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轉型破局 資源型城市鋪開美麗畫卷

6月19日,在中國經濟信息社主辦的“2023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指數研討會暨成果發布會”上,新華指數全球城市研究團隊解讀“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指數”首期成果,公布中國資源型老工業城市轉型綜合表現TOP20,徐州榮登榜首。
作為江蘇唯一兼具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雙重身份的城市,徐州近年來始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動產業、城市、生態轉型,連續兩年獲得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干表揚激勵,資源型城市轉型全面鋪開美麗畫卷。
產業集群積蓄發展新動能
新華指數全球城市研究團隊從經濟實力、動能轉換、綠色低碳、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協調發展6個維度,對全國52個樣本城市進行了對標分析。其中,徐州經濟實力、動能轉換、開放發展3個指標位列第一。
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執行院長沈正平認為,徐州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起步早,走出的是一條始於工礦區塌陷地的特色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重視礦區農村文化重塑和經濟振興,逐步拓展到城市總體環境建設和主導產業轉型的實踐之路。
近年來,徐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推動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五大傳統行業轉型升級,18家鋼企整合為3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11家焦化廠整合為3家綜合性焦化企業,62家水泥企業壓減至15家,222家化工企業壓減至71家,24家燃煤電廠壓減至15家。“十三五”期間,徐州的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4.5%、降幅全省第一,煤炭消耗減少1798萬噸、佔全省削減總量的38%,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減少4280萬噸、下降約42.7%。
“騰籠”之后,徐州迎來產業發展新天地。2018年以來,徐州將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中,徐州又將新材料和節能環保新增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牢固樹立大抓產業、重抓制造業的鮮明導向,徐州著力培育“343”創新產業集群,並於今年成立10個工作專班,定目標、定節點、定責任,協同發力產業集群培育體系建設。
徐工榮登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排行榜第三位,成為唯一連續三年躋身全球前三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1—4月,全市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產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30.4%和6.7%,集成電路與ICT、醫藥健康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0.4%和12.2%,精品鋼材、高端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產值分別增長3.3%、25.1%和13.0%。
作為“343”創新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既深入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又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徐州大力實施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產業鏈再造、價值鏈提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新突破。當前,徐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1200億元、增長45.7%,上雲上平台企業突破1萬家。
去年7月,國務院同意徐州以創新引領資源型地區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搶抓這一重大機遇,徐州相繼出台《徐州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2022—2024年)》《徐州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22—2030年)》等短期、長期發展規劃,加快布局構建“1+3+100”科創平台體系,深入實施高企“小升高”、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和“555”引才工程,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匯聚高端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截至目前,徐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較5年前提高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398家增至1421家,智能制造、工程機械分別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徐州躍居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3位。
城市功能品質再上新台階
在鼓樓區環城街道蘇電公寓,在此居住了20多年的老住戶侯志雲欣喜地說:“居住環境好了,很多本來准備搬家的老年人決定留下養老!”近年來,該小區拆除違建1360余平方米,全面實施管線入地、雨污分流、公共綠化等綜合提升改造工程。
過去5年,徐州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力度不斷加大,棚戶區改造工作高質量快速推進,人居環境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該市累計投入2700億元實施387項城建重點工程,累計實施棚戶區改造超8000萬平方米,棚改總量全省第一,棚戶區改造連續3年獲國務院真抓實干表彰,在全國創出棚改工作“徐州品牌”,獲批住建部城市體檢樣本城市。
