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南京浦口實踐

人民網記者 顧姝姝
2023年06月28日07:4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響堂向山文化空間。王俊攝

響堂向山文化空間。王俊攝

夏日雨后,老山水汽氤氳,青山如黛。作為南京市“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化傳承基地,山腳下的浦口響堂村芬芳四溢,一年一度的響堂梔子花大會剛剛在這裡如期舉辦。梔子花開,文化味濃,這個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山村,是南京市浦口區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代表。在浦口區,農村面積佔到全區總面積的近8成,當地正在嘗試以文化藝術的方式喚醒鄉土發展的潛力。

響堂民宿。受訪者供圖

響堂民宿。受訪者供圖

響堂來了“新村民”

6月21日下午,姚江波驅車從浙江莫干山趕往南京浦口。自從決定在響堂開民宿,他便開始了兩城生活。

響堂村位於老山腳下,三面環山一面抱水,山谷裡分布著80多座村屋。沿著蜿蜒的山路往高處走,能看到幾棟歐式風格的建筑,這就是姚江波經營的民宿。淺色牆體與橘色屋頂,在青山的映襯下仿若一幅風景畫。

一年前,這裡還是老舊的民房。變化源自2020年,浦口區引進專業團隊啟動了以“藝術重構鄉村”為主題的“響堂計劃”。這一計劃致力於讓小山村成為一個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生活中心,從都市性和鄉村性兩個維度上表達鄉愁。

2022年11月,第十批次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名單公布,響堂位列其中。這座盛產梔子花的傳統山村,正吸引著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的駐足,他們以“新村民”的身份加入“響堂計劃”。

最近這段時間,響堂“新村民”、花跡主理人胡守連正在為即將開業的餐飲店做准備,他想用鮮艷的色彩呈現餐廳的公共空間。畫家魏全儒拿起畫筆,用色彩的魔法實現著他的構想。

姚江波來這裡前已經在莫干山經營民宿多年。“兩年前我第一次到響堂,村民們過著原生態的山村生活,當地對鄉村整體規劃的理念吸引了我。”在姚江波看來,在莫干山開民宿大多是經營者的自發行為,而響堂有頂層設計、政府投資建設和專業人士運營,其本質是一個鄉村振興項目,用政府資源優勢激活鄉村,在這裡發展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南京老山特有的自然風光也給了姚江波新的靈感。百裡老山生物多樣性豐富,他正准備勘察線路,設計山谷定向越野親子活動。“帶著城市裡的大人小孩,在這裡看萬木蔥蘢,聞芬芳梔子花,聽虫鳴唧唧。”他這樣設想。

在草聖書鄉,本土書法老師正在指導青少年學習書法。林瑛攝

在草聖書鄉,本土書法老師正在指導青少年學習書法。林瑛攝

激發鄉土文化味兒

當代草聖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位於浦口區橋林街道林蒲社區。“林先生的故居距離我家就200多米,我小時候和村裡的小伙伴常去草堂玩耍。老爺子寫字,我們就在旁邊站著看,有時還幫他洗毛筆、磨硯台。”耳濡目染間,村民饒禮祥自幼就愛上了書法,如今工作之余也常去村裡的書法工作室寫字。

“我們這裡愛好書法的村民很多,大家空閑時聚在一起寫字、評字,不亦樂乎。”饒禮祥說,他的孩子今年高考后這些天,在家也經常拿起毛筆,體驗筆墨紙硯間的樂趣。

受鄉賢大家的影響,書法文化在當地鄉村得到了較好的傳承。“不僅學校設有林散之書法班,我們還在林蒲社區和烏江社區開了書法免費培訓課堂。”橋林街道黨工委宣傳(統戰)委員沈利萍介紹,街道還規劃以生態農田為底色、以詩書畫文化展示為主題,構筑休閑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打造具有傳統文化底蘊“一詩一景一畫”的“詩書畫之村”。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規劃。2022年初,浦口區啟動鄉村規劃師工作。當年5月,19名鄉村規劃師正式上崗,來自江蘇省規劃設計院的黃龍輝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規劃建設一個既“留得住鄉愁”又有著良好產業結構的美麗鄉村?走進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浦口區湯泉街道孫壟子村的茶壺店遺址,一片片靜臥的茶壺陶片散發著西周先民遺留的生活氣息。經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考察,黃龍輝提議,村庄活化利用茶壺店遺址的文化資源,打造“陶鄉”文化符號,激發“陶鄉”產業動能。如今的孫壟子村,屋舍牆壁上用舊磚廢瓦、閑置陶罐器皿等制作的鄉土景觀,格外引人注目。

傳統文化是一種紐帶,它不僅連接了本地文化和鄉村生態,還以親子研學、民俗體驗等方式,讓更多人走進鄉村、了解鄉村。去年,浦口區還聯合南京藝術學院打造“浦口鄉村振興·南藝文化人才工作室”,圍繞人才培養和精品創作在鄉村進行數字化轉化,並以此為“第二課堂”,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和創作活動,培養鄉村匠人。

浦口西埂蓮鄉。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浦口西埂蓮鄉。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山村裡的現代范兒

如今,在“新村民”、鄉村規劃師這群“尋寶者”的探索下,浦口鄉村的美正在逐漸“出圈”。響堂的梔咖啡成為城裡人熱衷打卡的網紅店、老山北麓的水墨大埝時常迎來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佛手湖畔24座由中外藝術家設計的建筑集群為公眾呈現了獨特的藝術人文景觀。

響堂這個曾經的偏僻山村,交通已然便利,還有了民宿、餐飲、老物件博物館等新業態,現代鄉村的魅力得到釋放。

在村口點一杯梔咖啡,看著晶瑩剔透的冰梔子花一點點融化,拿起手機記錄下美好的瞬間。在梔咖啡工作的單丹常常遇到慕名而來的游客,每到節假日,來喝咖啡的人特別多。一年多前,單丹辭去城裡的工作回到家鄉,她表示,這裡除了好風景,也有現代化的設施,生活很愜意。

三年前,響堂村村民孫娟並不理解“文藝賦能鄉村”的意義。如今,她嘗到了甜頭,每天清晨進山摘梔子花,白天在村裡當導游。“過去,梔子花需要連夜採摘,再送到城裡售賣﹔現在借助電商,加上‘新村民’設計的聯名梔子花花盒,我們的梔子花成了熱銷品。”孫娟說。

盛夏將至,西埂蓮鄉的荷花次第開放。這片2000余畝的園區內,栽培了800余種荷花、睡蓮。南京市民秦偉帶著一家人來此賞花,5歲的女兒興奮地拿起蓮花形狀的雪糕時,全家人都被逗樂了。“之前在其他景區看到造型獨特的雪糕,沒想到浦口的鄉村也有。”秦偉說,在這裡能品到蓮藕汁、荷花茶,還能帶些蓮花主題的文創產品回去。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認為,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各地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產業特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鄉村傳統文化活力,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當然,文化賦能只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之一。在2022年度全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中,浦口區在全省76個縣(市、涉農區)綜合排名中獲第一等次第一名。

(責編:周夢嬌、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