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為何這些企業增長亮眼?“南京造”淘金新賽道

2023年轉眼過半,上半年哪些寧企表現亮眼?哪些行業賽道增量貢獻大?
南京日前公布1—5月經濟“賬單”。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產值排名前十行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17.7%、13.7%。高技術制造業持續領漲,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9.1%,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8.6%。分產品看,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7.0%、104.9%。
“年中考”來臨,企業正式半年報即將出爐,本報記者提前“探班”全市各板塊園區部分企業,在機器轉動的生產線上、敲擊代碼的鍵盤前,感知經濟脈搏跳動和產業一線動態。掘金新能源、工業機器人、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征戰“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一個個奮力的身影裡,一組組變化的數字裡,隨處能看到南京企業的生機活力。
新能源“放量”,寧企“多面開花”
縱觀上半年,南京新能源產業持續“火熱”,多個細分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
“全省首款大圓柱鈉電池量產!”6月28日,高淳傳來好消息。中比新能源正式發布首款車規級大圓柱鈉離子電池,並在高淳經開區工廠實現量產,年產能0.5GWh,未來將規劃10GWh產能。該公司現場與華寶新能、中科海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南京工廠二期項目也於當天主體完工,預計今年底即可投產。
中比新能源是我國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鋰電池企業,2020年落戶高淳,是高淳新材料產業鏈的頭部企業,今年一季度產值達1.75億元,同比增長超500%。
鈉離子電池具有儲能豐富、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點,剛剛站上新的行業風口,真正量產的企業寥寥無幾。該公司能搶先一步,歸功於產品技術、量產能力及產業化等“三重優勢”。“鈉電作為鋰電很好的補充方案,極具增長空間,有望實現快速滲透。”中比新能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雲飛充滿信心。
鏡頭移到南京“北大門”,六合經開區國軒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一棟棟赭紅色的新廠房裡,生產線高速運轉。經過合漿、涂布、輥壓等十余道工序,一塊塊磷酸鐵鋰電池從流水線上魚貫而出。
“今年或是國軒高科放量的大年,目前已取得大眾新能源汽車標准電芯的正式量產定點,各個工廠都是滿負荷運轉,訂單已經排滿全年。” 國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韓強說。受益於動力鋰電池市場需求旺盛,公司動力鋰電池產業高速發展,出貨規模迅速增長。今年一季度實現1GWH產能、30億元產值。
國軒高科於8年前來寧落戶六合,先后投建3個工廠、7條電芯線、10條PACK(電池組)線,總產能高達28GWH。其中,2021年80億元投建的國軒智能制造基地及配套項目,是大眾入股國軒后首個國內投資項目,首條生產線從開工到投產運營,僅用時不到8個月,預計達產后年銷售破百億元。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及保有量的提升,廢舊動力電池從2018年開始進入報廢增長期。廢舊電池回收商機巨大,被稱為千億新藍海。
“玩具車拆下來的電池,遙控器還能再使用。”電池品牌的廣告語,通俗易懂地解釋了廢舊電池“梯次利用”的過程——對廢舊動力電池包進行檢測、篩分、重組,再將其利用在小動力、小儲能、備用電源等領域。靠這門“生意”,江寧開發區的江蘇華友能源連年“穩賺”,今年1—5月份主營收入同比大增263%。
作為首批國內退役動力電池綜合利用合規企業之一,浙企華友鈷業成立循環產業集團,2020年在寧落戶的江蘇華友能源是該集團業務重要支柱,去年公司營收3.7億元, 同比增長145%。
“變廢為寶”同樣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擁有電芯快速判定、全時域自主均衡和電池異構兼容等核心技術,僅前5個月研發投入就增長154%。公司與一汽、蔚來、寶馬、大眾、豐田等國內外主流汽車品牌以及電池企業展開合作,目前已累計申請各項專利與著作32項,參與起草、制定多項國家和行業標准10余項。在這裡,動力電池退役后再“上崗”,被用於叉車、托盤車和光伏發電儲能站,以及工廠梯次“削峰填谷”,節能又減碳。
