電器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有才給出了更低估算——5%。
顯然,僅能讓人不帶鑰匙的“智能”無助於提升使用率。作為全省最早“吃螃蟹”的城市,鹽城推廣的則是另一種形態。這種智能信包箱保留傳統信件服務功能,增加郵政小包、快件等投遞功能,更接近豐巢等商業快遞櫃的形態。作此改革,原因是2014年鹽城市郵政管理局關注到,普通信報箱大量閑置,同時居民接收快遞需求日益旺盛,末端服務設備還沒有跟上。“這是一種資源錯配。”鹽城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周中元說。當年,該市郵政管理、規劃、建設、房產等部門針對資源錯配進行創新,聯合出台了推廣智能信包箱的意見。該項工作還被列為2017年鹽城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市政府出資千萬元升級改造了20個住宅小區的普通信報箱。
目前,鹽城有智能信包箱格口13萬余個,覆蓋300多個新老小區、34萬余戶、100余萬人口。智能信包箱平均使用率約20%,交付后入駐率較高的小區使用率較高。如今年3月,怡景花園小區循環使用率為41.98%,房博園小區這一數據達107.17%。
政策驅動是推廣鋪開主因
信報箱的“資源錯配”也引起了國家關注。2017年國辦《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對完善城鄉物流網絡節點提出的舉措之一,就是支持地方建設智能信包箱。2020年,國家郵政局印發推進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建設指導意見,並推動其納入新型城鎮化政策范疇。
我省很早就關注到這一領域。2018年,省住建廳科技發展中心與省郵管局印發《住宅智能信報箱建設標准》。2021年,省住建廳組織修訂的《住宅設計標准》正式實施,其中規定新建住區應配套建設智能信報箱,並與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施工、同步交付。“2021—2022年,江蘇省12個地市郵政管理局紛紛聯合市住建、發改、規劃等部門出台信包箱建設有關規定,為推進住宅小區智能信包箱建設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唐學文說,由於我省有關文件普遍出台較早,“智能信報箱”與“智能信包箱”表述混雜,實際均指國標“智能信包箱”(本文所涉“智能信報箱”均與“智能信包箱”同義)。
政策基本完備,落實則參差不齊。雖然全省智能信包箱已配置格口19.2萬個,但僅鹽城就有13萬個。實際上,格口主要集中在鹽城、宿遷、揚州3市。
這些地方配建體現了鮮明的政策驅動因素。高郵在我省較早推廣住宅智能信報箱,目前已全域覆蓋。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老舊小區信報箱改造被納入當地民生幸福1號工程和城建“雙十”重點工程,地方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520萬元,完成26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另外,高郵已在10個新建小區建成37組智能信報箱,累計格口5705個。
有了高郵試點成功的基礎,揚州在全市推開。該市郵政管理局普遍服務處處長林葳告訴記者,近兩年,住宅小區智能信報箱建設工程相繼被納入《揚州市城鎮老舊小區宜居改造實施細則》和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2021年,借助國家和省有關標准出台,揚州對各建設單位明確提出強制性要求——2022年元旦起新建住宅小區、老舊小區改造均應配套建設智能信報箱。去年,《揚州市快遞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再次重申新建小區配建要求。記者還注意到,為落實強制性要求,揚州將智能信報箱驗收作為小區交付的必要條件。
缺乏強制性導致很少配建
目前,鴻雁公司發往鹽城、揚州等地的已經全是智能信包箱,但省內外其他城市仍然訂購傳統信報箱。記者在金基雅玥項目就注意到,小區既按比例配置智能信包箱,也在單元門入口處按1:1比例配建了傳統信報箱。
明明已無人問津,為何還在配建?建筑規劃專家羅文(化名)解釋說,這是法律為保障通信權的強制規定。郵政法明確,“建設城鎮居民樓應當設置接收郵件的信報箱”,並應符合國家標准,即做到“一戶一格”。對智能信包箱,郵政法等上位法尚未有相應規定,配建也就不是強制性的。這也是許多新建小區仍然配建傳統信報箱的原因,甚至有傳統信報箱阻礙智能信報箱推廣的現象。
“對於開發商來講,一戶一箱的傳統信報箱是法定的。那麼,還有必要再建一套智能信報箱嗎?”南京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黃俊表示,去年7月南京市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加快推進住宅小區智能信報箱建設,但由於政策的“非強制性”,建設方往往選擇不執行。
江蘇省《住宅設計標准》有“新建住區應配套建設智能信報箱”的規定。但“應”字很難被理解為應強制建設。“非強制”還體現在配建責任是否明確上。南京市《關於加快推進住宅小區智能信報箱建設的通知》中,未明確規劃、審批和驗收環節的具體責任部門。黃俊表示,有效推進住宅智能信報箱建設,尚需要相關部門在規劃的前置環節、圖紙的審批環節和住宅驗收環節予以配合。
周有才也認為,推廣主要取決於政府部門,“有的地方認為建筑規劃早已出台,規劃中沒有設置智能信報箱的要求,再改難度很大,那隻能用普通箱。”他認為,其實可以參考揚州的辦法,設置一定過渡期,“在此之后就要強制建設,不配合則驗收不通過。”
無論如何,群眾對智能信報箱一類物流終端的需求是實實在在的。黃俊認為,理想做法應該是將小區傳統信報箱改為智能信報箱,由“一戶一箱”改為共享,並將其放置在原本規劃好的郵政服務用房裡。這樣既節省了小區公共空間,又真正為收快遞提供了方便,也保障了居民對普遍服務的需求。
盈利模式模糊,長期維保難題待解
預計今年,揚州全市設置智能信報箱的新建住宅小區將接近100%。新事物推廣期,自然會暴露新問題。揚州發現,智能信報箱存在硬件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軟件系統不能實現與快遞企業閉環對接等問題,后期運營維護也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地市局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后期運維方面。”唐學文表示,省內外對此都有一些探索。如福建省郵政條例明確,智能信包箱日常使用管理責任在物業服務人,也可委托第三方主體運維﹔維保費用上,運營智能信包箱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后屬於業主共有,用於智能信包箱的保養維修,並定期公布,接受業主監督。鹽城也在試點委托第三方主體運營維護,並適當收取相關費用的辦法。唐學文建議,應從國家層面出台辦法,明確后期運維主體和費用來源等。
“維保費用是核心問題。”周有才介紹,目前公司主要賺的是銷售安裝錢,並提供硬件8年、軟件5年的維保。到期后維保費用誰出,揚州其實有規定:保修期內由建設單位負責,保修期外由產權人負責,也可以由產權人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第三方運行和維護。不過周有才覺得不現實,“物業恐怕不會出這個錢,他們覺得自己維護了箱子,還要跟你收錢。”揚州一些智能信包箱企業已建議,盡快明確盈利模式,出台收費標准,保障長遠發展。
“對如何保障投入使用后的常態化運營,目前還處於摸索階段。”林葳表示,物業是否支持快遞員進小區投件、箱體運營過程產生的電費、通信費、網絡費等成本的承擔主體、信報箱軟硬件的維修更新主體等都是需要在實踐中予以探索解決的問題。下一步,揚州市郵管局將督促智能信包箱企業在質量上優化提升,持續跟蹤已建成智能信包箱使用情況,在實踐中探索保障后續運營的路徑。(陳月飛 劉霞 胡安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