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徐州不斷加強平台載體功能建設,建成區面積增至293平方公裡,市區人口增至203萬人,中心城市集聚效應加速顯現。
今年“五一”假期,徐州地鐵客流量創歷史新高,“三線換乘”的地鐵,已成為徐州構建內暢外聯互通綜合立體交通體系的重要支撐,改善群眾出行體驗,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從未想到,深夜的地鐵站依舊人潮如織。”從安徽宿州來徐旅游的劉女士興奮地說,徐州的交通設施發達,坐地鐵逛徐州,快捷又方便。
作為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徐州著力鞏固樞紐優勢,徐宿淮鹽鐵路、徐連高鐵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米”字形高鐵開通6個方向、直達全國186個城市,形成高架快速路網、總裡程102公裡,內河航道1058公裡、其中四級及以上航道裡程達268公裡,內暢外聯立體化交通網絡加速形成。
依托交通樞紐優勢,徐州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水運集裝箱開通至上海、連雲港、武漢等方向班輪航線,吞吐量達20.2萬標箱﹔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先后開通至韓國仁川、越南河內、泰國曼谷等全貨機航線﹔全面建成三級農村物流節點體系,實現建制村“村村通郵”﹔成功入選國家公交都市、省公交優先示范市,成功創建國家綠色出行示范市。
不斷彰顯的樞紐優勢,為高質量建設區域中心城市、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徐州新實踐提供了強勁支撐。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淮海經濟區建設,支持徐州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支持徐州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被列入全年重點工作。
為此,徐州進一步明晰“三中心一樞紐一高地”發展定位,完善產業支撐、創新引領、樞紐聯通、品質生活等功能,主動加強與各城市交流合作。
致力放大輻射優勢,徐州完成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規劃編制,與周邊城市共建“1小時交通圈”,強化產業協作、生態治理、服務共享,引領帶動區域加速崛起,目前合作領域拓展到52個,10市公積金實現互認互貸,外地居民佔徐州三級醫院住院病人比例、中心商圈消費比例、市區購房比例均超過三分之一。
從交通互通,到產業交融,再到如今的全方位融合,淮海經濟區高質量協同發展不斷走向深入,徐州將以更強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擔負起中心城市責任,與周邊城市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
綠水青山譜寫民生新篇章
初夏,賈汪區龍吟湖公園內車輛停放有序,游人或環湖賞景,或駐足拍照。龍吟湖是賈汪城區最大的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與修復項目,總面積約4400畝。公園內,湖面波光粼粼,鷺鳥飛舞盤旋,遠眺湖中龍吟橋,水橋相映,令人心曠神怡。
作為省級試點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之一,賈汪區共投資2億元,在這裡建設水系溝通、土地整理、水生態修復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讓龍吟湖環境更加宜人。
自2010年起,賈汪區對潘安湖採煤塌陷地進行改造,通過以“挖深填淺、分層剝離、交錯回填”為核心的土壤重構技術,對因採煤塌陷而被破壞的土壤進行重構,成功恢復土地生態調節功能。此后,該區相繼實施月亮湖、解憂湖等塌陷地治理工程,完成各類採煤塌陷地復墾治理總面積9萬余畝、再造耕地5萬余畝、形成濕地景觀1.18萬畝。
一個個生態修復項目撫平“地球瘡疤”,留下滿城青綠。近年來,徐州在全國率先編制生態修復專項規劃,創出兩項生態修復徐州標准,治理採煤沉陷區28.64萬畝,修復採石宕口202個,建成一批濕地和宕口公園,林木覆蓋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0.54%和44%,森林覆蓋率穩居全省第一。
修復生態的同時,徐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力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今年5月,在第五屆徐工國際客戶節上,十大類近30款新能源產品集體展出。其重點推出的新能源產品XRE268油電混動旋挖鑽機,不僅可滿足各種復雜工況施工,而且整機噪聲、排放、油耗大幅降低。目前,徐工新能源工程機械覆蓋九大門類300多個型號。
不只是徐工,徐州各重點企業近年來在“雙碳”賽道上不斷發力。緊盯“十四五”期間實現新能源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目標,徐州將主攻晶硅太陽能、薄膜太陽能、氫能及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等領域。目前,徐州匯聚了中能硅業、協鑫硅材料、華恆新能源等上百家新能源制造企業,硅材料、晶硅鑄錠、切片產能穩居全球前列,先后獲評“國家級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曾經的“煤城”有了“光伏大市”新名片。
此外,徐州還在治氣、治水、治土上下功夫,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出台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累計整治“散亂污”企業1.47萬家,過去5年,市區PM_2.5濃度降幅達38.3%,優良天數比率從56.7%提高到70.7%﹔對24個省考以上斷面設立“斷面長”,在全市實現河(湖)長制全覆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達93.2%,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提升。
進擊“萬億俱樂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打造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錨定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這一總定位總要求,徐州正一步一個腳印,堅定不移做好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張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