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丨江蘇徐州:一座城與一種精神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3年06月25日09: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3年06月25日 第 06 版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 2023年06月25日 第 06 版版面截圖

圖①:第71集團軍某旅官兵在王杰塑像前重溫入黨誓詞。萬智奇攝

圖②:“全國愛國擁軍模范”曹迎軍(左一)、倪振娥(左三)夫婦向官兵介紹“擁軍車”。徐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遠眺位於鳳凰山東麓的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和淮海戰役紀念館。徐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原標題:

江蘇省徐州市傳承王杰精神,讓愛民擁軍之花絢爛綻放——

一座城與一種精神(國防視線·新時代雙擁故事④)

“王杰的槍,我們扛﹔王杰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近日,記者走進江蘇省徐州市王杰中學,操場上傳來學生們嘹亮的歌聲。

這首名叫《王杰的槍我們扛》的歌曲,在徐州大地經久傳唱,訴說著廣大軍民對王杰的崇敬和緬懷。

在徐州,王杰的故事家喻戶曉。58年前,原裝甲兵某部工兵一連班長王杰,在組織民兵訓練時突遇炸藥意外爆炸。危急關頭,他奮不顧身扑向炸藥包,保護了在場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生命定格在了23歲。王杰為了人民的利益敢於犧牲自己,用生命詮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歷久彌新。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主席視察第71集團軍某旅時深刻指出:“王杰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杰精神,讓王杰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如今,王杰精神早已融入徐州人民的基因。王杰社區、王杰派出所、王杰小學、王杰中學、王杰儲蓄所……在徐州這片英雄熱土上,許多愛國擁軍單位和場所都以英雄王杰的名字命名,處處可見王杰精神的延續。徐州人民懷念英雄王杰、尊崇人民子弟兵,駐地官兵像王杰老班長一樣一心為民、服務群眾,愛民擁軍之花在徐州大地絢爛綻放。

“我們不能忘了王杰,我們要永遠紀念他”

盛夏時節,第71集團軍某旅營區內,許多市民頂著烈日,慕名前來參觀王杰事跡陳列館,學習王杰精神。館牆上,王杰日記中的句句話語感人至深:

“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

當兵4年間,王杰寫下了300多篇、總計超10萬字的心得日記。這些日記真實記錄了英雄成長的心路歷程,寫滿了他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徐州人民從小就學習王杰的事跡,王杰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日記裡的每一行字,都感人至深。我從中看到的,是一名人民子弟兵高尚的精神境界。”一名參觀者在留言簿上寫道。

“王杰老班長是擁政愛民的楷模。”來自“王杰班”的講解員徐彬介紹,王杰生前一直要求自己向張思德、雷鋒學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在沂蒙山施工時,王杰曾寫下“不怕工作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的詩句,這首詩后來還被周恩來總理親手抄錄,作為給王杰的題詞。

“執行任務時,山洪暴發卷走物資,王杰第一個奔去搶救﹔爆破作業中,他總是冒著風險搶先裝藥、放炮,有時發生啞炮,他爭著沖上前去排除。正如他所說,‘為了黨,我不怕進刀山入火海﹔為了黨,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願。’”徐彬講到這裡,現場已有參觀者眼眶濕潤。

一個人感動了一座城,這座城始終傳承著他的精神。“那天我永遠不會忘記,王杰精神時刻鼓勵著我前進。”在王杰犧牲地,80多歲高齡的李彥清老人一邊輕輕擦拭著紀念碑,一邊回憶著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他正是王杰用生命護下的人之一。

王杰舍己為人的一扑,讓李彥清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此后,他把王杰作為一個標杆,認真踐行王杰精神。1973年5月,李彥清在帶領戴庄民兵進行地雷實爆演習時,為了救護一名女民兵,他毅然獨自排除啞雷,結果意外發生,李彥清雙目失明。他像當年的王杰一樣,用生命守護生命。

當年得到王杰保護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如今在世的都已經七八十歲。看護王杰犧牲地紀念碑的工作人員說:“年年清明都有老人過來。有的老人去世了,或者行動不方便了,老人的兒孫也要前來掃墓。他們說,‘我們不能忘了王杰,我們要永遠紀念他’。”

徐州人民緬懷王杰,也將擁軍情懷寄托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隊。50多年來,市民習慣把第71集團軍某旅稱為“王杰部隊”。該部隊營區門前,有一條車水馬龍的交通主干道,這條大道被市政府命名為“王杰路”。“多年過去,王杰路乃至整座城市的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大家對王杰精神的傳承卻從未改變。”徐州市雲龍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王芬感慨。

“我們最銳利的武器,就是像王杰一樣的堅定信念”

王杰小學校園門前,“全國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王杰部隊基層營連雙擁共建結對單位”等金色榮譽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操場一側矗立的銅像,雕刻著王杰扑向炸藥的場景。每周升旗儀式后,學生們都會在銅像前庄嚴宣誓。

在教學樓裡,記者看到,每個班級門口都寫著這個班的名稱:“王杰班”“錢學森班”……老師們告訴記者,學校現有24個班,每個班級都以英模名字命名,每名學生都有自己崇敬的英模人物。

