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筑峰 南京產業攀高逐新

大江奔涌,激蕩著產業轉型的滾滾春潮﹔以山為名,標識著創新攀登的蓬勃雄心。與山水城林相得益彰,讓產業圖景日新月異,南京這座城市科創引擎強勁,發展“后浪”洶涌。
5月15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採訪活動在南京啟動。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南京著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央和省市媒體記者們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了這裡砥礪轉型、矢志創新的一線生動實踐。
競逐浪尖,南京“智造”實力出圈
5月15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蘇主題採訪活動首站來到浦口區橋林街道,昔日廠棚林立、機器轟鳴的十裡“造船帶”,如今蝶變生態風景線。
在江對岸的濱江開發區,中興通訊南京濱江基地展示了“用5G制造5G”的奇特場景。百米長的5G基站生產線,從頭走到尾,隻看到三四位工程師。傳輸帶、自動導引小車與機械手臂忙碌著,正在完成從零件到成品的全過程。
這個投入約200億元建設的制造基地,是中興通訊用智能工廠模式生產5G相關產品最先進的基地,廣泛應用機器人、機器視覺、5G+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研發、生產、運營的全流程智能化貫通,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江流石不轉,轉型升級鑄就產業硬核,助力更多的南京制造“通江達海”,走向更大市場。
在江北的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總裝車間裡各式各樣的地鐵、高鐵列車整齊排列,車身上噴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字,這裡的城軌車輛及鐵路客車已批量出口到格魯吉亞、印度、突尼斯等國家和地區。
5月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發起的2023年“十城千企”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行第一站選擇了南京。僅一個江寧開發區,已成功創建省級智能工廠8家、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杆工廠5家、省級智能車間31家,引育了由70余家央企、知名外企、高成長型民企組成的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服務商“艦隊”,去年一年,為長三角區域500余家工業企業提供相關服務。
競逐浪尖,實力出圈。南京“智造”實現了產品輸出、服務外溢、智力輸出,正成為新的產業風景線。
再起峰巒,科創企業“頂天立地”
以城市“最高海拔”的一座山峰,來命名一系列科創機構、戰略,展露了南京矢志創新突破的蓬勃雄心。走進紫金山實驗室,“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的媒體記者一行領略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科創圖景。
發布全球首個廣域確定性網絡系統重大突破成果、全球首個雲原生算網操作系統、全球首個6GTKμ極致連接無線傳輸試驗平台V1.0……5年前,江蘇省與南京市共同啟動紫金山實驗室建設,重點圍繞未來網絡、普適通信和內生安全三個方面,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這裡創造了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六個全球第一”。2020年10月,紫金山實驗室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序列。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雙鏈”融合重構南京產業版圖。南京聚焦紫金山實驗室和東南大學等核心資源,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圍繞網絡通信、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目前已孵化培育1000多家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相關聯的企業,涉及自動駕駛、遠程工業設計、遠程醫療等多個場景。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極具活力和潛力的創新主體,也是城市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和強勁勢能。5月29日,省科技廳公布了2023年第三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南京三批次入庫累計總數達15374家,同比增幅35.1%,佔全省入庫企業數29.7%。
不斷抬升創新海拔,壯大科技企業集群,打造科技型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創新型領軍企業“頂天立地”的科創森林。南京市提出,要構建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環紫金山科創帶、江北新區產業創新帶為重點的“一院兩帶五園”主承載地布局。
為了更好地把科教和人才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南京市委市政府鮮明提出,要扮演好“四種角色”——當好基礎研究的組織者、創新要素的撮合者、應用場景的提供者、體制改革的推動者。
競速藍海,未來產業“風起雲涌”
“隨時隨地穿梭進3D元空間,我們讓用戶從在線變成在場,在元宇宙空間內交流互動。”5月16日,在雨花台區中國軟件谷,南京維賽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徐晨翔帶領大家來了一場穿梭之旅——隻需穿戴好頭顯和手柄,就可以操縱3D虛擬人物漫步元宇宙。
維賽客的vs·work元宇宙引擎作為一個互聯協作的元宇宙底層平台,讓全球不同時空的用戶共享元宇宙互聯萬物的能力,正為騰訊、阿裡、字節跳動等“大廠”提供元宇宙解決方案。徐晨翔介紹,去年vs·work元宇宙引擎的營收總額達2000余萬元,同比增長300%,公司已完成兩輪融資。
這一“穿梭”體驗的背后,是南京敏銳的“卡位”布局。今年年初,南京出台“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六大專項行動計劃”,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等6條新賽道。
放眼當下,競逐未來產業,正成為國內眾多城市不約而同的選擇。南京是國內首個逐一發布未來產業細化賽道“施工圖”的城市。作為全國首座軟件名城,南京軟件業務收入全國第四、全省第一。扎實的產業基礎、活躍的創新生態,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興領域發展輸送了強大的“營養”。
“元宇宙、人工智能領域與制造業不同,沒有形成頭部的壟斷效應。作為一個新興領域,高度依靠前沿技術突破,還沒有通過商業化拉開差距。”小視科技副總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胡建國認為,作為一個“生產工具”,人工智能要在解決各個行業的具體問題中創造價值,並不存在一種技術、一種算法通吃,這片廣闊的藍海中,南京大有機會。
南京市提出,“十四五”期間,南京未來產業要保持年均30%的增幅。到2030年,南京未來產業規模超1.5萬億元,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15%左右。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競速未來產業新賽道,南京謀劃的是產業發展能級整體躍升。南京市提出,要聚創新之能、集人才之勢,勇當國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使產業筋骨能夠更強勁、企業細胞能夠更活躍、科創森林能夠更茂盛,讓古都南京煥發出不懈創新的時代動力。(洪葉 管鵬飛 徐晉 仇惠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