大模型引爆應用,“把AI價格打下來”
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是上半年繞不開的火爆話題。正在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南京,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應用率先掀起一波新浪潮。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AI價格打下來,讓小微企業客戶都用得起。”初創企業雲蝠智能是一家專注AI數字化銷售的人工智能企業,為客戶提供機器人外呼、數字員工等產品。上半年,90后創始人魏佳星切身體會了“站在風口”是什麼感覺。“公司積累1000個客戶用時兩年半,今年新增1000個客戶隻花了兩個月。”
雲蝠智能的客戶以多取勝,遍及各地政府部門及小微企業。市場監管部門致電企業自助報年報、公安部門反詐電話提醒,銀行、地產等網站和APP智能客服,很多場景都用上了該公司“生產”的數字員工。來寧創業三年,公司獲微軟前副總裁陸奇天使輪投資、AMINO豐元資本等三輪共1500萬投資,服務終端客戶數量驟增到9000多家,上半年實現營收大約1500萬元,同比增加60%,預計全年能達到4000萬元。
“AI向下普惠是趨勢,企業嘗試門檻變低,AI會越用越聰明。”魏佳星說。“比不了有錢的大公司”,他和團隊選擇走產品性價比路線。他每天忙著看技術前沿的最新資訊,“技術變化太快了,幾乎一天一變,要時刻保持敏感和警惕,才能穩扎穩打”。
下一個被AI重塑的行業,輪到誰?AI大模型被認為可以賦能千行百業,包括影視傳媒、電商、教育、精准醫療、金融風控、氣象氣候預報等。相關行業創業者向記者感慨:“垂直場景將是AI下一階段的熱血戰場。”
南京本土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硅基智能,從2019年開始研發“數字人”,使用其產品每天開播的直播間達到3萬個。日前該公司發布了“炎帝”多模態大模型,研發的數字人服務拓展到短視頻、數字陪伴等領域,一季度訂單即超過去年全年。總部在南京的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出門問問,2020年推出配音平台“魔音工坊”,吸引百萬千萬粉絲大V使用,目前全球注冊用戶超300萬,業務營收同比大幅增長,前不久還重磅推出了自研大模型“序列猴子”。
穿戴好頭戴式顯示器,用手柄操縱3D人物“走”進元宇宙銀行,在貸款業務櫃台前“坐下”,與數字員工“面對面”交談,視頻身份驗証,完成業務辦理……從“在線”到“在場”,更好的體驗離不開AI加持。“有‘人’接待,服務更優。”南京維賽客網絡科技聯合創始人徐晨翔說。
元宇宙是南京提出要發展的未來產業細分賽道之一。這家位於中國(南京)軟件谷的公司專注元宇宙底層引擎研發,為移動、聯通、電信、騰訊、阿裡等大公司提供解決方案。徐晨翔明顯感覺到,當前用戶對元宇宙的需求更能落地、更實在,落地場景正加速打開。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總額接近2000萬元﹔年底預計將達6000萬元,同比增長200%。
高技術制造業,向更“高”處攀登
“外國限制越多,對我們發展越有利。”科班出身、干了大半輩子機床的張永燦感嘆,60歲退休的年紀,工廠迎來“最好的發展時機”。
作為南京速鋒數控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和團隊30多年堅持隻做一件事——自主研發臥式加工中心等高端機床,核心部件數控轉台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成本降低三成。公司與南航共同研發的C919定位機器人,讓機翼與機身安裝更加精准、對接更加精細,助力我國大飛機成功上天。
很難想象,六合數控機床產業園這家外表不起眼甚至有些陳舊擁擠的小工廠,會與以上耀眼的成就畫等號。
憑借機床產品獨門絕技,公司贏得中鋼集團、中國重汽、中車及徐工集團等行業巨頭青睞,服務2000多家制造企業,名氣越來越大。“上半年訂單多得產能跟不上,營收達7000多萬元,臥式加工中心產值增加最明顯,增幅達20%以上。預估全年業績能達到2.5億元,同比增加約40%。”
“高端裝備制造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要靠多年工藝積累、經驗沉澱和匠心堅守。”在張永燦看來,這一行掙不了快錢,要沉得下心,才能練就硬核實力。廠房門頭上,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沒有了品質,就沒有了尊嚴。”
技術含量高、效益回報好、創新能力強,是高技術制造業最顯著的特點。它的發展又往往面臨著發達國家“圍、追、堵、截”。憑借“厚積”實現“薄發”,打造“中國制造”深廣的護城河,南京高技術制造業正向更高處攀登。