“我們以王杰精神培育學生,聘請部隊‘王杰班’班長擔任校外輔導員,聘請24名優秀士兵為學校24個班定期授課,開展國防教育和軍事訓練。”該校副校長唐懷棟說,“英雄的時代離我們雖已過去多年,但王杰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茬又一茬的孩子,滋養著他們頑強拼搏、勇於超越、甘於奉獻的品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唐懷棟之前在中學工作時,來自王杰小學的孩子們身上的寶貴品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了中學以后,王杰精神還在激勵著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表現得十分堅韌,學習也刻苦認真。”望著操場上孩子們活潑的身影,唐懷棟感慨。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王杰精神依然鼓舞著廣大軍民不懈奮斗、勇往直前。

在第71集團軍某旅“王杰班”宿舍裡,至今保存著王杰老班長的床鋪和書桌。木質的上下鋪被歲月刻滿皺紋,但床上的被褥依然疊得整齊。每天晚上,戰士們都會將王杰的被子輕輕鋪好,早上再將被子疊成“豆腐塊”。

“王杰班”所在連隊晚上點名時,呼點的第一個名字永遠是“王杰”。每個靜謐的夜裡,100多名血氣方剛的年輕軍人齊聲答“到”,聲音震天動地、撼人心扉。

“對大家來說,這既是一種紀念和景仰,也是一種傳承和激勵。”班長黃龍告訴記者,“這些傳統一直延續,時刻提醒我們,老班長從未離開戰友們,要賡續好他的精神。久而久之,官兵對王杰老班長的懷念,已經化為人生的信念。”

時光荏苒,一批批“王杰班”戰士弘揚王杰精神,不斷苦練本領、勇創佳績。“至今,‘王杰班’已經培養出287名戰士、32任班長,這些戰士中,有95人入黨,37人提干、進軍校,個個都是好樣的。”第71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董朝武說。

記者看到,在這個不斷取得突破和榮譽的集體中,每個人手掌上都有厚厚的老繭和斑斑傷痕,那是他們矢志提高保護人民群眾能力的見証。“我們身后,是千萬個幸福家庭。保護人民平安,我們最銳利的武器,就是像王杰一樣的堅定信念。”“王杰班”副班長楊子干說。

“徐州人民的雙擁情懷,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就一直賡續”

淮海戰役紀念館裡,“人民的勝利”幾個燙金大字格外醒目。一輛陳舊的小推車前,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這是淮海戰役中群眾支援前線時使用的小推車。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講解員介紹,淮海戰役中,543萬父老鄉親前赴后繼踴躍支前,共動員大小車輛40多萬輛。支前民工用小推車為解放軍運送糧食、彈藥、傷員,有力推動了戰役取得勝利。

回顧歷史,徐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趙忠德深有感觸地說:“徐州是一座紅色之城,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王杰精神,更浸潤著淮海戰役烈士的報國熱血。徐州人民的雙擁情懷,從革命戰爭年代起就一直賡續。”

徐州駐軍部隊較多,如何解決好部隊和官兵的急難愁盼,是當地雙擁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徐州市雙擁辦負責人牛慶懷表示:“近年來,我們努力做好空軍機場遷建、部隊營房改建、訓練場地新建等工作,同時認真解決官兵‘三后’問題,辦好聚民心、暖人心、穩軍心的大事要事。”

2020年7月,海軍徐州艦聲吶兵傅莉輝經過兩年半的學習和考核,獲得徐州工程學院專科學歷,同年又報考了專升本。如今,實現學歷升級的他,已經成長為專業骨干。

徐州工程學院校長張農回憶,2016年初,學校與徐州艦簽訂官兵協議,探索“智力擁軍、送學上艦”繼續教育辦學模式。徐州艦官兵來自全國各地,但是按照江蘇省成人教育相關規定,報考者首先要有江蘇戶籍。后來,徐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授予徐州艦全體官兵“徐州市榮譽市民”稱號,讓戶籍難題迎刃而解。

徐州艦經常出海執行訓練任務。在錄制課程視頻之外,每當艦船回港,老師們都會爭分奪秒,上艦為官兵們送去知識。“這幾年,我們精准聚焦戰位需求,為官兵開設計算機、機械等專業課程,以專業知識幫助他們提高打贏能力。”該校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唐翔說。

徐州艦曾3次圓滿完成亞丁灣護航任務,榮立過一等功。在徐州採訪時,記者感受到,許多市民為徐州艦的成績感到自豪。一城一艦,見証著徐州人民與部隊官兵的深厚感情。愛國擁軍情懷,早已根植在徐州人民的心中。

採訪時,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暖心的擁軍故事:30多年前,曹迎軍、倪振娥夫婦遭遇車禍,被路過的子弟兵營救,夫婦倆從此走上數十年如一日的擁軍之路。上世紀90年代,倪振娥從事客運業,開業第一天便挂起“擁軍車”的牌子,現役軍人、退役軍人乘坐一律免費。后來,夫妻倆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

他們的擁軍情,帶動了全家人。女兒曹恆先是參軍入伍,退役后和父母一樣開展擁軍活動、走訪慰問部隊。后來,曹恆的哥哥、嫂子、侄子也加入擁軍行列,他們家成了遠近聞名的擁軍家庭。

採訪結束后,記者路過鳳凰山東麓時看到,蒼鬆翠柏間,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巍峨矗立、庄嚴肅穆。塔的兩側是兩幅壯麗的石雕圖,一幅刻畫著人民解放軍與敵人戰斗的場景,另一幅則是群眾踴躍支前的宏偉場面,這正是“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生動體現。

從歷史走來,闊步新時代,軍愛民、民擁軍的光榮傳統,在徐州大地薪火相傳、譜寫新篇。

版式設計:張丹峰

(責編:李靜曄、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