1分鐘可生產5台5G基站的智能工廠,工廠“用5G制造5G”……在江寧濱江,中興通訊投入約200億元建設全球5G智能制造基地,總規劃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去年基地工業產值497億元,打造了110種5G融合應用場景的業務示范。
“在南京基地,每月有7萬台基站、4萬台服務器完成智能化生產,再發往全球各地。”中興通訊副總裁周建峰介紹,南京基地按照最高標准設計,在中興各地項目裡“最大最新”,今年1—5月營收增幅達20%。
南京高技術制造業的實力越來越嶄露頭角。南京經開區天加環境的總裝線車間裡,天加-思茂特(SMARDT)無油磁懸浮冷水機組正在經歷最后一道測試工序,然后銷往全球。
思茂特是磁懸浮中央空調全球領先品牌,被天加收購后在南京生產,與海外制造工廠同一質量標准。“自2018年加入天加后,我們依托世界級工廠的高品質制造能力極大地拓寬了事業版圖,目前全球市場佔有率達30%。”思茂特全球首席執行官Ashraf考察南京工廠時說。過去三年,天加營收均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去年全系統收入破百億,今年以來業務同比增長15%左右,其中海外市場獲得約70%的增長。
走出去,征戰海外
向外看,走出去,更多企業把目光投向“一帶一路”,去更廣闊的天地開拓市場空間。今年,我國出口“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產銷火爆,一些南京企業出海步伐也在加快,參與到跨國經濟活動中。
偌大的工廠車間裡,數十台低趴跑車造型、燈光酷炫的小型潛伏式搬運機器人,馱著800公斤重數米高的貨架,像“認路”的老司機一樣自由穿梭,前進、掉頭、靜止、等待,動作繁忙且有序……
這科幻又震撼的一幕,不是硅谷科技公司的“黑科技”,而是南京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牧星智能工廠的日常場景。
在這裡,生產線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物料搬運、包裝出庫,用的也是自家機器人。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萬台物流機器人,通過海運、陸運,被送往全球各地物流企業、工廠上崗服役。
“今年上半年南京工廠已出貨2000台,出貨量和產值同比增加了一倍,達到8000萬元以上。”牧星智能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何梓杰這半年很忙。該公司團隊核心成員來自亞馬遜、龐巴迪、中國軟件等頂尖企業,科工貿一體,是最早開拓海外市場的中國移動機器人企業之一。去年,公司全球研發技術中心在江北投入使用,發展速度比預想快得多,“原本設計產能支撐到2025年,沒想到現在已經完全飽和了。”
深耕倉儲物流細分領域,這家公司最擅長把行業應用場景落地,提供智能工廠無人搬運整體解決方案,讓產品易用好用,連“小白”老板都能很快上手。團隊引以為傲的還有獨家自研的AI算法,僅需一台筆記本算力即可調度千台機器人。
這種接地氣的產品體驗,讓公司快速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2018年,公司率先在澳大利亞、韓國、泰國等地部署機器人倉,在多國市場佔有率第一,目前超過80%的訂單都來自海外,業務遍及20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記得海外第一個試點是澳洲郵政,當時我們提供了3個月免費試用期,從此一舉打開市場。物流機器人帶來3—4倍效率提升,老外都不敢相信,這就是我們國產機器人的實力。”何梓杰回憶,機器人行業做得好的屈指可數,他和同伴慶幸選對了賽道,並且憑借一股韌勁堅持下來,沒有掉隊。
在南京經開區紅楓產業園雄獅汽車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智能座艙國際方向負責人王楨經常晚上八九點還在加班。由於時差原因,他和團隊經常在這時候與俄羅斯客戶在線開會,同事們出國出差的頻次也越來越多。
車機系統是否合乎國外當地法規,顏色、主題是否符合老外使用習慣,車聯網APP軟件付費功能開發改代碼……每個細節都要推動優化落地。在團隊努力下,越來越多老外換掉“粗獷”的老一代落后車型,開上新潮智能的中國車。
作為奇瑞集團智能化板塊在南京設立的研發平台,這家公司於2019年落戶,業務發展迅速。公司主要承接奇瑞集團汽車核心軟件的開發任務,目前參與智能座艙系統、高級輔助駕駛系統和大數據應用等項目開發,完成瑞虎、星途、捷途等多品牌車型車機系統量產交付。去年實現營收4000多萬元,今年1—5月營收同比增幅達93.27%。
“自主品牌不僅在國內很風行,在國外也大受歡迎。”王楨說。國產車能崛起,智能座艙貢獻了很大力量。南京軟件業底子雄厚,軟件人才集聚,公司成立三年多員工數量擴大到近180人,研發人員佔比超八成,他們研發的智能座艙系統已搭載成千上萬出口車型,讓無數老外用上了“南京造”。(李凱 周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